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关峡的《大地安魂曲》创作始于2008年末,完成于2009年4月并于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首演。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国家大剧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合制作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

简介 Introduction

关峡的《大地安魂曲》创作始于2008年末,完成于2009年4月并于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首演。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国家大剧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合制作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2013年5月11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由首席指挥米歇尔-普拉松执棒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大地安魂曲》,以此纪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

《大地安魂曲》全曲带有新浪漫派的气质,优美的弦乐与绵延的旋律、绚丽的音乐辞藻触动人心。关峡採用西方安魂曲的体裁形式,希望让遭受过灾难的人或者承受过生离死别的人,能够从音乐方面获得精神上的支撑和慰藉。作品分成「仰望星空」、「天风地火」、「大爱无疆」与「天使之翼」四个乐章,编制除了使用一个管弦乐团、四名独唱声乐家以外,还有人数将近一百七十人的合唱团,并且使用管风琴。由于羌族部落在地震时受灾最严重,因此关峡在配器中使用羌族传统骨笛。第四乐章「天使之翼」以羌族骨笛即兴独奏与管风琴的对唱开始,象徵著历经磨难的灵魂飞升到天国。

简介

为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国家大剧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联合制作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大地安魂曲》。

在2008年5月地震灾难发生后,作曲家、词作家一行赶赴汶川灾区,目睹了这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巨大苦难和伤痛。灾难波及之处满目疮痍,万千家庭痛失亲人,作曲家心中产生了对人生和生命终极问题的思考,促成了中国第一部安魂曲的诞生。

关峡的《大地安魂曲》创作始于2008年末,完成于2009年4月并于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首演,由国交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执棒。著名作曲家关峡和词作家刘麟、宋小明历经一年多呕心沥血完成的《大地安魂曲》,借鉴参考了西方安魂曲的音乐形式,选用了当代词作家的词作,也是对“交响乐中国化,中国交响乐国际化”创作宗旨的一次尝试。

创作背景

2009年,在“5.12”一周年之际,人们需要一种“礼器”承载沉痛的哀思和祭奠在天的亡灵,并鼓舞人们重建家园装点河山。由三位艺术家历时近一年创作的《大地安魂曲》就是这样一件庄严优美的励志中华的“礼器”。关峡说,这部作品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不久便开始构思,他还与两位词作者一起赶赴灾区,采风创作,亲历了这场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巨大苦难。在抗震救灾中,面对废墟下数以万计无辜的生命和千千万万痛失亲人的家庭,作者心中油然产生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考量,并感到面对生命的善良意志和人间大爱,以及对人生、道德与这里的深刻反思。

主要内容

由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联袂演出的《大地安魂曲》,有八位四川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也将作为代表融入乐队当中。内容主要共分为四个乐章,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中音四位独唱家担任领唱,配以合唱队、管弦乐队和管风琴。其中,4个合唱阵容将大剧院乐池背后169个座位全部占满。值得一提的是,《大地安魂曲》的配器中还使用了古老的羌族骨笛,并大量运用了羌族音乐的元素。

表现形式

与西方传统安魂曲形式中的“世界末日”和悲悯“垂怜”等宗教内涵不同的是,《大地安魂曲》是对大自然之力的客观对待,对人类贪欲、私心的抨击和对人类大爱的价值观寻求。

指挥李心草表示,在诸多音乐表现形式中,交响音乐中的安魂曲无疑是表达生命与死亡哲学命题的最好载体,而以“大地”命名则是基于对这场世纪罕见的大地震中的亡灵们最恰当、最深切的告慰。他希望在“5·12”当天演出结束时,观众能够与所有演出者一起起立为逝者哀悼,并静默离去,“这是一场不需要掌声的音乐会”。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剧院就组织了“众志成城、重建家园”赈灾义演,并陆续邀请了灾区群众到大剧院观看演出。大剧院新闻发言人邓一江表示,在“5·12”周年纪念之际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共同推出《大地安魂曲》,也是希望借助这种形式来向去年在地震中失去的人们表达沉痛悼念之情,并寄上一份祝福。

全球首发

2013年5月11日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由首席指挥米歇尔-普拉松执棒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作曲家关峡的作品《大地安魂曲》,以此纪念“5·12”汶川地震五周年。在演出当天还举行了由维京唱片录制发行的《大地安魂曲》唱片全球首发仪式。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关峡 - 大地安魂曲
作品信息
作曲 :关峡 2008
时长 :1:20:00( 平均 )
体裁 :安魂曲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6-04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