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Biography
乔治·罗奇伯格(英语:George Rochberg,1918-2005),美国作曲家。因中年时从序列主义转向调性创作,引起很多作曲家大胆摆脱现代主义束缚转向“新浪漫主义”而著称。
生平
出生于新泽西州的帕特森,早年在纽约的曼内斯音乐学校就读,师从乔治·塞尔等人。二战爆发后参军。1945年退伍后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作曲与音乐理论,师从斯卡莱罗(Rosario Scalero)以及梅诺蒂。1949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并早在1948年即受聘于柯蒂斯音乐院,在该校任教至1954年。1950-1951年他去意大利罗马学习,与达拉皮科拉相识,后者对序列主义音乐的兴趣对他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1960-1968年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音乐系主任,之后继续在该校任教至1983年。2005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布林莫尔逝世。
音乐创作
罗奇伯格一生的音乐风格受到各种美学思潮的影响,曾多次发生变化。大致来讲,他早期受到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影响;20世纪50年代他走向无调性和序列主义,而且可能是当时美国最受瞩目的序列主义作曲家之一;60年代起他逐渐对序列主义的“过度理性”表示怀疑,并致力于寻找更有表现力的方式,中年丧子之痛也使他越来越倾向于在音乐中表达情感的理念,这个时期他尝试了多种创作风格,包括“拼贴”技法,最终完全从序列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创作出许多“回归调性”的作品,被一些评论者称为“新浪漫主义者”,并对当时美国一大批作曲家产生了思想上的影响,这一阶段是他所有创作中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分。他的后期作品被认为已摆脱了各种现代理念的束缚,能在各种不同风格、调性与无调性之间来去自如。
罗奇伯格的作品众多,有不少都曾获得各类奖项。主要作品包括根据梅尔维尔小说改编的歌剧《骗子》,6部交响曲,管弦乐《切尔滕纳姆协奏曲》《魔幻剧场音乐》《夜乐》(大提琴与乐队),小提琴协奏曲,7首弦乐四重奏(其中第3号是他风格转型的标志性作品)等。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