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贝多芬:基督在橄榄山上
BEETHOVEN:Oratoritum "Christus am olberg"
《基督在橄榄山上》,神剧,OP.85,作于1803年。此剧据通俗剧编剧F. X. 胡巴所作基督受难剧中,基督在橄榄山时心中的痛苦与被捕的情景而作曲。共6曲:
- 1.序奏:宣叙调与抒情调。宣叙调,降E小调:“我主耶和华啊!请赐我安慰和力量。我受难的时刻已经逼近。由于你的指令,在世界挣脱混乱之前,我选择了这事。我听见天使的雷声,我回答你的呼唤……”抒情调,C小调:“我的灵魂,因想到即将逼近的苦刑而战栗,恐惧侵袭着我,我即将走进坟墓,我的鲜血将要滴落。全能的主啊,请取走我心中的苦恼!”
- 2.宣叙调、抒情调、合唱。宣叙调(天使长):“摇晃吧,大地。耶和华之子横卧在这里,他被主所弃,满脸痛苦。因为他的死,世人得到永恒的生命。”抒情调(天使长):“请歌颂救世主的慈悲。赞颂吧,人们,他的恩爱。他为你们而死,他的血,洗涤了众人的罪。”天使们的合唱:“被救的人有福了,凭着你们的爱,信仰与希望。不知悔改的将面临灾祸,神的天谴下降时,你们将沦入永劫之中。”
- 3.宣叙调与二重唱。宣叙调(耶稣):“天使长啊,你将告诉我永恒之父的慈悲吗?父亲会除去我对死的恐惧吗?”天使长:“耶和华说:赎罪的神功成名就之前,人类将在水劫之中。”二重唱(耶稣、天使长)耶稣:“在我身上注入受难的激流,解除对亚当子孙的震怒。”天使长:“我也为高资者的痛苦与死而战栗。” 耶稣和天使长:“神的尊贵的手为我(你)注入了伟大的痛苦、不安与恐惧。但我(你)的爱更广,围绕整个人世。”
- 4.宣叙调与合唱。宣叙调(耶稣):“来吧,死亡,为了救赎世人,我将走上十字架。”合唱(兵士们):“看到他走向这座山。他逃脱不了,审判正等着他。”
- 5.宣叙调与合唱。宣叙调(耶稣):“前来追捕我的,已经走近。父亲啊,请像狂风一般,让受难迅速过去。”兵士们的合唱:“他就在这里,抓住这自称为犹太之王的人。”信徒们:“那是什么骚动?我们的命运到了尽头。啊,可怜,真可怜。”
- 6.宣叙调、三重唱、合唱。宣叙调(彼得):“无耻的人竟敢逮捕我的老师。”耶稣:“把剑放进剑鞘。天军一定会来救我。”三重唱(天使长、彼得、耶稣),彼得:“满腔的愤怒要我复仇,杀死恶人。”耶稣:“不许复仇,我只爱你们爱所有的人。”天使长:“倾耳谛听吧,世人。只有从神的口中,才会说出神圣的邻人之爱。”天使长、耶稣、彼得:“哦,人子啊,当心神圣的神的命令。爱你们所憎恶的人。”士兵们的合唱:“快捉住背叛者,把他送去审判。”信徒们的合唱: “为了他,我们将受到迫害,走向死亡。”耶稣:“我的痛苦不久即将过去,救赎的工作不久即将成就。” 天使们的合唱:“世人将歌唱感谢尊贵的种子井因此感到荣耀。”天使们的合唱,“高声赞颂他,在神圣的欢呼的曲调上。”
橄欖山上的基督是樂聖貝多芬畢生唯一的神劇,它寫於1803年的年初,不久之後貝氏也動筆譜寫偉大的《英雄》交響曲,因此兩部作品順理成章分享了若干知性的素材。這齣神劇的劇本,係出自十九世紀初年維也納最著名作詞家胡伯手筆。他採用聖經裡耶穌及其門徒在客西馬尼花園的活動,以及耶穌被捕的素材來編劇,但是耶穌被捕之後的事蹟則沒有被提到。所以此劇跟一般的受難曲大相逕庭,也就是說,貝多芬和胡伯的聚焦重點在於,內在和精神上的受苦,以及如何克服的問題,至於肉體的苦痛似乎只是其外向的實現。在《橄欖山上的基督》裡,「市民耶穌」不只是救世主,他同時也是所有人性的原型,全然是一個人,而在此領域裡,信仰證明了它的價值。
貝多芬唯一的一部神劇《橄欖山上的基督》不但是一部振奮人心,更是散渙出濃厚的宗教情懷,《橄欖山上的基督》是一部受難的神劇,描述耶穌與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之後,他們便唱著詩往橄欖山上去,在士兵在科西馬尼園抓拿耶穌,門徒四散,這一段故事的記載,劇本則根據當時的大文豪弗蘭斯庫柏所寫的耶穌受難記所改編而成。在經由貝多芬譜寫的音樂,使得這個原本就個性與戲劇性非常濃厚的詩詞,融入作曲家無限的想像與靈感,而產生了非常貼切流暢,以臻完美的組合,這齣神劇便在音樂史上成為不朽的極品!
貝多芬在1081年開始創作,本劇的第一次公演在1803年,橄欖山上的基督主要是男高音扮演的耶穌擔綱,另輔以一位天使長沙拉弗是由女高音擔綱,天使長與耶穌之間展開了一常精采絕倫的天人對話,另有一位男配角由男低音擔綱扮演的彼得,彼得只有在本劇的第12曲中出現一次,而且是非常義憤填膺的拔刀相見之歌;耶穌是人子也是神子,本劇中將耶穌的這兩種性格表現得非常淋漓盡致,他內心的痛苦懼怕與掙扎,他面對上帝旨意的順服,以及面對敵人抓拿的饒恕,曲曲深入描繪了耶穌的人性與神性,而其中結合了貝多芬最擅長的合唱聲音,他們分別扮演狂傲的士兵,驚恐的門徒,以及高唱凱歌的天使們,為劇情增添許多的色彩,!歌詞中深摯的宗教情操早已和音樂交融在一起。
橄榄山丘下的客西马尼园绿荫环抱。“客西马尼”希伯来语意为“压榨橄榄”。Z女士指着精心护理的橄榄园:“这些树都是与耶稣同一时代的,有的还更早……” 千年风霜磨砺的橄榄树冠几乎垂地,一些老迈树杈老被木杆支撑着,似颤颤悠悠老年人手中的拐杖…… Z女士充满激情的讲解圣经新约上的一段记载:“耶稣用完了‘最后的晚餐’,他预感到自己受难的时刻临近了,便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他极其悲痛汗如血珠滴在地上,在对上帝做了三次祷告后,逐渐恢复了勇气和自信,决心坦然地接受未来的苦难。这时,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前来捉拿耶稣,犹大按照约定的暗号:与谁亲吻谁就是耶稣。当他走到耶稣跟前叫了一声‘老师!’并上前亲吻后,耶稣说:‘朋友,你要做的事就做吧!’随后他被捕……” 公元4世纪,信徒在客西马尼园建了一个圣坛,12世纪十字军对它进行扩建,后圣坛被穆斯林征服者破坏。现客西马尼教堂是上世纪初在原来建筑的遗址上修建的。 同阳光明媚形成强烈反差,堂内幽暗,仿佛耶稣被出卖那一夜的光景,肃穆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信徒在圣坛前瞻仰圣容,静默祷告…… 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地区出现了一个小的犹太教派别——拿撒勒派,意思是坚守教规教义的人。耶稣是该派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了犹太教的教规和伦理思想,却反对教中繁琐的教规、礼仪和戒律,并认为这些是有悖于先知的教诲,无益于人们心灵的净化。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耶稣的传教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的注意。按《圣经•新约》和《福音书》中的叙述,耶稣的被害是犹太长老和罗马总督彼拉多合谋,用13枚金币买通了耶稣最爱的教徒犹大,在其协助下谋害了耶稣。耶稣受难之后,其十二门徒继续他的传教,受难事件被赋予以更大的宗教意义。门徒中影响最大的保罗,冲破了传教犹太教的狭隘性,使拿撒勒教派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宗教,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基督教就此而生。从基督教的诞生之日起就对犹太教和犹太人产生了极强的宗教敌对情绪,这种对峙局面一直延续至今啊。
唱片
这部神剧的版本可选:
- 1.里林(Rilling)指挥斯图加特教堂唱诗班、斯图加特巴赫学院合唱团版(由Kempen, Lewis, Brodard演唱),HANS,CD编号98993(两张,另有贝多芬的《C大调弥撒曲》)。
- 2.鲍多(Baudo)指挥里昂交响乐团、合唱团版(由 Pick Hieronimi,Anderson, Halem演唱),HARM,CD编号00 581,《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 3.奥曼迪(Ormandy)指挥坦培(Temple)学院合唱团、费城管弦乐团版(由Raskin, Richad, Lewis, Beattie演唱),Sony,CD编号MPK 45878,《企鹅》评介三星保留一星。
赏析
贝多芬神剧《橄榄山上的基督》(Op.85)探究:'
一 主题
贝多芬并不像巴赫或海登那样是过虔诚宗教生活的基督徒。
他诞生于天主教信仰深厚的莱茵地方,祖父和父亲都是天主教徒,当贝多芬出生之后,也在天主教受洗,而且家族三代,都在宫廷或教堂担任歌手或风琴师。
但贝多芬的宗教信仰,受到幼年父亲酗酒影响、时代政治的动荡不安定、以及定居维也纳后时常接近都市繁华的社交活动,以致于跟宗教生活远离了。可是在他一生中,每当经历人生坎珂的路程,面对痛苦的试炼后,他却更加和 神接近,而且全心仰赖祂。
贝多芬十分倾心于一位颇具权威的新教牧师的著作「论自然界中神的创造」,因着这本书,贝多芬从大自然中发现了造物主— 神。尤其是他的耳朵开始重听,离开人群以后,就经常去山川野林散步,并开始和 神做心灵的“交谈”,获得慰藉、启示与灵感,然后转化成不朽的音乐。
歌词原意:基督教新约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二十六章三十六节、马可福音十四章三十二节、路加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九节,三处经文均记载着耶稣与众门徒吃过最后的晚餐后,前往橄榄山去祷告的经过。
贝多芬写作此剧是根据通俗剧编剧家胡巴(Frank Xaver Huber)所写的「基督受难剧」中,选出基督在橄榄山时心中的痛苦与被捕的情景作曲的。
二 乐曲
.<<基督在橄榄山>>是贝多芬的创作中,为乐队和合唱独唱所作的三部主要大型宗教题材的作品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是中期的<>(1807)和晚期的<>(1819-1823)(他在其青年时代的1790年曾为约色夫二世之死写过一部康嗒嗒和利奥波德二世的登基写过另一部短一些的康塔塔,贝多芬在世时从未出版)。贝多芬自己曾写信给出版商略带歉意地解释说,这部作品是他“在这个体裁上的第一部作品”,是1803春天的两周内所作写成,而且是在受到“各种烦扰分心,令人不快的时候”所作。在第二年为它的再次上演作准备时,又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在 1811年出版前,再次进行了修改。现在演奏的版本,是这个修改后的版本。剧本(唱词)由胡巴尔(HUBER,1760-1810)编写。
这部作品集中描写<<圣经>>中耶稣在橄榄山盖斯西马利花园中被捕前的同时作为人子的极度焦虑痛苦,和他准备为世人的赎罪而被审判和钉上十字架受难的心理过程。尽管它是在1803年4月5日的音乐会上与他的<>和<>一起首演前的两周内写成,但他的写作草稿本上的记录表明,这部作品是在1802年10月,贝多芬写下那封著名的充满极度的绝望情感的<<海利根斯塔特遗嘱>>之后重新投入到他的艺术中去时所构思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并克服这个巨大的“试图自杀”的人生危机之后,贝多芬选择这个基督受难的题材,而且并非如他的另外几部大型声乐作品那样为任何特定场合和受他人委托而作,在他的创作和艺术精神的发展过程中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贝多芬在他的遗嘱中写有名言:“但愿一个不幸者,看到一个同样不幸的受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无愧于人的人,而能藉以自慰。”这个基督受难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恐惧和与外界隔绝的心理,对死亡的畏惧,对世人的爱,对美好的渴望,和最终的胜利,可能是与贝多芬当时的情感是很有共鸣的。他在此人生危机之后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说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按著名的贝多芬学者所罗门(Maynard Solomon)的说法,这部作品尽管不完美,但“无论在主题和规模方面,都开辟了通往<<英雄交响曲>>之路”。
作品被分成6个大段或乐章,尽管是德文歌词,但却很有意大利歌剧的味道,可能是贝多芬在此之前几年跟萨里埃利上课而学到的。第一乐章由一个非常具有恐惧感的管弦乐序曲开始,之后是耶稣(男高音)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唱出他的焦虑和恐慌。第二乐章描述天使的到来,是贝多芬作品中一个非常强烈而感人的高潮。从天使(女高音)的宣叙调开始,然后是咏叹调,随后合唱加入,渐渐形成高潮之后立即转入美妙而庄严的尾声,完全是一种信念,希望和爱的表达。第三乐章基督接受受难的命运,音乐十分感人。基督与天使的二重唱很有莫扎特歌剧中优美唱段的色彩和风味。接下去的乐章,描绘基督和他的门徒们被搜索,最后被捕。在最后的第六乐章的基督,天使和彼得的三重唱中,基督要彼得不要复仇,要爱他的敌人。这段三重唱和最后的“哈里路亚”大合唱,赞颂世界的赎罪,其音乐也非常动听。据另一位贝多芬学者巴瑞.库泊(Barry Cooper)在他的贝多芬传记中所说,这部作品19世纪时在英国和奥地利都很受人欢迎,但现在却很受忽视。
唱片录音
在贝多芬杰作如林的作品和历史评述中,<<基督在橄榄山>>不算是最完美之作,所以演奏和录音都不多。但这部作品被冷落忽视,却太可惜。Hanssler古典系列中的一盒两张CD,第一张是这部<<基督在橄榄山>>,第二张是贝多芬的<>。也很值得推荐给没有听过的爱乐者们听。特别是<>,若是没有后来的<<庄严弥撒>>的写成,这部作品可能要受重视得多。
这个版本的乐团和合唱团为指挥里林(Helmuth Rilling)先后于1954和1965年创立的斯图加特教堂唱诗班(Gachinger Kantorei)和斯图加特巴赫学院乐团(Bach-Collegium Stuttgart) 。这个组合曾录过巴赫的康嗒嗒和清唱剧全集。在<<基督在橄榄山>>中的独唱是女高音Maria Venuti(唱天使),男高音Keith Lewis(唱Jesus), 男低音Michel Brodard(唱Peter) 之外,在<>中还有女低音Ingeborg Danz。合唱团和独唱都很出色,相对来说,乐队的声音似乎穿透力不够,好象有点不能平衡合唱,而总处于伴奏的地位。其它的<<基督在橄榄山>>版本较难找,奥曼迪指挥费城爱乐乐团有一个。<>录音不少,迦迪纳和他的乐团的录音非常受好评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