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音乐究竟能不能拿出来比赛?怎么比?有什么标准去评判?这些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其实都有可能断送一个天才,也都有可能成就一个天才。

相关 About

柯辉 Hugh Ke 乐评人

时间:2016-03-10 10:04 北京商报 柯辉

音乐大赛意义何在,从20世纪初这个问题就一直困扰着音乐人与爱乐者。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音乐不再是只属于贵族阶层或精英阶层的小众文化,但要吸引大众眼球就必须另辟蹊径,于是比赛成为一种很直观很能博眼球的方式,而以大作曲家命名的大赛就更是这些比赛中最引人瞩目的,但音乐这一特殊形式真的能比赛吗?比赛就真的能诞生伟大的音乐家、演奏家吗?比赛结果的公正性真的能有办法保障吗?

先说说作为国际上最出名的钢琴大赛之一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大赛的最初宗旨是要用“健康”的方式演奏传播肖邦的作品。但随着前三届大赛前苏联选手的强势表现,令东道主波兰倍感脸面无光,在第四届比赛时第一次出现并列冠军,作为东道主选手的女钢琴家车尔尼·斯托凡斯卡与作为前苏联选手的女钢琴家大卫多维奇并列冠军。虽然结果略失公允,但大赛组委会的成功宣传最终取得了良好效果,大众欣然接受。

五年后的1955年第五届大赛时,戏剧性的比赛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波兰选手哈拉谢维奇以一种平稳谨慎,略显匠气保守的方式在比赛中演奏,前苏联选手阿什肯纳齐却是用一种激情直观的方式,自如自然的去演绎,强烈的激情感染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东道主选手哈拉谢维奇夺冠,当比赛结果公布时,观众与媒体都用巨大的嘘声发泄自己的愤怒,甚至很多资深乐迷都起身离场表示抗议这一比赛结果。比赛结果无法改变,但事实证明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两位选手的高下在赛后显现无疑。虽然哈拉谢维奇凭借冠军的光环三年后就与飞利浦唱片公司签约,并在唱片公司录制了全部的肖邦钢琴作品。但录音中他那种匠气与保守把肖邦的音乐演奏的死气沉沉,木讷呆板,令更多的乐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就是肖邦大赛冠军的水平?”最终这套全集录音不但没让他名声大涨,反而让大家认清他的真实实力,后来的结果就是哈拉谢维奇最终被大众所遗忘。阿什肯纳齐虽然与肖邦大赛冠军失之交臂,但却因为失利得到了更多观众与媒体的支持,获得了更多的人气,他自己也在后面的比赛里稳扎稳打,最终在后来几年连续夺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大赛与柴可夫斯基大赛两项大赛桂冠,一跃成为一代钢琴大师。后来几届的肖帮大赛虽然没出现这样大的分歧,但也是摩擦不断,磕磕绊绊。

还有另一项世界著名的音乐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大赛”也是非频生,为宣扬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前苏联政府出面运筹举办了以作曲家命名的音乐大赛,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与声乐四大项。第一届比赛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横空出世,凭借出色的技巧与浪漫到极致的演奏征服了观众与评委。甚至作为评委的大钢琴家李赫特做出了给他打出满分其他选手零分的惊人之举。但这届比赛结束后李赫特就宣布不再担当评委,因为他认为音乐比赛里的幕后黑幕令他无法容忍。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经济实力的下降,柴可夫斯基大赛的质量也因为评委私心过重,赞助商肆无忌惮的干涉而下降。到了第十二届,这种肆无忌惮发展到极致,决赛水平再也无法令乐迷信服,莫斯科观众险些与组委会发生暴力冲突。但这些还是未能让评委收敛,冠军被授予日本选手上原彩子,这位第二轮比赛几乎因演奏中错音漏音太多无法继续的女钢琴家,在决赛里把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弹得支离破碎,第三乐章几乎无法完成。但因为身后老师的关系与大财团的赞助而最终夺冠。连日本国内舆论界都羞于提起她的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头衔,更可笑的是日本国内在发行她这届大赛录音时深知她第三乐章的差劲儿,只发行了整个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堂堂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得主却拿不出一张整首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录音。

音乐究竟能不能拿出来比赛?怎么比?有什么标准去评判?这些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都有一个标准。但这些标准其实都有可能断送一个天才,也都有可能成就一个天才。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新闻媒体可以瞬间捧红一个明星,也可以瞬间抹杀一位天才,音乐比赛也被太多的场外因素所影响,绝对的公平肯定是不太可能,但我们也要感谢这些音乐大赛,这些大赛成就了不少青年才俊的音乐梦,也让更多的人喜爱上了音乐。

(作者系资深古典音乐乐评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