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简介 Introduction
《五首玛祖卡舞曲》5 Mazurkas Op.7 ,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约翰斯。
曲目
- 1. 降B大调玛祖卡 Op.7-1,这首玛祖卡是肖邦同类作品中演奏技巧最简朴、流传最广的一首,作品活跃轻快,回旋曲式:A(降B大调)—B(F大调)—A—C(降b小调)—A。回旋曲主题错落有致,旋律生动活泼、柔和开朗,充满了纯朴清新的气息。这个富有生气和充满喜悦的主题反复一遍之后,在F大调奏出歌唱性的第一插部主题,这一主题带有库亚维亚克舞曲的体裁特点,旋律徐缓柔和,纯朴抒情。回旋曲主题再现后,乐曲在降b小调上轻轻奏出带增二度和增四度音程的第二插部。这个主题的伴奏声部模仿波兰民间乐器的空五度持续音响,使乐曲具有鲜明浓厚的民间色彩。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哈聂卡评价:“全曲到处是自由速度(Rubato),最后为农夫的愉快的脚步声。”
- 2. a小调玛祖卡 Op.7-2,此曲为肖邦玛祖卡中的杰作,三段体式。第一段a小调,第二段A大调,第三段a小调。哈聂卡评价:“像是墓场上的舞蹈,转为大调还是不能避免紊乱,因为心情太沉重之故。”
- 3. f小调玛祖卡 Op.7-3,这是极为优美的一首,三段体。最初为序奏,中段为降A大调并经过多种转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库勒普斯基及卡拉索夫斯基评介说:“在小提琴般深切悲痛的主题下,低音部分有着晴朗的节奏,中段具独创性,洋溢着热情与幻想。”
- 4. 降A大调玛祖卡 Op.7-4,此曲情绪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中段有着浓厚的波兰民间风格。ABABACC的回旋曲式,其中A、B为C大调;A、C为降D大调。
- 5. C大调玛祖卡 Op.7-5,非常短小,但很突出。在四小节序奏后是八小节乐句,然后在属调上反复,在属调主音终了而回复,反复组合出诗的效果。至于要在何处结束乐曲的问题,专家们有各种意见,有的认为在第十二小节最初的音上结束,有的却认为应该在属调最后小节的旋律上,让它渐渐消失才最富有诗意。
Op.7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肖邦在1830年初到巴黎的时候,他的乐谱本里应该已经有先前的玛祖卡舞曲几首,练习曲若干首(之后出版于Op.10中),夜曲和其他曲子的未完成稿。
赏析
肖邦是怀着雄心壮志来准备征服这座当时的音乐和文化之都的,到巴黎后,肖邦通过引荐信,逐渐接触在巴黎负有名望的人,并在他们面前一展才华,逐步的提高了自己在巴黎的知名度。肖邦的首场演出就迎来了巴黎大多数名流的到场,包括巴黎各界的名流和音乐界的名人,像李斯特,席勒这些当时在巴黎已有一定地位的钢琴家也到场。但要注意的是当时的音乐演奏会和现在的独奏会不同,当时是没有独奏音乐会的,都是比如上半场是那几个演奏家演奏几首,下半场有是几个演奏家演奏。肖邦也只是插在其中的一位。但可能当时的名流去得目的之一就是看肖邦。而真正的个人独奏会是由李斯特开创的。
降B大调玛祖卡 Op.7 No.1
这首玛祖卡一经发表就广为流传。Op.7甚至在印第一套才一个星期就被抢购一空。旋律欢快流畅,舞蹈性强,演奏难度不大,因此得到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在演奏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首玛祖卡A段的节奏重拍大多是在第二拍上,且第一拍到第二拍都是切分节奏。处理的时候应该避免大指下键时发出的声音不要太硬,而是在控制范围之内。第一拍和第二拍速度可以稍微缓一下,这是演奏肖邦作品最难的技术,通常叫做自由速度(Rubato)。
这是速度处理的手法之一,属于变化速度,指弹奏某个音乐片段时要求整体上保持乐谱上所指示的基本速度,而对其中各个单拍的拍速做稍有不同的变化。如允许有些音符时值略延长,另一些则相应缩短,后者的一部分时值被前者夺走,以补偿其延长所占用的时值。 这个技术在现在的运用中越来越少见,也越来越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弹肖邦不能像弹海顿和贝多芬早期、中期作品那样,把节拍速度打得很准,这样就失去了肖邦乐曲中的歌唱性。在这儿我想请大家多去听听如卡拉斯、芭托利、多明戈这些歌唱家和科尔托、弗朗索瓦、霍洛维茨、鲁宾斯坦、米开朗杰里等钢琴家的唱片,听听他们是怎么处理旋律的伸展性的,分析他们处理这些技巧的方法和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演奏钢琴方面的大道理。
在这里我想重复我在Op.6中关于乐段重复上的问题。史料记载,肖邦在弹这首玛祖卡舞曲Op.7 No.1时,每次重复处理得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尽量每段重复的时候都有所不同,计划好怎么才能使乐段重复都有新鲜感和情感递进性,增加乐曲整体的逻辑性。我们说,弹一首曲子一定要有局部和整体的感觉,两者的处理对一首乐曲演奏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B段旋律转入F大调上,情绪比之前稍温和,像是一出舞会的过场一样。这里重拍位置模糊,我们一定不能丢失了节奏的韵律感,既有四三拍也要有四二拍的感觉,这是玛祖卡舞曲的特点。因为玛祖卡的重拍通常在第二拍和第三拍,这样就造成了双拍子的感觉。这是我们学好玛祖卡的难点。
C段转为降b小调。在这里我们如果把这段看作是f小调的话,那它主要和弦就是导七和弦降三音,但在回到A段的中介和弦给人感觉是半终止,即属和弦。因此这段应该是降b小调。
这段与之前的情绪截然不同,阴柔不安,好像掉入低谷一般。难道是有人在舞会中冷场?
之后又回到A段,在一片热闹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a小调玛祖卡 Op.7 No.2
三段体。这首玛祖卡整体气氛是忧伤的,A段是在回忆祖国的不幸。而后的强奏对比像是在说波兰不会亡。波兰当时被沙俄占有,沦为了殖民地。
我们在这里一定要注意肖邦表明的分句,做出乐句的仰抑呼吸,好似不断的叹息。
副段调式的游离加强了内心的不安。
B段转为A大调。像在幻想波兰人民的反抗一样。整段从幻想到看到真正的斗争再到幻影消失,是一个心理过程。
之后又回到A段,在悲哀中结束。
这首曲子表达了肖邦对祖国不幸的叹息和内心不满而愈加反抗的心理过程。
f小调玛祖卡 Op.7 No.3
这首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旋律真挚动人,描写的波兰人民朴实和坚强的精神。低声部和高声部的旋律模仿两种乐器演奏。全曲像是两个声部在交替倾诉。
我们看见主要的技术难点是左手琶音的问题。这些琶音必须要演奏的连贯,非常干净,不能拖泥带水。
中段的齐奏是在呐喊。整个音响效果必须要有层次感,要有交响化的效果。
乐曲最后消失在幻影中。
降A大调玛祖卡 Op.7 No.4
这首玛祖卡是这组玛祖卡里最特殊也是最具创意的一首,调式转换突然,初听得人可能会感觉有点茫然,但其实这是描写一场舞会的不同场景,显示出了肖邦高超的作曲技法和对调式的极度敏感。A段表现大家兴高采烈的纵情舞蹈。
副段感觉有人的技巧还不够娴熟。
中段变为柔和,像是妇女在跳舞,小心翼翼,不失优雅。
而突然转为慢板的地方像是有人感觉无聊而在旁边昏昏欲睡。
最后乐曲还是在热闹中结束。
C大调玛祖卡 Op.7 No.5
第五首好像是接着第四首的场景继续一样。是不是有人不愿离去而一个人在那儿自娱自乐?
开始的八度像是模仿某种打击乐。乐曲整体的情绪和第四首是一样的,但这个更简短浓缩。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