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10-24 08:15 人民日报 张 健
《人民日报》记者 张 健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一场几乎荟萃了目前我国各艺术门类的代表剧目与领军人物的大型献礼演出在京隆重举办。一台台感人的好戏、一首首难忘的旋律、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勾起了人们对共和国峥嵘岁月的真情回忆,也展现了舞台艺术60年的发展变化。
如何梳理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脉络?如何总结其历史经验,评估其生存现状?围绕这些问题,《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文化部部长蔡武。
记者: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新的时代,舞台艺术应该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请蔡部长谈谈我国舞台艺术60年的发展状况。
蔡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舞台艺术也经历了曲折探索与自我调整的过程,逐步走向全面繁 荣。60年来,艺术创作不断变换场景和主题:从百花齐放到万马齐喑,从拨乱反正到解放思想,从政治反思到艺术反思,从弘扬民族艺术到推动艺术繁荣,从艺术 转型到经济转型,从加强文化建设到艺术创作有效积累,从个体追求到国家扶持……统领这个过程的是观念的变化与发展:从单一到丰富,从探索到成熟,从封闭到 开放,从被动到主动。在社会变革的带动下,在多元文艺思潮的刺激下,伴随迷惘与阵痛,艺术创作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与转型,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60年的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艺术再现的社会变迁史。
舞台艺术需要继承、保护,也需要发展、创新。创新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根基,不勇于创新就缺乏发展的活力。舞台艺术要想取得不断的繁荣,我们就需要具备善于继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951年“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为传统艺术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促使一大批优秀作品产生,昆曲《十五贯》就是突出例子。改革开放后,我 们对“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一些古老剧种展现新姿。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些剧种在全国只剩下一个专业剧团,剧种的命运就系于这个 剧团身上。为此,文化部于1992年分南北两片举办了“天下第一团”的调演和评奖,对这些濒危剧种给予扶持。参加调演的有梨园戏、梅林戏、漫瀚剧等30多 个剧种剧团,这一举措对促进这些艺术种类的继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60年来,我国舞台艺术在表现形式、内容主题、题材拓展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突破?
蔡武:60年来,我国舞台艺术在表现方式、内容主题、题材拓展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此次参加“献礼演出”的剧目,基本代表共和国60年来舞台艺术的发展成就。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揭开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新篇章,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广大文 艺工作者焕发出极大的创作激情,艺术创作进入一个崭新时期。此时的作品大约有三个题材: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和美好生活,回 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做斗争。1956年之后,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的艺术创作成绩斐然:话剧 开始“民族化”的探索,戏曲逐渐形成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并举”的政策,推出了一批优秀剧目,在表演和唱腔上都有创新。歌剧、舞剧 也涌现一批优秀作品。至于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舞台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冲击,路子才越走越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历史步入新里程,特别是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廓清了长久以来束缚人们的一些思 想观念,为解放文艺生产力开辟了道路。在“三并举”剧目政策的指引下,戏曲艺术恢复了青春与活力。历史剧与现代戏创作重新起步,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更大 拓展。一批“探索性戏剧”在观众中引起较强烈的反响,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实践活动,也开始迈步。舞蹈艺术从长期的停滞状 态全面复苏,一批打动人心的新作相继呈现,这些作品多为当代题材,在舞蹈风格上不拘一格,大胆糅合了中国传统舞蹈和西方现代舞蹈的表现方法,树立了一种新 的舞台形象。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各艺术门类的创作取得可喜进步。这一时期的话剧创作或以军旅生活为重要表现 内容,或展示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或记录当代先进人物和事迹。都市话剧、探索话剧、小剧场话剧生机勃勃,独立制作人应运而生。儿童剧创作也涌现出大批内容 与形式都较成熟的作品。少数民族戏剧、民间戏剧以及濒危的“天下第一团”都得到有效保护。昆曲和京剧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许多青年演员表现出艺术才 华,而且创作出一批优秀剧目,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舞蹈创作方面,一批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开始呈现,一批富有浓厚的民族情怀与乡土气息的作品相继问世。 歌剧创作也在严肃大歌剧的探索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歌剧艺术综合美的完整性和成熟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p#副标题#e#
进入21世纪,艺术创作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艺术空间的最大发掘与科技的利用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门类舞台艺术走向综合的趋势又现端倪,新颖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记者:近些年来,在一批经典剧目常演不衰的同时,一些新创剧目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可否介绍一下我国新创剧目的发展态势及特征?
蔡武:宽松的氛围是艺术创新的沃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艺术创作繁荣的同时,艺术创新同样精彩,各种有益的艺术探索和实践 空前活跃。新创剧目在剧本设计、舞台美术、音乐制作、表演风格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绩。在尊重艺术本体规律的前提下,姊妹艺术间的借鉴与艺术流派间的吸纳, 赋予了艺术更多的神韵。如一些话剧导演向戏曲传统学习,将戏曲程式化的精髓引入话剧创作;在戏曲创作中植入话剧观念和时空处理,既推动戏曲艺术的革新发展 又丰富话剧的写意表现手段等。又如,芭蕾杂技剧《天鹅湖》,将中国杂技与西方芭蕾完美结合,精彩绝伦的演出赢得世界喝彩。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 广泛联姻艺术创作,极大开拓了舞台艺术的表现空间,也大大加强了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与时代接轨、与世界同步的中国艺术越发得到当代观众的认可与喜爱。
记者:在文化部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少数民族剧目引人注目,60年来少数民族舞台艺术有何发展?
蔡武: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献礼演出活动包括10余台少数民族优秀剧目以及大量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歌舞。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艺术不断走向繁荣。为促进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连续举办了三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政府的历次文化艺 术节也多放在民族地区举行。为鼓励更多更好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诞生,政府特别设立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戏剧“孔雀奖”和少数民族电视、电影“骏马奖”。经 过几十年努力,少数民族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许多优秀的作家、歌唱家、舞蹈家、表演艺术家脱颖而出,民族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近些年来,少数民族舞台艺术不仅在国内频频上演,还走出国门,为祖国增光添彩。当然,对于少数民族舞台艺术,我们还要不断挖掘、提高,在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等问题上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