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Biography
让·马蒂农(法语:Jean Martinon,1910-1976),法国指挥家、作曲家。生于里昂的一个音乐世家,1924—1929年求学于里昂音乐学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在巴黎音乐学院,他师从鲁塞尔学习作曲。后在巴黎音乐学院乐团拉小提琴,举行了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开始作曲。1932年获得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便师从明希和德索米埃斯学习指挥。过了不久,他便出人意料地接替了明希的指挥席位而正式开始舞台指挥生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法国军队,后来在1940年被德军俘获,在德国战俘营里当了两年战俘。这期间他曾三次试图越狱逃跑,但都被德国人抓了回来。在当战俘的两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包括一部交响曲、一首经文歌《主啊!饶恕我》(纪念死于战乱的法国音乐家),并为《诗篇136》谱曲,后来被称作“战俘之歌”而脍炙人口。明希1942年在巴黎首次演出了这部作品,当时还在德国纳粹铁蹄下的巴黎听众,对演出中的明嘲暗讽拍手称快,作品受到了热烈欢迎。
1943年恢复正常生活后,马蒂农在巴斯德鲁乐团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被邀请去担任指挥并演出他自己的一部交响曲,结果大获成功。1943-1945年间,他被任命为波尔多交响乐团指挥,1944-1946年间,他重返巴黎音乐学院乐团担任明希的指挥助理,此后又常在英国和南美洲担任客座指挥。1948-1950年任艾里恩广播乐团指挥。1949—1951年在伦敦交响乐团任鲍尔特的副手,1951—1958年担任拉穆勒管弦乐团的艺术总监。1958—1960年任以色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1961-1967年任芝加哥交响乐团艺术总监。1968—1975年任法国广播乐团音乐总监。
作为一位作曲家,马蒂农的主要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大提琴协奏曲、两部弦乐四重奏以及歌剧、清唱剧等。1948年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荣获巴托克奖,他还是第一位获得马勒奖的法国人。
马蒂农是一位技艺超群,格调高雅的指挥家。他指挥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具有真正法国精神的精髓。细腻、精致、明朗、富有神采,浪漫、情感精微,这是他的一贯风格。他指挥录制的德彪西、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全集是真正纯法国味的演绎,贯彻了真正法国的精神、气质和感知方式,是正统的“原汁原味”。他灌录的圣-桑、施米特、肖松的作品也十分著名。不过他虽然喜爱法国作品,但真正最心爱的还是德国古典乐派作品。他说这一爱好来源于他阿尔萨斯祖先的传统。在芝加哥,他曾经举行过多场精彩的、令人难忘的音乐会,所指挥的都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瓦格纳和马勒的作品,尤其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演出,曾获得极高的评价。但是,他自己曾说,他指挥了如此之多的德国作品,偏偏一生之中没有人请他录制一部马勒的作品,实在是终生的遗憾。但这也许是因为人们大多希望他指挥法国音乐,而他本人又是一位法国作曲家的缘故。而他指挥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显然偏离了大众早已习惯的德奥指挥传统的表现风格,他那独具特色的法国乐风、强调清晰纯净的表现手法,却往往忽略了音乐的表情和气势。马蒂农性格温和,不愿与乐团发生冲突而对其严加管束,这使他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不甚愉快。莱纳事先不知道,后来也不赞成对他的任命。而乐团演奏员又一致将马蒂农的前任莱纳视为至高无上,又不大喜欢法国指挥,再加上《芝加哥论坛报》音乐评论家凯西迪左右了当地音乐舆论,对马蒂农倍加攻击,致使马蒂农在乐团待不下去。乐团赞助人也分为两派,相互对立。后来马蒂农虽离职他往,但仍对乐团的水平极为钦佩。
马蒂农在许多国家担任指挥的广博经历,有助于他了解管弦乐演奏中不同民族风格间的差异。例如法国作品和德国作品的起音、收尾、渐强渐弱的比率就是有差别的,但是许多乐团常常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马蒂农在伦敦交响乐团工作时便为DECCA公司录制了不少唱片,其中大多数是法国作品。后来他还与巴黎音乐学院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很多唱片,其中重要的有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五交响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他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为RCA公司录制了一些在风格上近似于莱纳的唱片。其中,尼尔森的交响曲、《达夫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神奇的满大人》等表现最佳。晚年又为EMI公司录制了精美绝伦的德彪西和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表现出极高的水准。
1976年,马蒂农在巴黎病逝。(李清)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