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80华诞的贺寿之声还在耳畔萦绕,阎肃已迈出矫健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一生放歌时代,堪称德艺双馨——这就是著名艺术家阎肃。

相关 About

阎肃 Yan Su 中国军旅剧作家、词作家

2010-07-19 22:58 人民日报 李舫


阎肃同志近照。

郭兴福摄

    一出戏,盛演五十年,哺育数代人;

    一首歌,传诵江南北,感动亿万心;

    一个兵,剑舞半世纪,深情洒蓝天;

    一个人,八十年呕心沥血,风雨兼程,六十载痴情吟唱,矢志不渝。

    一生放歌时代,堪称德艺双馨——这就是著名艺术家阎肃。

    红梅歌赞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一本《共产党宣言》,让阎肃从虔诚的天主教徒,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阎肃随全家逃难到重庆,迫于穷苦在教会学校读书。修道院准备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作为未来教父重点培养。日渐长大的阎肃脑子里回响的却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几经思考,他深感“宗教救不了中国”,不顾教会的挽留,坚决投考重庆南开中学。

    脱下黑道袍,穿上新校服,新鲜的空气、自由的精神迅速打开了阎肃的视野,“心头的石头被掀翻了!”他参与排演《黄河大合唱》,阅读《新华日报》和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

    不久,校场口事件爆发,震惊、迷惘、痛苦中,阎肃读到《共产党宣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从此,他像一团烈火迅猛地投入新的事业,并写下自己的誓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从此60年,他披肝沥胆,壮心不已,愈是艰险愈向前。

    从此60年,他饱蘸笔墨,叱咤风云,深情讴歌主旋律。

    从此60年,他扎根军营,情系蓝天,不断创造新奇迹。

    一出戏上演半世纪,一出戏哺育几代人,新中国文艺史的一个奇迹。这就是歌剧《江姐》,盛演不衰,感人不已,其中一句“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令无数观众双泪长流。

    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国民士气亟待振奋。阎肃从当时广为流传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何不将故事编成歌剧,广为传唱?

    那时他正新婚,未来得及与妻子度蜜月,一转头跑到重庆体验生活——戴上铁铐脚镣,将自己关进渣滓洞,蹲了七天七夜。

    黑暗的牢房、三餐不变的木桶菜糊、地上发霉的草垫子、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这些,阎肃一一体验。为了亲历上大刑,他还上了“老虎凳”。加到第二块砖时,他感到双腿几欲折断,江姐的痛,痛在他的身上,也痛在他的心里。一个铮铮铁骨的女子,令他热血沸腾;一个呼喊真理的旋律,在他心头萌芽。

    此后,阎肃多次下江南、跑四川。

    新婚燕尔,上级批了18天探亲假。他来到妻子所在的锦州部队,在9平方米的小屋内,开始了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9月,《江姐》公演,旋即轰动,一年内连演200多场,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

    当年11月,《江姐》正在热演。一天晚上,阎肃刚从剧院出来,一辆吉普车突然停在身边,车上人喊道:“阎肃,上车!紧急任务!”阎肃一愣:“紧急任务?我没穿军装!”他只裹了件破旧的黑棉袄,棉裤沾满石灰,一条大围脖耷拉在胡子拉碴的下巴前。

    来不及换衣服,车子驶入中南海,阎肃才知道,毛泽东主席深为《江姐》感动,要接见他。

    见到久仰的领袖,阎肃激动不已,想说句问候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想敬个军礼,却未穿军装。毛主席笑着向他走来,他手足无措地鞠了个躬,想想不对,又赶紧握住主席伸过来的手,憨厚的样子逗得毛主席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毛主席握着他的手,一番鼓励后,送他一套《毛泽东选集》。阎肃坚定地回答:我一定好好努力!

    “我一定好好努力”,脱口而出的七个字,重若千钧。这短短的七个字,是阎肃一生一世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1991年,江泽民等中央领导观看《江姐》,感慨:“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2009年元宵节联欢晚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首都知识界代表欢聚一堂,共度佳节。晚会上,胡主席与阎肃亲切交谈,询问工作生活情况,表达关爱之情。

    半个世纪以来,这套《毛泽东选集》,阎肃一直如宝珍藏。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他终身难忘。

    因着这种力量,60年来,阎肃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始终坚守诺言,以披肝沥胆的深情耕耘,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创作,以兢兢业业的精神奉献。

    因着这种力量,60年来,阎肃创作了上千部作品,旋律传遍大街小巷,其中百部作品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军战士最喜爱歌曲等全国全军大奖,尤其是《江姐》、《党的女儿》等均获文华大奖和文华编剧奖,《忆娘》、《红灯照》获得文化部大奖。他的成名作《江姐》,在半个多世纪里,先后复排5 次,演出5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60年的辛勤耕耘,阎肃荣誉等身。在这张长长的荣誉名单上,有一份荣誉阎肃最为珍惜——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阎肃创作献礼歌剧《党的女儿》,恰逢国际风云突变,作为编剧,阎肃以饱满的政治热情18天完成了创作任务。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该剧作曲王祖皆无限感慨:“古稀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

    该剧荣获文华奖、文化编剧奖、作曲奖、三个表演奖,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被国家文化部选作庆祝建国50周年戏剧作品,登上了国庆游行彩车。

    魂系蓝天

    “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1959年,阎肃被安排到广东佛山空军某部当兵。时间长了,他跟机械师、机械员、特设师、无线电员,全都交上了朋友,连飞行员也都熟悉了。有一天傍晚,看着别人的飞机都回来了,而阎肃所在机组的一架飞机却还没回来,大家就趁着晚霞眼睁睁看着。这时候,阎肃忽然灵光一现,地上的机务人员和天上的飞行员,心都在天上。对,地上的他和天上的他,都爱这片天。

    当天晚上,阎肃当兵一年的积累全都付诸于笔端,《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很快就出来了。这首歌,自此传唱半个世纪。

    1952年,阎肃两次随部队入朝慰问演出。

    从朝鲜战场回来,阎肃找到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1953年,他穿上了军装,暗下决心:誓为亲爱的人民和战友讴歌一生!

    1955年,阎肃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一干就是55年。

    如今,阎肃已是服役近60年的老兵,他始终坚信自己根在军营、魂系蓝天,爱兵、写兵、唱兵、励兵是他的神圣使命。

    他创作的作品,三分之二写军营、写空军。他创作的第一首歌《我的银燕是祖国造》,创作的第一部歌剧《刘四姐》,都是军旅主题,反映军人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1964年,阎肃为写《雪域风云》去西藏体验生活。

    时值12月中旬,天寒地冻,雪域高原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人。

    阎肃坐在解放牌大卡车的驾驶棚里,一路颠簸,海拔愈走愈高,气温愈降愈低,道路愈走愈险,18天的经历像从生走到死。到了海拔四五千米、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的目的地,他已经冻得说不出话来。

    辗转反侧中,天终于亮了,一名战士给他打来洗漱用水。阎肃问:“你来这里多久了?”

    “两年。”

    阎肃惊呆了。

    因为高原反应,战士的脸上起了斑,眼睛已患雪盲症。这样的士兵在兵站举目皆是,寂寞、高寒、缺氧,三大狂魔时时侵蚀他们年轻的身心,然而没有一个人动摇。

    良久无语,阎肃蓦地给战士敬了个军礼:“你是大英雄!真英雄!”

    1987年,阎肃到辽东半岛军营,在与官兵们座谈当中,深切感受到战士们舍小家顾大家、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一曲反映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精神风貌的《军营男子汉》随之响彻全国。此后,他又推出《长城长》,获得最喜爱的歌特别奖和解放军文艺奖。

    2000年,为配合军事斗争准备和战斗精神培育,70岁的阎肃不到一个月就创作了《打赢歌》等战斗精神歌曲,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几十年来,阎肃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几乎走遍了空军部队,为官兵讲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创作百余首军歌、师歌、团歌,深受官兵爱戴欢迎。阎肃也先后被评为空军优秀文艺工作者,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进入新世纪,古稀之年的阎肃依然宝刀不老、勇挑重担。

#p#副标题#e#

2003年,舞剧《红梅赞》创演时,73岁的阎肃主动请缨,连夜赶写、录制画外音。他常常从早上8点进录音棚,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为该剧荣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作出突出贡献。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又一次感染了阎肃,他连夜创作出歌曲《云霄天兵》,热情讴歌人民空军党缔造、人民空军爱人民的蓝天忠魂。

    阎肃还先后参与筹划了《复兴之路》、庆祝建军8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总政“双拥”晚会等全国全军的大型文艺活动,为繁荣军队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去年,总政组织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让阎肃当评委,他以79岁的高龄,60多个日夜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南疆北国的军营里。同年,在创排庆祝空军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阳光下高飞远航》中,他毅然坚守排演现场,亲自参与筹划指导,晚会得到大家一致好评。

    艺满人生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阎肃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剧团拉幕打杂。

    “我这一生没有别的窍门,只懂得四个字:苦干,实干。”

    从艺的最初5年,阎肃常常一个人充当七八个角色。拉大幕,他拉得比别人讲究;跑龙套,他跑得比别人认真;点汽灯,他点的汽灯分外明亮;收道具,他整理的道具永远整整齐齐;打杂活,他年年干成先进。

    他的名字,蜚声中外;他的作品,家喻户晓。可是,对“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这些评价,他一概不承认,“可别把自己当回事,当个什么人物。真的!”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对我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勤奋。”阎肃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懂得给自己定好目标,再穷尽智慧去实现它,即使成不了精品,也留不下遗憾。

    他的生活里没有星期天,常常是一杯茶、一包烟、一本书或一出戏度过一天。由于长年伏案,他的背驼了、腰弯了,可他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他这辈子,除了读书看报、看戏、听音乐会,就没什么爱好,他的驼背就是他勤奋的见证。”老伴李文辉说。李文辉睡眠不好,常常是半夜12点醒来,阎肃在读书;1点醒来,阎肃在写作;2点醒来,阎肃没有睡;3点醒来,阎肃还在忙。几十年过去,天天如此。

    阎肃将自己的艺术成就总结为一个字——“杂”。

    对各门类艺术,他涉猎广泛,认真取经,电影、京剧、交响乐、舞蹈、川剧、清音、双簧、评书、粤剧、梆子……什么都看,什么都学,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精彩的段落他都清清楚楚,钱少就买最差、最便宜的票,或者十几站地走路过去,再走路回来,省下车票买戏票。他读书,更是包罗万象,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无所不读,无所不精,许多经典名著的段落,他因太过熟悉,脱口而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变成了他艺术创作的素养和窍门。

    对于这种痴狂,阎肃说,“没有办法,爱到深处。”此世,他为艺术而生。

    今天,荣誉等身,他却一直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勤奋的状态,因为“荣誉本身就是一种责任。”

    凭借这种责任,1983年,改革开放艰难起步,阎肃创作的《敢问路在何方》伴随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走进千家万户。这首歌唱出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了人们冲破枷锁、投身改革开放的豪情壮志。

    凭借这种责任,他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歌剧《特区回旋曲》,艺术地反映了特区建设的成就,回答了“市场经济到底是姓社姓资”的问题,有力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凭借这种责任,1998年,为支持抗洪抢险和灾区重建,不顾68岁高龄,阎肃冒着酷暑深入抗洪一线体验生活,策划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爱我中华新建家园》、《抗洪英雄颂》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为夺取抗灾救灾胜利作出突出贡献。

    凭借这种责任,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阎肃再次以80高龄投入创作。作为文学部主任,阎肃披星饮露,精益求精,该剧公演后获得空前成功,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60年来,凭借这种责任,阎肃为党和国家重大文化活动振臂高呼、倾情创作,披荆斩棘、痴情不悔。

    也正是凭着这种责任,他60年讴歌时代,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军队,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容不得艺术一丝“走调”。他非常反对艺术创作走“下三路”,他认为这不仅是艺术的倒退,也是人格、党格、国格的倒退。

他曾创作《化蝶》:“花非花,舞非舞,夜半来,天明去……”缠绵悱恻,情深意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主旋律作品要入心,首先要入耳,要像涓涓清泉滋润人心。”阎肃说。又有谁知道,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雾里看花》,是阎肃为纪念《商标法》颁布10周年晚会创作的“打假歌”呢!

    皓首情深

    “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

    “我也是80后!”

    80高龄的阎肃如是说。

    “任黄花碧水,青山红叶,白发秋风。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 ,仍留得 ,一颗心 ,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这是阎肃为庆祝与老伴的银婚,写的一首《伴君行》。

    艺术恩师、为人楷模、普通一兵、一颗童心、古道热肠、时尚老头,这是人们对生活中的阎肃的形象概括。“天分、勤奋、缘分、本分”,“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遵其自然,争其必然”,这是阎肃自己坚守的做人原则。

    作为80高龄的老艺术家,阎肃从没有把自己当成什么名家大腕,而是以一名普通老兵、普通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经常说,“得意时不要凌驾在组织之上,失意时不要脱离于组织之外”。这些年,无论是外出参加活动,还是下部队体验生活,他都主动向文工团领导请假销假;每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向党小组长交纳党费。他视名利淡如水,从不主动向组织提要求,入伍57年来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调职调级上也从没有一句牢骚怪话,对单位分房也处之泰然,始终抱着一颗平常心,聚精会神搞创作,一心一意干事业。

    2000年,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在荧屏上,观众看到,担任综合素质考试评委的阎肃,三次在电视直播当中公开纠正失误,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老军人的崇高品格,赢得了众人的敬重和赞誉。

    “我们不仅是在做艺术,也是在做人。”他说。

    阎肃担任过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谈起当评委的感受,他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公正的心。“我相信,只要你说的是实话,坚持原则,哪怕你在批评,选手也会欣然接受,这是对文艺新人真正的爱护。”阎肃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无论获奖者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辈,还是大名鼎鼎的大腕,他都坚持从作品质量出发,不分出身、不看地位、不徇私情。

    阎肃始终把培育新人作为己任,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在阎肃的帮带下,文工团先后涌现出了词作家石顺义、车行,作曲家孟庆云、姚明,青年演员刘和刚、王莉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乐于助人的阎肃,对待家人却很“严肃”。 有人建议阎肃的老伴办个文化公司,阎肃老伴本来就对艺术十分热爱,因而有些心动,但阎肃一听就坚决反对,而且声明家人都不可以做。

    这位始终活跃在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第一线的老人,担任着中国红歌会终审评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等10多个社会职务,每个职务他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

    阎肃说,我永远是一名文艺新兵,不断选择新的跑道。

    80华诞的贺寿之声还在耳畔萦绕,阎肃已迈出矫健的步伐,踏上新的征程。临行前,他笑呵呵说:“一个人,要想永远年轻,就要和历史赛跑。现在,我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