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勃拉姆斯:大提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BRAHMS: Concerto for Violin Cello and Orchestra
这首《a小调二重奏协奏曲》,Op.102,Double Concerto in A minor, for violin and cello solos and orchestra (1887),是勃拉姆斯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
背景
勃拉姆斯之所以创作这首作品,是以表示他有与他的老友约•阿希姆言归于好的意图。这首作品1887年10月18日在科隆首演,由勃拉姆斯指挥,约•阿希姆演奏小提琴,豪斯曼演奏大提琴,最后题赠给约•阿希姆。作曲家不善言谈,一生连一部传记都没有,他的所有情感和思想都通过他的音乐表现。
乐章
共3个乐章:
1.快板,开始句由大提琴中较低沉的音色,而不是由明亮的小提琴声来应和,大提琴单独待续奏出狂想般的华彩经过句,最后独奏小提琴加入进来。大、小提琴二重的华彩段越来越丰富,发展成由整个乐队来陈述的主要主题。这是勃拉姆斯所特有的附点节奏和三连音混合的音型。第二主题是一支轻轻摆动的旋律,由独奏大提琴柔和地引进,并由独奏小提琴呼应。这首二重协奏曲类似巴洛克时代大协奏曲的写法:一小组独奏乐器因整个乐队交替出现,形成对比。
2.柔板,以忧郁的、色彩几乎是阴沉暗淡的旋律开始。最初的4个音作为一种动机音型,由管乐部分庄重而又缓慢地奏出,乐章开始和结束都用这一音型。旋律本身由独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相距一个八度奏出,很像男声和女声混在一起。
3.不太活泼,末乐章以抑制着的欢乐情绪开始,由独奏大提琴奏出舞蹈音型,小提琴重复,之后很快雷鸣般地全奏重复。这个旋律具匈牙利式回旋曲迭句的特征,使人认为这个乐章是回旋曲式,但这个乐章实际却像第一乐章,用明确的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写成,舞曲般主题的发展几乎带有轻盈的谐谑曲风格。各主要主题再现时,在音色上都有微妙的变化。
唱片
这首协奏曲的版本可选:
- 1.奧伊斯特拉赫、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赛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版,EMI,CD编号CDM7 64744—2(+贝多芬《三重协奏曲》)。
- 2.谢霖和斯塔克演奏;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Philips,CD编号426 631—2(+贝多芬《三重协奏曲》)。
- 3.帕尔曼、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海丁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团版,EMI,CDC7 49486—2(+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 4.海菲茨与皮亚蒂戈尔斯基1960年录音,瓦伦斯坦指挥RCA交响乐团版,RCA,CD编号09026 61778—2。
- 5.克雷默与梅斯基演奏,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10031—2(+勃拉姆斯的《学院节庆序曲》)。
- 6.斯坦恩、马友友演奏,阿巴多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版,Sony,CD编号MK42387(+勃拉姆斯的《第三钢琴五重奏》),《企鹅》评介三星。
- 7.穆特尔、梅纳塞(Meneses)演奏,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DG,CD编号439 007—2(+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协奏曲的历史录音可选:
- 1.海菲茨与富尔曼演奏,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RCA,CD编号09026 61776—2(海菲茨全集之五)。
- 2.蒂博与卡萨尔斯,科尔托指挥卡萨尔斯乐队1929年录音,KOCH,CD编号37705— 2,EMI,CDM764744—2。
- 3.米沙科夫(Mischakoff)和米莱尔(Miller)演奏,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乐团1948年录音,RCA,CD编号GD60325。
- 4.米尔斯坦和皮亚蒂戈尔斯基演奏,莱纳指挥费城罗宾汉乐团1951年录音,RCA,CD编号0902661485 —2。
赏析
(以下内容作者:唐乔万尼)
1887年8月,勃拉姆斯对指挥维尔纳说他有一个奇怪的念头,就是要为小提琴和大提琴写一首协奏曲,他为此还给克拉拉。舒曼写了一封信,他把这部作品看作是向约阿希姆表示和解的一个姿态,于是我们就有了这首作品102号,还有一种说法是勃拉姆斯对他的出版商弗里茨。齐姆霍克说了类似的一段话,这是考据家的事,对乐迷来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这样一部作品。
我有这部作品的两个版本,一个是EMI海丁克版,编号是CDC749486 2,小提琴是帕尔曼,大提琴是罗斯特罗波维奇,其实买这张盘并不是冲着勃拉姆斯去的,而是因为帕尔曼,但从第一乐章开始勃拉姆斯就攫住了我的心,乐队的进入是那样庄严宏阔,大提琴一段准即兴演奏紧跟着,接下来小提琴和大提琴相互交织应和直到乐队再度回到并发展主题,两件独奏乐器分别呈示主题,这是一段令人心灵悸动的旋律,十分惊异于勃拉姆斯竟能以这般壮美的音乐语言表达人类的高贵情谊! 帕尔曼拉得神采飞扬,感情渲泻得汪洋恣肆,你甚至能听到他急促的呼吸,他让自己感动了,罗斯特罗波的大提琴声部像一位宽厚的长兄,他的技术和表现力都是不容置疑的,在这版演绎中他更是忠实表达了乐评人所说的构筑这部作品精神内涵的 non -competitive 精神,第二乐章“行板“更能体现这种谐和,罗波和帕尔曼的相得益彰应该说老罗居功至伟,帕尔曼的气质是很难与另一独奏声部相适应的,他的表现我指的是激情和乐句的诠释力,也确实不负厚望,我不知道勃拉姆斯的表情记号是什么,但帕尔曼的版本给我的印象绝对是con fuoco ,calore。 海丁克的乐队情绪饱满,弦乐部分纯净甘美,表现庄严主题有厚重感而不吃力,实在是经典。
再说说DG的阿巴多版吧,这是在柏林耶稣基督教堂录制的,时间是2001,12。声音质量很好,王键的大提琴,小提琴是沙汉姆,乐团是柏林爱乐,这怎么能放过。 唱片的编号是469 529-2,去年六月号《爱乐》上把它列为“不可错过的阿巴多唱片“之一。 比之海丁克我更偏爱阿巴多。王键让我们有理由为他骄傲,他属于那种天赋极高的音乐家,我觉得他比老罗更温暖,更多人性观照,阿巴多版较慢[绝无拖泥带水],我想这跟这位独奏家对乐句精雕细刻有关,但王键既没有谨小慎微生怕逾矩的匠气,也无轻浮骄狂的作态,他的第二乐章表现超绝,几近忘情,大提琴声部变得绵密而醇厚, “嗓音“如歌,即使不带任何民族偏见,我也认为他在这部作品的演绎上超过了罗波,当然仅就这张唱片而言。沙汉姆的演奏和我听他的维尼亚夫斯基时有点不同, 他在激情方面真不如帕尔曼吗?不见得。奇怪的是他拉得不出彩,但也说不清哪里不对,情绪影响了表情吧。 阿巴多执棒的柏林爱乐怎么说呢,各种赞辞加诸其身均不为过,王键在谈到这张唱片录制情况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阿巴多先生的音乐可以用慈祥二字来形容“,这再贴切不过了,他不正是在大师慈祥的目光指示下放射出光辉的吗?!(唐乔万尼)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