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到湮没岁月中的辛亥百年老歌的独特价值,从此,她开始了对这批老歌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历经十余年,在她的努力下,日前,《先行者之歌——辛亥革命时期歌曲选》付梓印行。

2008-11-25 09:56 长江日报 蒋太旭

辛亥老歌


    合成图中老照片为百年前两湖总师范学校(1902年5月由张之洞于武昌创办)附属小学堂的学生留影。当年的“学堂乐歌”就是通过这些新式学堂的学生传向社会的。图中漫画为著名画家丰子恺于1927年编辑的《中文歌曲五十曲》歌集的封面和插图,集中收录了多首由李叔同填词的学堂乐歌。

陈一萍

  
 陈一萍老人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到湮没岁月中的辛亥百年老歌的独特价值,从此,她开始了对这批老歌的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历经十余年,在她的努力下,日前,《先行者之歌——辛亥革命时期歌曲选》付梓印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在武昌阅马场原省教育学院一栋简陋宿舍楼里,年近八旬的陈一萍先生轻轻哼唱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首名曰《送别》的经典老歌也是她孩提时代最喜欢哼唱的。

陈老说,很多人知道这首歌由李叔同作词,李叔同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然而,却很少有人了解,这首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辛亥革命密切相关。  

填补“空白”,致力于收集“辛亥老歌”  

1930年,陈一萍出生于武汉。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双双亡故,她成了孤儿。武汉沦陷后,她随外祖母流亡至陕西、甘肃等地。尽管在战乱中长大,但她对音乐却有着极好的天赋和悟性。

抗战后,陈一萍回到武汉,考取湖北省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武汉解放时,她带领一批小学生打着腰鼓唱着歌,迎接解放军进城。刚成立的人民广播电台还特邀她和孩子们走进播音棚,向全市直播演唱。

1953年,陈一萍从华师音乐专业毕业后,进入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音乐编辑,开始了她与音乐相伴的新人生。1985年离休后,她难舍音乐情愫,先后编辑出版了《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国早期电影歌典精选》等12本歌集,更多的人由此知道了她。

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电视台计划拍一部《中山寻梦》的电视片,专程来到武昌“红楼”辛亥革命博物馆寻找音乐素材,结果无功而返。他们辗转找到陈一萍,陈老便将自己收集珍藏多年的这一时期的30余首歌曲提供给了他们。

此事让陈一萍意识到,这是辛亥革命研究的一个“空白点”,必须要有人做这项工作。作为一位老音乐工作者,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曾经流行却鲜为今人所知的老歌挖掘整理出来,传承后世。历经十余年的艰难寻觅和整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百年老歌的来龙去脉鲜活呈现……  

  首义前夜,“学堂乐歌”成为辛亥革命“前奏曲”  

20世纪初,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之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并积极提倡在新式学堂里设立“乐歌”课,以此传播新思想。

随后,中小学普遍设立了教唱歌曲的课程。当时“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一些在日本留学的知识分子自发地将一些日本和欧美流行的歌曲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歌在学校教唱并传向社会。这种在新式学堂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主要创作者有沈心工等,他们都先后留学日本,熟悉西洋音乐理论和现代曲技法。这其中尤以李叔同成就最大,本文开篇这首传颂百年的《送别》,就是李叔同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之曲调填词而成的一首学堂乐歌。

《送别》仅是当时广泛传唱于社会的一大批学堂乐歌中的一首,除类似抒情歌曲,辛亥革命前夕传唱的绝大多数学堂乐歌都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反侵略、反压迫意识和思想,凸显出歌颂祖国悠久历史、大好河山,及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和信念。而这种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正符合辛亥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反帝制、反封建,求民主共和的革命要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等。其中的一首用日本歌曲《寄宿舍里的旧吊桶》曲调填词的《中国男儿》,就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人民振兴中华的渴望,歌中甚至发出这样的呐喊: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首歌还曾被填词《工农兵联合起来》,成为流传广泛的中国工农红军歌曲。

同一时期,李叔同以中国民歌曲调填词的《祖国歌》,“高扬爱国主义,洋溢着掌剑挥刀的豪情,词曲俱佳,传唱一时,为辛亥前夜歌曲的代表。” 

多年的研究和整理,让陈一萍对这些老歌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武昌枪响,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百年来,今天的人们记住了首义的枪声,但并不知道,那些曾广泛流传于社会,传播新思想、奏响过时代强音的学堂乐歌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曲”。  

200首百年老歌即将重见天日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一批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连的优秀军歌也通过学堂乐歌的形式广为流传。”陈一萍介绍说,这其中比较早的有刊载于《小学唱歌初集》(1906年出版)中的《军歌》。辛亥革命初期,还出现了直接歌颂革命的《革命军》、《从军歌》、《女革命军》等。

这些歌曲曾广为流传。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批曾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百年老歌渐渐埋没于岁月烟云中,不为今人所知。

“武昌是首义之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即,近年来,我愈发感觉这项工作的紧迫与重要。”陈老患心脏病多年,儿子患绝症,巨额医疗费已让其家徒四壁,但她一刻也没放弃手中的这项工作。每次去图书馆前,她总要带一瓶水,一包快餐面。渴就喝一口水,饿了就泡一碗面,一坐就是一整天。从那些“纸质发黄,一碰即碎”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一有发现就马上用笔将谱曲和歌词抄录下来。

陈老说,到目前为止,她已收集了300余首辛亥革命时期的老歌,这其中不少是她小时候听大人唱过,留有印象,不过绝大多数都是新发现的。

为了让这些百年老歌尽快重见天日,陈一萍曾找到一家出版社,声明只要能出版不付稿费也行,却为对方婉拒。想到此书稿对辛亥革命历史研究的重要性,陈一萍托人将书稿带给了与自己素昧平生的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并请他为此书作序。事情也由此出现转机,冯先生不仅欣然答应作序,还主动将此书稿推荐给武大出版社出版。

据悉,即将由武大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歌典,精选了由陈老整理的辛亥革命时期的200首歌典。这些歌曲大多创作于1905年至1914年间。

采写/记者 蒋太旭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