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阿拉姆·哈恰图良,苏联亚美尼亚族作曲家。 哈恰图良生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一个亚美尼亚家庭。1921年他到了莫斯科,先在格涅辛音乐学院向米哈伊尔·格涅辛学习大提琴,之后并学习作曲,1929年他进入了莫斯科音乐学院,跟随米亚斯科夫斯基学习。1930年,他与同学也是作曲家的妮娜·玛卡洛娃结婚。

简介 Biography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Aram Khachaturian,1903–1978年),前苏联作曲家。凭借芭蕾舞剧《季阿亚涅》(1942年)和剧中的《马刀舞》蜚声国内外。作品采用家乡亚美尼亚的民间曲调,节奏活泼。曾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1938年以交响乐《关于斯大林的诗》(Poem about Stalin)闻名于苏联。1948年因其资产阶级色彩的现代派创作受到苏联政府批评。重获垂青后他于1950年开始欧洲巡回演出,并在音乐会上指挥自己的作品。1968年首次到美国巡回演出。

他还创作了《钢琴协奏曲》(1936年)、《小提琴协奏曲》(1940年)、《化妆舞会组曲》(1944年)、《协奏曲-狂想曲》(1962年)等作品。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年6月6日-1978年5月1日),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亚美尼亚族人,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的作者。以《钢琴协助曲》和芭蕾舞曲《加雅涅》(1942)而知名,流行的节奏活泼的《马刀舞曲》即出自该剧。

生平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图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年6月6日-1978年5月1日),苏联作曲家,指挥家。他的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各国经常演奏的曲目。

生于亚美尼亚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附近科焦里村),自幼受亚美尼亚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乐的熏陶,十九岁开始接受音乐教育,1922~1929年就学于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先学习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学作曲,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937年作为研究生毕业。1951年成为该两院的教授。

青年时期,受西方现代音乐,特别是莫里斯·拉威尔的影响,他的作品还以热情、乐观、富于色彩、旋律丰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见长。后来对亚美尼亚民族音乐、以及格鲁吉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土耳其的民间传统发生兴趣,1935年的《第一交响曲》和其后的作品即体现这一兴趣所在,其独特的旋律音调,强烈的和声语言,复杂的节奏型态等,都与亚美尼亚的民间音乐有着血肉联系。1943年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第二交响曲》(又名《排钟》)、同时也是纪念十月革命25周年。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幸福》(1939年)、舞剧《加雅涅》---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即出自其中,《假面舞会》(1944年)《斯巴达克斯》(1953年)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还有《第三交响曲》,一首大提琴交响曲、一首小提琴交响曲和无数短小作品。曾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1948年和肖斯塔科维奇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一起受到批评,罪名是音乐中的资产阶级倾向,他承认自己的错误,显赫的地位得以恢复,但1956年斯大林死后他否认了对自己的一切指控。

除从事音乐创作外,他还从事指挥和教学活动。1939~1948年任苏联作曲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任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教授。1954年获得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59年获得列宁勋章。

主要作品

《幸福》1939年)、舞剧《加雅涅》---代表作有管弦乐曲《马刀舞曲》即出自其中,《假面舞会》1944年)《斯巴达克斯》1953年)以及电影《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配乐等。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哈恰图良
音乐人信息
简介:苏联亚美尼亚族作曲家
指数: 8.6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903年6月6日
逝世:1978年5月1日
年龄:74岁
地区:亚美尼亚
职业:作曲家
时期:现代音乐
侄子:卡伦·哈恰图良
妻子:玛卡洛娃
学生:巴巴扎年 / 埃什帕伊
老师:格里埃尔 / 瓦西连科 / 格涅辛
链接:维基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22-01-25 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