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约瑟夫·施万特纳(Joseph Schwantner,1943-),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曾受多种现代音乐思潮和风格影响,其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隐含的哲理性,和色彩斑斓的管弦乐色调。曾获得普利策奖。

简介 Biography

约瑟夫·施万特纳(英语:Joseph Schwantner,1943-),美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出生于芝加哥。小时候学习古典吉他,高中时在学校的乐团吹大号。他作曲的天赋首先被他的吉他老师发现,这使他开始进行作曲方面的学习,先是在芝加哥当地,后又于1968年以作曲博士学位从西北大学毕业。在学习期间,他接触到当代贝里奥以及罗奇伯格等人的作品,受到多种音乐风格的影响。1968年到1969年到,他在太平洋路德大学和鲍尔州立大学任教,1970年入伊士曼音乐学院任教,同年获得艾夫斯奖,1979年获普利策奖。1982-1984年为圣路易斯交响乐团的驻团作曲家。1986年到茱莉亚音乐学院任教,1999年从伊士曼音乐学院退休,同年起又到耶鲁大学工作。他的学生中包括了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等。

音乐创作

施万特纳的音乐融合多种风格,具有强烈的戏剧性、隐含的哲理性,和色彩斑斓的管弦乐色调,部分作品带有新浪漫主义特点,在现代音乐的复杂技法和音乐的“易懂性”之间做到了平衡。

施万特纳创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时代创作,主要运用序列进行创作,但也隐含了后期创作的一些元素:极限音域、独特的乐器组合、持续音等。

第二阶段是 1970 年至八十年代初,受先锋派技法的影响,特别是克拉姆、凯奇、利盖蒂等作曲家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折中主义风格:一是严格十二音序列转变为自由的十二音、有调性的十二音,并非传统的调性功能,而是由不同的音列组成,音列常具有对称性功能。二是注重管弦乐色彩,扩大打击乐在管弦乐队的功能。三是纷繁复杂的技术与哲学的融合,创作出极具可听性的现代派作品。1970—1977 年属于施万特纳独特风格的逐步形成阶段。

第三阶段是八十年代后,受简约主义的影响,音乐材料精简,常用反复的节奏和旋律音
型,打击乐成为创作的中心,但管弦乐的色彩、强烈的戏剧性仍是作品最重要的因素。

他的代表作包括管弦乐《无尽的余音》,管乐队《群山高耸无尽处》,两首打击乐协奏曲,朗诵与乐队《世界的新晨:“拂晓的自由”》,女高音与室内乐演奏组《麻雀》等。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施万特纳
音乐人信息
简介:美国作曲家
指数: 6.7
类型:人物 男
出生:1943年3月22日
年龄:81岁
地区:美国
职业:作曲家
时期:现代音乐
学生:叶小纲
链接:维基 / 官网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9-16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