概况 Overview

郭颂(1931年-2016年5月19日)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在民间艺术京剧、大回落子、唐山驴皮影、二人转、单弦、大进等熏陶下长大。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热门作品 Works

乌苏里船歌 演唱 1960s 作曲之一

简介 Biography

郭颂(1931年-2016年5月19日)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在民间艺术京剧、大回落子、唐山驴皮影、二人转、单弦、大进等熏陶下长大。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作品集有《郭颂创作歌曲选》, 以《新货郎》、《乌苏里船歌》等佳作,为代表的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

2016年5月19日7点左右,郭颂去世,享年85岁。

人物简介

人物资料

中学时代显露音乐才华,参加独唱、担任大合唱指挥,也唱东北大鼓、河南坠子。1950年高级职校毕业后为中学音乐教员。1953年调人松江鲁艺文工团当独唱演员,曾从师俄籍女高音阿恰依。1961年到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声乐。

作品

《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越走越亮堂》、《串门》、《甜透了咱心窝》、《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开了满睑花皱纹》、《大顶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 、《王二姐思夫》、 《 瞧情郎》、 《迷人的夜晚》等,共创作歌曲50余首。

任职

曾任黑龙江歌舞剧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省音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省人大常委。曾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国家一级演员。

人物简历

1950年高级职校毕业后为中学音乐教员。

1953年调人松江鲁艺文工团当独唱演员,曾从师俄籍女高音阿恰依。

1961年到上海声乐研究所学习声乐。之后他相继创作、演唱了《新货郎》、《乌苏里船歌》、《我爱这些年轻人》、《越走越亮堂》、《串门》、《甜透了咱心窝》、《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笑开了满睑花皱纹》、《大顶子山高又高》、《月牙五更》 《王二姐思夫》 《瞧情郎》 《迷人的夜晚》等,共创作歌曲50余首。

从艺经历

战乱里雪中来

1931年9·18事变期间,郭颂生于沈阳大北门外,母亲临产的那些日子正好赶上了日本鬼子连夜偷袭北大营,满地炮弹横飞,用郭颂老母亲的话来讲,就是北大营的大炮,硬生生地把郭颂给轰到了这个世上。郭颂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出身,虽然生活寒微,但是父亲却有着吹箫的一门爱好,而他的哥哥,更是喜欢唱几曲戏曲段子。郭颂的音乐启蒙,也是受了点家庭渊源的熏陶。郭颂在读小学的时候,曾得益于一个老师的指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把一些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大家,这让对此特别感兴趣的郭颂受益匪浅,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但因为整天醉心于乐谱知识,郭颂却在数学课堂上闹出大笑话。“老师让我回答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结果我硬是把3+4=7这样的题,给读成了‘咪加发等于西……’惹得大家伙哄堂大笑,老师则更是哭笑不得。”

改名郭颂

郭颂原本的名字叫郭增发,很通俗的一个名字,有着祈望增产发财的吉祥寓意,而他的两位哥哥则叫郭增庆与郭增友,郭颂这个名字,是后来在他进入到文艺队伍成为了一名歌手之前,而放弃掉了原本的名字后取的,这里面也有一段渊源,牵系进了他的一位好友叫洪钧。

洪钧是黑龙江省佳木斯文工团里调转出来的,那时候的佳木斯叫合江,洪钧当年是从延安来支援东北文艺建设的老革命,一直都在合江文工团工作,他能歌善舞,学识渊博,后来被安排在鹤岗附属中学里担任语文教员,不光视郭颂为知己,还帮助郭颂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东北民歌。

郭颂的音乐之路还得益朋友洪钧的鼎力相助。朋友洪钧不仅主张他将原名郭增发改为郭颂。

1952年,那时候洪钧鼓励郭颂在业余时间搞合唱,还亲自给他担任指挥,后来在搞一个大合唱的时候,洪钧叫他唱《黄河颂》,后来洪钧就坚持主张给他改个名,说以后就别再叫郭增发了,干脆就叫郭颂,所以以前的郭增发就摇身一变为了郭颂。

因为洪钧以前曾经在合江文艺文工团工作,所以就努力通过自己的关系,把已经成熟起来的郭颂推荐到自己的老同事那里,那时候李杰夫搞了一个歌剧叫做《星星之火》,其中有一首歌曲就是后来被广为传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也就是歌剧里男主人公教女生唱的那一段歌曲,洪钧特别希望郭颂能够通过这个机会,去亲自观摩一下学习学习,所以就亲自写了一封信把郭颂推荐到了哈尔滨,让他去争取机会。

正是在那时候,郭颂结识了整台歌剧的指挥苏阳与刘朱,与黑龙江文艺队的歌舞队队长郑世春,他们后来曾到鹤岗去演出,听到了郭颂的歌,欣赏得不得了,感觉他身上的才华实在不能被埋没在这边远的煤乡里,所以后来就千方百计地要把要郭颂调到省里,鹤岗附属中学的董世为校长一开始还不想放人,后来经过谈判,就从哈尔滨再专门给派去了一位音乐教员,硬是把郭颂换到了哈尔滨,就这样,郭颂才开始了自己的专业歌手之路。

音乐路遇贵人

郭颂的音乐之路还得益一位朋友的鼎力相助。朋友洪钧不仅主张他将原名郭增发改为郭颂,而且还鼓励他在业余时间搞合唱,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关系,把郭颂推介到搞音乐的老同事那里,郭颂的才华得到认可,并开始了自己的专业歌手之路,于1953年调入黑龙江省文工团。当时审美取向趋向于“高雅”,郭颂被看作只会唱小调的演员,被人看不起,认为唱民歌小调的低级下流。他那时虽然举步维艰,却意志坚定地将自己的路走了下来,用他自己的话说,那个时候是“傻小子睡热炕——全凭火力壮”,全凭借一股子拼劲。

1953年,正赶上东北三省音乐舞蹈汇演,郭颂演唱的《丢戒指》等东北民歌受到马可、李劫夫等老一代音乐前辈的肯定。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郭颂靠东北民歌《丢戒指》而轰动整个音乐周,在后台他第一次结识了仰慕已久的王昆,王昆对他说:“你的歌很有特色,有这么强烈的民众反响,真是不简单,以后你一定要走这条路……”这件事成为他的一个新起点。从此以后郭颂的歌唱道路上总能看到王昆的影子,正是在王昆的推荐下,才有了随后郭颂在各种舞台上频繁展示的机会。用郭颂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贵人”。

创作花絮

“大鞭子一甩嘎嘎地响哎,七挂大车下了岗哎。今年咱送公粮排来了个头一行哎,化学肥料新农具,满呀满车装,为明年准备好、夺取丰收干一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郭颂演唱的歌曲《越走越亮堂》深情地赞颂了龙江农民,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

这首歌创作于1962年。著名诗人王书怀响应上级号召,举家落户绥化,体验生活,搞创作,郭颂也常跟着他一起下农村。他们和农民朋友一起干农活、唠家常,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一起去的还有他们的朋友李秀田,他写了一首叫《喜洋洋》的歌曲,郭颂觉得这首歌很好。后来,三人一起把这首歌发展变化了一下,写成了一首三段体的艺术歌曲,就是《越走越亮堂》。不久,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待朝鲜贵宾时,郭颂给大家演唱了这首歌。演唱结束后,周总理把他叫到身边,说这首歌很好,表现了丰收后农民的喜悦心情,要是再能表现一下对今后生产发展的畅想就更好了。之后,郭颂和李秀田再次到绥化宝山乡深入生活,把歌词改成了“化学肥料新农具,满呀满车装,准备好,夺取丰收干一场”。20世纪六十年代,农业歉收,国家很困难,但农民还是把好粮食都交给了国家。这种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大家要歌颂的,《越走越亮堂》就是龙江农民高尚无私精神的赞歌。总理的教导给了他们灵感。这首歌曲先在黑龙江电台播出,后在北京演出,再后来又到国内外各地演出,获得了一致好评,还获得了全国优秀音乐创作奖。

苦改造见真情

由于表现突出,郭颂与其他的一些专业演员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唱,他得到了国家级的肯定,事业从此走上巅峰,但他的厄运,也随之而来。1957年,郭颂26岁。在特殊的年代,郭颂被下放到了农村改造,生产队的老百姓们一边把他接到家里款待,一边为他一家上下安排好了生活所需。可以说农民朋友们的信任与热情,让深遭迫害的郭颂受宠若惊,更让他坚定了自己扎根在农村为社员们唱歌的基本信念。

热泪流

最让郭颂不可思议的还当属《乌苏里船歌》,经他创作与演绎的该歌曲,不仅传唱了几十年不衰,还一举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但是一心想推广北方民族艺术,表达赫哲人原始情怀的郭颂,却被人家给告了。提及这件事,郭颂流下泪来。1992年到北京以后,他专心从事歌唱事业,但是没想到唱了一辈子的《乌苏里船歌》却让他成了被告,赫哲族人说他侵权,擅自把这首歌说成是自己的创作。对此,老郭有说法,但是说什么都显得苍白单薄。儿子说他一下老了很多,这是他一生中最窝火的事。最后官司的结果虽然是各打五十大板(著作权归郭颂和另外两位合作者,但必须标明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但是他还是觉得委屈,他认为几小节相似的旋律,损害的是他一生的名誉,这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郭颂
音乐人信息
简介: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931年
逝世:2016年5月19日
年龄:85岁
职业:男高音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5-06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