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贝多芬:第二十七号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27
第二十七号钢琴奏鸣曲,e小调,OP.90,作于1814年。当时贝多芬因创作第七、第八交响曲等著名的大作品,已闻名遐迩,但个人生活上(比如爱情)却连连受挫。这首作品呈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据说当时李希诺夫斯基询问作品的内涵,贝多芬说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情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对话”。
乐章
此曲共两个乐章:
- 1.快一点,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E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活泼生动的节奏开始,其次出现缓慢下降的旋律,下面接着是再度由开头动机构成的部分,依开头动机用八度音程上升,然后是音阶式急速下降的经过部,让激烈的和弦连续地导入第二主题。发展部以幽静的单音开始,发展第一主题开头的材料,再现部以幽静地回想第一主题的尾奏而结束。
- 2.不太快地,充分歌唱性地,E大调,回旋曲式。回旋主题是三段体,夹一段中间乐段又复归于最初出现的优美旋律。整个乐章是充满柔和幽静的对话。
唱片
这首奏鸣曲的版本可选:
- 1.布伦德尔1975年版,Philips,CD编号 438 374—2(廉价小双张),《企鹅》评介三星。
- 2.科瓦塞维奇演奏版,EMI,CDC7 54599—2,《企鹅》评介三星。
- 3.罗塞(Rosen)演奏版,Sony,CD编号SB2K 53531(两张),《企鹅》评介三星。
- 4.肯普夫演奏版,DG,CD编号429 306—2(9张),《企鹅》评介三星。
- 5.里赫特演奏版,Philips,CD编号438 617—2。
- 6.尼古拉耶娃演奏版,Olym OCD 567。
此曲的历史录音可选:
- 1.施纳贝尔1932年演奏版,EMI,CHS7 63765—2(8张),《企鹅》评为历史录音三星。
- 2.佩蒂1936年录音,APR,CD编号7024
贝多芬: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Op.90. BEETHOVEN: Sonate Nr.27 e-moll op.90 (1814) 演奏时间:
- I - ''mit Lebhaftigkeit und durchaus mit Empfindung und Ausdruck''(4:31)
- II - ''nicht zu geschwind und sehr singbar vorzutragen''(6:04)
乐曲赏析
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 Op.90
1813年法军在莱比锡、维多利亚吃了败仗,整个欧洲形势有了很大的转机。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各国代表、贵族们都竞相围绕着贝多芬,贝多芬之名当时红遍了整个欧洲上层社会。然而在作品方面却十分消沉,与社交方面的光荣成反比。这首《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e-moll Op.90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都是快速度。在乐曲中已经含有了与中期风格相距甚远的,充满很感慨的音响,也可以听到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有人问贝多芬有关乐曲的意义时,他笑着说,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性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的对话”。
-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e小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活泼生动的节奏开始。第二主题是b小调,随后是以十六分音符音型的伴奏所奏的平静的小结尾。展开部是以幽默的单音开始,以第一主题开始的部分材料做发展。之后进入再现部。
-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E大调,4/4拍,回旋奏鸣曲式。主要主题部分是三段体,旋律极为抒情。经过强柔力度繁忙交替的短暂的经过部,副主题在B大调上出现。主要主题再现后,进入展开部,首先发展主要主题的最后部分,然后是副主题后面的一段乐思。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后,副主题在E大调上再现,最后出现变化了的主要主题,并将它发展而变成尾奏,乐曲幽静的结束。
贝多芬:第二十七 e小调 钢琴奏鸣曲.(献给李希诺夫斯基伯爵) Op.90
BEETHOVEN: Sonate Nr.27 e-moll op.90 (1814)
贝多芬在约有五个年头没有过问钢琴音乐的创作之后,在静止的枯渴中于1814年重新写下了这首奏鸣曲,并于1815年出版。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接近所谓“后期奏鸣曲的一首作品,也是贝多芬所写的一系列两乐章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它较准确地预示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所固有的一些倾向和某些特点。在这一 时期中,围绕在贝多芬思想、生活的四周是战争、贫困、不安定、疾病……这一切耗费了贝多芬不少的精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情绪和工作能力,再加上猖獗的、反动沉重的政治空气,使贝多芬感到抑郁,而健康的恶化越发使他陷于绝望之中,对结婚所做最后努力的失败也使他滋生了绝望性的孤独感。在一些意外的荣誉和光辉的地位中,并不能动摇贝多芬对共和政体的信仰以及对于民主主义的同情,它的内心深处开始向着更高更深的世界,向着遥远的世界憧憬与思索。悲哀与孤独、绝望与痛苦迫使贝多芬去确立看破红尘的达观世界,开始了在苦恼的根源中探求,并在超人力量中融进神灵般的遥远感。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那热情的力量与意志的顽强丝毫没有减退,贝多芬那智慧的沉着及其感情仍然是十分丰满和深刻的。
全曲由两个乐章构成的,都是属于快速度的,其充满感慨的音响、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以及只用德语写下的乐章主要速度记号和表情术语已经明确地烙印下这一时期贝多芬的感情和思想,它证明了贝多芬的民族觉悟提高了,想到使用祖国的语言来表示乐曲的内容和思想,表明了贝多芬渴望创造民族艺术和摆脱外国影响的志向。辛德勒曾提及关于此奏鸣曲的形象故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爱上了宫廷剧院的女歌手斯图梅尔,但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很长的一段时间阻碍了他们的婚事,经过一段曲折和磨难,李希诺夫斯基终于如愿以偿了。当李希诺夫斯基得到了这首献给他的奏鸣曲后曾怀疑它的题材内容,他向贝多芬问起此事,贝多芬微笑地回答说:第一乐章是描写“理智与心灵的斗争”,而第二乐章是 “与心爱的人交谈。,’十分明显,这两个乐章的音乐与这些标题很相符合,第一乐章中主要是原则的斗争,第二乐章中则是安静、幸福感情的世界,很可能是李希诺夫斯基与斯图梅尔的恋爱史感动了贝多芬,使得贝多芬创造出这样具有庞大概括力量的音乐。
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贝多芬在维也纳最初时代的保护人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伯爵的弟弟,自1798年以来是贝多芬忠实的友人。贝多芬奉献给他的作品除了这首奏鸣曲之外,还有Op·35变奏曲、0p.51回旋曲。实际上,贝多芬将此曲呈献给伯爵的真正用意完全是对与伯爵友谊的感谢,因为当时伯爵将列席维也纳会议的英国大使卡斯鲁莱勋爵介绍给贝多芬,并委托这位勋爵将贝多芬的《战争交响曲》带回英国上演。鉴于对伯爵介绍之劳的感谢,贝多芬就将本奏鸣曲呈献给他。
总之,这首奏鸣曲表达了斗争与和平这两大矛盾着的力,展露了理智同感情冲突的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情,也表达了贝多芬本人深刻的内心生活——精神和感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斗争,最后达到了一种和解。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