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Biography
康伦·南卡罗( Conlon Nancarrow,1912年生于阿肯色州特克萨卡纳)。出生于美国的作曲家 (1956年入墨西哥籍)。曾为爵士乐小号手。1939 ~ 1979 年在墨西哥生活,因在西班牙内战中为共和派作战而被吊销美国护照,他的音乐只能靠在自动钢琴用的纸卷上打孔标出音符和节奏的方法记谱;演奏他的音乐只能靠把这些纸卷装上自动钢琴演奏。作品有双簧管、大管、 钢琴的《萨拉班德与谐谑曲》(Sarabande and Scherzo)(1930);钢琴《布鲁斯》(Blues)(1935); 钢琴《前奏曲》(Prelude)(1935);小提琴与钢琴的《托卡塔》(Toccata)(1935);《七重奏》 (Septet)(1940);钢琴《小奏鸣曲》(Sonatina) (1940);单簧管、大管、钢琴《三重奏》(Trio) (1942);《管弦乐组曲》(Suite for Orchestra) (1943);3 部弦乐四重奏。
作曲风格
20世纪初,作曲家就有把自动钢琴应用于演奏的想法,比如 Igor Stravinsky 。在上世纪50年代,电子乐刚刚起步的时候,自动钢琴重新进入到一些作曲家的视线中。这本来是一种用来记录钢琴演奏的工具,就好比把钢琴变成一个巨大的八音盒:著名音乐家将自己的演奏过程记录在卷筒上,以供反复播放。自动钢琴维护困难,音色有限,所以在自动化音乐中使用不广。但是,自动钢琴的机械结构使自动钢琴作品本身带有一种蒸汽朋克美感。在自动钢琴作曲家中,有一位将自动钢琴作曲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 Conlon Nancarrow。
Nancarrow 在 Arkansas 出生,从小在爵士乐队里演奏,之后先后在辛辛那提,俄亥俄和波士顿跟随 Roger Sessions, Nicolas Slonimsky 等人学习音乐。(并曾经在1933年在波士顿遇到过勋伯格)。在波士顿 Nancarrow 加入了CP,并跑到西班牙打弗朗哥。在回到美国后,他因为 CP 身份没法复籍,于是他1940年跑到墨西哥以逃避麦卡锡主义,后来成为墨西哥籍人士。
Nancarrow 写作的作品在墨西哥贫乏的音乐环境下很难得到演奏,所以在发现自动钢琴的时候他如获至宝。Henry Cowell 在他的 New Musical Resources 一书中所提到的『节奏的音阶』的概念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同时还有使用自动钢琴实现复杂音乐织体的可能性,于是他决定把节奏作为自己音乐的突破口。在1947年,他得以取出父亲留下的钱,跑到纽约购买了一台自动钢琴。这时候他受到 John Cage 的预制钢琴音乐影响,把钢琴的琴锤改成了金属的,使得钢琴发出强烈的敲击音。钢琴仿佛已经不再是一件乐器,而是他的武器。
Nancarrow 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是 “Boogie Woogie Suite” 也就是他的3#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显示出 Art Tatum 式的复杂节奏处理,这奠定了他作品风格的基础。后来,他越来越多地注重于卡农技巧,写作出复杂的减速卡农,将不同声部作不同节奏处理。自动钢琴的可塑性使得他的构思得以完美实现。
卡农曲可以说是时间的音乐。将一段音乐在不同时间区重叠,制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在追求音乐精神“复古”的20世纪,大部分的作曲家都将卡农曲作为音乐的一道必修课。Nancarrow 却是专攻卡农。他的卡农复杂得任性,充满听觉不可思议的对位。在1969年哥伦比亚公司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录音,从此引起巨大的反响。20世纪末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György Ligeti 对他评价甚高。
Nancarrow 把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称为 “Study” ,意即研究。很多现代作曲家都纠结于如何协调演奏者与听众的关系,而 Nancarrow 并不需要担忧这个问题。自动钢琴只会按程序运作,管你是神是魔!多年来他的精力几乎全部都灌注在自动钢琴作品的实现上。某种意义上他对作曲技术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Nancarrow 的卷筒 (作品#49c局部)
在没有计算机的辅助下,Nancarrow 是如何实现作品的呢?很简单:手动打孔!先计算出孔在卷筒上的位置,然后使用一台改装打孔机进行打孔作业。Nancarrow 就这样一点一滴建立起了一整套工艺。可想而知,工作量是无比巨大的,这也成就了 Nancarrow 作品的不朽。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下他的“音乐工作室”吧......
Nancarrow 的打孔机近观。(Jürgen Hocker 摄)
打孔机。(Jürgen Hocker 摄)
存放不同节奏标尺的柜子。(Jörg Borchard 摄)
(Jürgen Hocker 摄)
工作台。(Jürgen Hocker 摄)
这张专辑是由瑞士人 Martin Schlumpf 使用迷笛重构的 Nancarrow 卡农作品集。它没有Nancarrow 的自动钢琴录音那么刺耳,加入的其它音色也别有一番滋味。卡农后面标注的是各个声部的节奏比例,例如,#40A作品是e:π的无理数节奏比例;#34作品是9:10:11和4:5:6的嵌套节奏比例;#22作品是每一个音符按比例加速的节奏pattern;而在非常混乱的#37作品中,12个声部彼此具有不同的节奏。
参考
kylegann.com/cnworks.html (Nancarrow 的作品列表以及年表)
nancarrow.de (除题图所有图皆来自此处)
bruceduffie.com/nancarrow2.html (访谈录)
conlonnancarrow.org/symposium/papers/willey/willey.htm
题图来自 fau4943extra.pbworks.com/f/musicpix.htm (ca. 1955. 拍摄者不明)
#40 作品草稿局部
(在写这一篇之前我也有些犹豫,因为 Nancarrow 毕竟已经逝世多年。但我觉得 Nancarrow 是这个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他的思想早已超出了他所在的时代。他的音乐,不需要演奏也能存在。除此之外,大概只有 Webern 的后期作品可以相比拟吧......)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