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对比》,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而作,作于1938年9月24日,献给小提琴家西盖蒂(Szigeti)和单簧管演奏家古德曼(Goodman)。

简介 Introduction

《对比》,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而作,作于1938年9月24日,献给小提琴家西盖蒂(Szigeti)和单簧管演奏家古德曼(Goodman)。这首作品1939年1月9日由西盖蒂、古德曼与贝特里首演于伦敦。《对比》的标题可能是指结构上形成的对比效果,第一乐章单簧管的华彩与第三乐章小提琴的华彩形成对比,中间乐章是短小的间奏曲形式。

乐章

这首作品,巴尔托克指定的演奏时间是15分31秒,共3个乐章:

 第1乐章:招兵舞,十分活泼的快板,民间舞节奏与民歌旋律,类似近代绘画的变形效果;

第2乐章:休息,慢板,此乐章只使用抽象的音型;

第3乐章:急速的舞曲,活泼的快板,民族舞曲与民歌形式。

简析

《对比》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而作,写于1938年9月24日,献给小提琴家约瑟夫·西盖蒂(Joseph Szigeti)和单簧管演奏家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这首作品1939年1月9日由西盖蒂、古德曼与贝特里首演于伦敦。《对比》的标题可能是指结构上形成的对比效果,第一乐章单簧管的华彩与第三乐章小提琴的华彩形成对比,中间乐章是短小的间奏曲形式。

作曲家贝拉•维克托•亚诺什•巴托克(匈牙利语:Béla Viktor János Bartók,1881年3月25日-1945年9月26日)生于匈牙利的纳吉圣米克洛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

巴托克是二十世纪初期非常重要的作曲家,他所写的室内乐曲极具个人特色,将乐器发挥的淋漓尽致,且制造出特殊的音响效果。《对比》将单簧管、小提琴、钢琴都视为独奏乐器,甚至罕见的在一、三乐章中写了单簧管及小提琴的装饰奏,而在节奏、和声、音响上也有许多不同以往传统乐器的语法,是单簧管重奏曲中少见的曲式,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相值得研究的乐曲。

这首作品,巴尔托克指定的演奏时间是15分31秒,共3个乐章:

  • 第1乐章:招兵舞,十分活泼的快板,民间舞节奏与民歌旋律,类似近代绘画的变形效果;
  • 第2乐章:休息,慢板,此乐章只使用抽象的音型;
  • 第3乐章:急速的舞曲,活泼的快板,民族舞曲与民歌形式。

创作背景

巴尔克在1937年应美国爵士乐界的单簧管名家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 1909-1986)及小提琴家约瑟夫•西盖蒂(Joseph Szigeti, 1892-1973)的委托创作一首单簧管、小提琴和钢琴的短乐曲。当时匈牙利的社会、政局动荡不安,所有的音乐会活动都停止,他反而有更多的时间构思乐曲,因为他从未创作任何有管乐相关编制的室内乐作品,因此决定尝试创作。

乐曲于1938年写作,并命名为《狂想曲》(Rhapsody for Clarinet, Violin and Piano),原本的乐曲规模只有目前的第一乐章及第三乐章。当时的古德曼先生计画 这首作品要录制在一张双面七十八转的唱片上,因此对乐曲的性质做出了规定。古德曼先生希望乐章能按慢-快的方式安排,原因在于它越来越受到电影和留声 机技术的控制,而巴尔托克一开始也创作了所要求的乐章。

1939 年初,兹盖堤、古德曼和彼特里(Endre Petri)于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当时两首曲子演奏了近十一分半钟,而非当初古德曼先生提出的六七分钟,且同年首次的录音也超出了原本 预设的范围,所以他又展开创作的工作,加入目前的第二乐章,而后于1940 年,将曲子录制在四面七十八转的唱片上,并将曲子改名为《对比》(Contrasts)。

当时巴尔托克还亲自演奏钢琴的部分,于哥伦比亚公司进行录音。其实巴尔托克一开始的构想是以钢琴为主,小提琴及单簧管为辅的作品,因考量其他两位都是知名演奏家,才决定将钢琴退居配角,也因此在写作这首作品时,特别为小提琴及单簧管各写了一段炫技的装饰奏。巴尔托克更为此曲的小提琴部分,写下一种特别的演奏技法,要求拨弦时琴弦同时要打到指板,并发出极大的音量,他使用的 记谱法,是类似像苹果的符号。全曲充满了张力与戏剧性。

乐章分析

第一乐章之分析

第一乐章的标题为Verbunkos(Recruiting Dance)原意为募兵之舞,是取自一首匈牙利流传甚广的自由朗诵节奏的器乐曲,多半用一种类似单簧管型的木管乐器演奏。十八世纪初,这种型式的乐曲曾在民族战争的军队中演奏。十八世纪中,匈牙利人流行取用这自由的旋律,改编成为节奏强而有力的军乐,并加入一些器乐简短的装饰奏音型成为Verbunkos。因此本乐章的旋律动机音型,充满了同音反覆、附点及切分的节奏型态,而且先由单簧管唱出主题,呼应了传统的自由朗诵 型态。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之分析

Piheno(Relaxation)从字面上可知原本是指休息,此乐章就像发生在夜间的森林里,巴尔托克利用小提琴和单簧管以反向进行展现乐曲的平静与空洞。利用快速的振音及音群,来表示突如其来的一阵风或鸟兽行动的声音。乐曲的开头旋律呈现极为沉稳内敛的乐念开始,中间的气氛及突然急速转变,最终再以平 静的音乐结束。

第三乐章之分析

Sebes(Fast Dance)标题名为快速的舞蹈,也称疾舞。巴尔托克意图摆脱小提 琴与单簧管的限制,写作出三个人演奏,却需要五种乐器的乐曲。即是以一把普通的小提琴,和一把需要调降琴弦为降 E、A、D、升 G 的小提琴,以及降 B 调、 A调单簧管各一支和钢琴。乐曲从滑稽幽默开始,小提琴带出四个小节的主题动机,其动机是建立在四个简单的减五度和完全五度交替进行,再以节奏音型逐渐减值作发展。这个主题的结构,无疑是模仿圣桑的《骷髅之舞》(Dance of Macabre, 1875),乐章中间更出现了巴尔托克常用的「保加利亚节奏」。第三乐章是个三段曲式。

总体分析

巴尔托克在音乐蓬勃发展的十九世纪末树立起属于自己的风格,综观他后半时期的作品,节奏与音色似乎是他最为关注的,也在他的巧手下,变化出许多风貌。他曾是以打击乐器处理钢琴的先驱,以他颠峰时期谱写的两首曲子《为弦乐、打击乐及钢片琴的音乐》、《双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来看,他让钢琴有别于以往 的个性,也让每一件打击乐器都有强烈的性格。其实从交响乐曲到这种少量乐器的室内乐,我们发现,乐器虽然减少了,但音色的成分却也鲜明化,特殊化,节奏成为突出主题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理解巴尔托克后半时期为何喜爱室内乐作品的原因。

在《对比》中,虽然没有打击乐器,但他仍试图以小提琴来创造出 击乐的声响,又或者利用装饰音重复制造类似的效果,再加上他惯于让每项乐器 有许多齐奏、平行、或是交错的反向进行,更加深了音色的风格与节奏的变化。 巴尔托克早期作品呈现强烈振奋精神与粗暴情感,虽在后期已少见,却仍有许多 和声使听者感到紧张不安,第三乐章甚至有早期作品难得见到的活力与跳跃。

《对比》虽不是巴尔托克最为称道、熟知的作品,但是乐曲的细节与巧思仍有其探究的价值。笔者聆赏过相当多国内音乐家演奏此曲,演奏者皆有相当程度的技巧,但彼此间对于节奏的韵律掌握却不尽相同,演奏者若只是制式的算拍子,那么就失去了巴尔托克创作时的用心良苦。当然以其复杂的拍子,容易让演奏者一不留神就迷失方向、遗漏、错乱,也就因此需要多花时间练习。而在熟悉彼此的旋律后,就应该把重点回归到节奏语法及音乐情绪的起伏,在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下,真切的感受曲子的内涵,享受「对比」的美。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巴托克 - 《对比》为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而作 Sz.111
作品信息
作曲 :巴托克 1938
编号 :Sz. 111
时长 :0:18:00( 平均 )
乐器 :单簧管
链接 :维基 /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2-12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