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Biography
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肄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常委,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被音乐界称为南派笛艺的代表人物,浙派笛艺创始人,被誉为“江南笛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2001年3月9日6时30分,因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8岁。
生平
赵松庭九岁习笛,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及小学音乐教师。
赵松庭13岁就能吹奏婺剧的许多曲调。
16岁担任婺剧乐队中的首席“正吹”。除了吹笛外,他同时学会了演奏唢呐、先锋(长号)、板胡、徽胡,完成了婺剧著名套曲《花头台》的全套演奏。
赵松庭17岁拜地方艺人叶小苟为师,学吹许多民间戏曲曲调。
初中毕业后,他考入锦堂师范。
1947年,又考入法学院读法律。
1949年,赵松庭考入部队文工团,随后参抗美援朝。
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兼课。他创作改编了《早晨》、《三五七》等数十首笛子曲,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
同年,周恩来总理还曾经邀请赵松庭和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席间,赵松庭为总理演奏《早晨》,他以极长的气息与快速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腾空飞翔、流利华彩的音乐形象,总理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
1957年,赵松庭被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可是,从莫斯科回来,他被加上“笛子指挥党”的罪名,被错划为“右派”,送到农村劳动。劳动之余,赵松庭每天坚持练笛,并写出了《欢乐的山谷》、《婺江风光》等名曲。这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司马迁的名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1962年,在周总理及省委有关领导同志的关怀下,赵松庭回到了浙江歌舞团。
1964年,赵松庭在“上海之春音乐会”上用自己发明的“排笛”演奏了《婺江风光》、《采茶忙》、《荫中鸟》等乐曲,得到了许多音乐家、文艺家的高度评价。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赵松庭便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他大部分时间从事笛子制作和乐器声学的研究。在整个“文革”期间,他制作了将近2000支笛子,同时在理论上解决了横笛频率的计算问题。
1972年,他根据这项成果,写了《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一文,发表在《乐器科技》上。
1973年,赵松庭调回“浙歌”后不久又被打成了右倾翻案分子,从事看门、扫地、烧开水的工作。在从事繁重纷杂体力劳动的同时,他着意培养了一代“浙派”青年演奏家,如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杜如松、戴亚等。
1976年,赵松庭调到浙江省艺术学校任教。
1980年后,赵松庭相继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先后奔赴天津、武汉、济南、南京、成都、重庆、内蒙古及港、澳、台、东南亚等地讲学。
1982年,赵松庭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之邀举办讲座,播讲了《竹笛演奏技巧》。
2001年,病逝于杭州。
作品
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等著作,是中国第一位成功研制排笛、骨笛和铜管双笛的竹笛大师。
诗作:《登泰山即兴》
从容不迫登泰山,石级万千脚下看。
若得揽天长缨在,纵身跳入白云间。
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五日深夜
汉江飞彩凤,云梦聚玉龙。
霜竹迎风绿,山花透雨红
九八二年四月六日于武汉即兴
个人成就
博学精艺
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集笛子演奏、创作、制作、科学研究、著述和教学于一身,他对浙江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他首创横笛频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创作及改编了《二凡》、《西皮花板》、《鹧鸪飞》、《采茶忙》、《幽兰逢春》等十余首笛子独奏曲,皆已广泛流传。这些乐曲,已成为中国乐坛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与此同时,他发表了《竹笛源流》、《低音笛及L型笛》、《中国笛子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管双笛》等论文,编著出版了《竹笛演奏技巧广播讲座》等著作。
教学特色
赵松庭在美学观点上,主张“音乐技巧为表现内容服务,脱离内容表现的不能称为技巧;竹笛本身在不断发展,技巧也必须不断创新;技巧不论中外古今南北西东,只要对内容表现有帮助,我们都要吸收。” 赵松庭的笛艺虽然来自民间,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的文学修养与科技知识相当渊博,因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教材的编写也相当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门下弟子成才率甚高,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赵松庭感到唯一遗憾的是,尚未培养出优秀的女弟子。他说:“唐代、宋代吹笛的多是女孩子,我打算招收一批女学生,探索一下,是否能出现女性笛子演奏家。”
他的教学,十分注重基本功的扎实和艺德培养,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所讲的艺德、艺技,使学生们没齿难忘,有时候,他以幽默风趣的方法,鼓励学生提高认识,增强信心。他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与人交谈,他往往可以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他的笛子功夫,古稀之年,仍然青春勃发。他还亲自参加演奏并出版了印片《赵松庭笛曲精选》和《笛子教程音像带十讲》等。
研究探索
赵松庭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是弯管笛,可以增加笛子的长度,而不影响演奏的方便;二是“同管双笛”,又名“雁笛”,演奏时双手如同大雁飞舞,非常别致美观。此笛历史文献有记载,从壁画中能见到,现已被齐齐哈尔市路文明、路文汗两兄弟发明并创新。
赵松庭深入余姚河姆渡对出土骨哨进行考察后,认定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他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等古人诗句中,萌发了用玉石制笛,再现民族瑰宝的想法,试制成功的玉笛已在海外投入演出实践。
在律学方面,他认为纯律、平律均无不可,不宜定死,否则风格要受损失。温度会影响发音的频率,他主张根据不同温度制作不同规格的笛子,就不能混用。他坚持笛子必须科学化,只有具备较高深的数学、物理学知识和运算能力,才能制作出合乎标准的笛子。
评价
赵松庭的演奏既有南派典雅的风格,又吸收北派刚劲明亮的特色。他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循环换气法移植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创造和首先使用了排笛,创造了L型倍低音大笛,大大开阔了竹笛演奏的音域,并亲手设计制作出古代笛类吹奏乐器“篪”。
著名律师、赵松庭先生生前好友曹星在他的悼文中说:“赵松庭对所有学生的关爱至深,海内外哪一位有成就的笛子演奏家没有向他拜师求艺。令我感动的是上海民乐团俞逊发为了把赵老师作为他成才的主要导师,竟无意中得罪了启蒙老师陆春龄,后来在何无奇先生追悼会上我把他拉到陆老师面前恳请原谅……但赵松庭先生是属于中国音乐界的大师,他的一生值得后人永远怀念和研究。”
赵松庭先生生前的得意门生,住加拿大温哥华笛子演奏家郑济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与赵老师的每次见面,每一封来信,都充满言传身教。在鼓励之中,同时提出我的不足之处,严格要求,指出新的方向和指标,就像慈父般循循善诱。我的成长、我的为人处世,深受他的影响……赵老师自己一生在艺术道路上历尽坎坷,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他也时常教导我要有这样的情操。他博学多才……赵老师时我们的良师益友,他对我们慈父般的关怀使我们不断地成长与成熟。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