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李斯特的清唱剧《圣母伊丽莎白轶事》,S2,作于 1862年。圣伊丽莎白是匈牙利公主,国王安德鲁二世之女。

简介 Introduction

节选自《李斯特的宗教音乐创作》文:周小静

李斯特最伟大的宗教作品之一是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它的构思始于1857年,完成于1862年。

圣伊丽莎白是匈牙利公主,国王安德鲁二世之女。在童年时她就被许配给了图林根(德国的历史地区)领主赫尔曼一世之子路易四世。1221年路易继位,迎娶伊丽莎白。他们曾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但是不久路易就随第六次十字军东征,1227年在军中死于瘟疫。路易的弟弟亨利执政以后,伊丽莎白离开了图林根宫廷,投奔自己的叔父、班贝格的主教。她参加了方济各会,并且在乌尔堡建起了济贫院,收容贫民和病人,为他们服务终生。1231年她去世时,年仅24岁。

关于伊丽莎白的传奇相当多,人们把她看作是天使、圣女,而且教会在她去世四年多以后,正式宣布她为圣徒,于是她短暂的生平便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兴趣点。

李斯特选择这个故事作为音乐题材,最初的启发来自奥地利画家施温德的一组作品。这是画家为艾森那赫的瓦尔特堡大教堂所作的壁画,描述了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的故事。李斯特从这些画中得到的并不是视觉形象上的联想,而是真正的心灵的感动。作为穷人救星的伊丽莎白在理想上与李斯特是一致的--在他读过的拉梅内神父和圣西门等人的著述中对于社会上的诸多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财富分配的不合理现象的讨论,给予李斯特深远的影响。伊丽莎白的种种善行与李斯特在生活中的实际做法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他这一生做过大量的善事,如举行大量的义演,为慈善机构、教育机构和受灾的祖国捐钱等等。内心深处的信仰是李斯特选择这个故事主要动因。

创建十九世纪新的宗教音乐风格也是李斯特写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之一。他十分赞赏亨德尔、巴赫和海顿的清唱剧,但这种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已接近灭绝了。门德尔松的《圣保罗》、《伊利亚》和舒曼的康塔塔《天堂与仙子》、《罗斯朝圣》,以及柏辽兹的弥撒曲、安魂曲等,都不属于亨德尔传统的继承。李斯特认为,使伟大的宗教清唱剧传统在新的音乐环境中重焕生命力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是改革宗教音乐的一个有力的措施。

清唱剧的文本是李斯特委托德国作家、诗人奥托·罗奎特撰写的,而卡罗琳·维特根斯坦根据施温德的壁画所作的构思草案是罗奎特写剧本时的依据。此外李斯特还从亚诺什·N·达尼利克的著作《匈牙利的圣伊丽莎白传奇》中得到许多启发。为了保证作品的“历史真实性”,李斯特请达尼利克为他从匈牙利寄来了原始的宗教音乐资料,他的德国学生、管风琴家哥特沙尔格则为他找来了古老的、据说是十字军时代的德国圣咏。李斯特为这部巨作所作的准备工作相当充分而周密,除开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长达五年的创作时间显然是有必要的。清唱剧的文本叙述了圣伊丽莎白短暂一生中的五个重要时刻:

  • (一)小女孩伊丽莎白来到异乡,开始了新的生活;
  • (二)成为年轻的妻子和穷苦人的保护人,出现种种奇迹;
  • (三)怀着极度的忧虑与前去参加战争的丈夫告别;
  • (四)成为受辱的寡妇,被婆婆夺去孩子,赶出家门;
  • (五)去世。在精神获得安息的一刹那发生了奇迹:天使带领她从痛苦的深渊中升上了天国的家园。

清唱剧的结构是各含三个乐章的两大部分,为清楚起见列出下表:

第一部分

序曲(管弦乐)

第一乐章.小女孩伊丽莎白来到瓦尔特堡。

  • a.人民和领主赫尔曼欢迎她(合唱与男高音独唱)
  • b.陪同伊丽莎白前往的匈牙利贵族致辞(男中音独唱)
  • c.赫尔曼的回答(男高音)
  • d.路易与伊丽莎白初次见面(童声对唱)
  • e.孩子们的游戏与合唱(童声合唱)
  • f.人民再次表示对伊丽莎白的欢迎(合唱)

第二乐章.领主路易

  • a.狩猎之歌(管弦乐间奏及男中音独唱)
  • b.路易与伊丽莎白相遇(男中音与女高音对唱)
  • c.玫瑰奇迹(对唱与合唱)
  • d.感恩祈祷(二重唱与合唱)

第三乐章.十字军

  • a.十字军合唱
  • b.领主路易的宣叙调(男中音独唱与合唱)
  • c.路易与伊丽莎白告别(对唱、合唱)
  • d.十字军进行曲

第二部分

第四乐章.女伯爵索菲亚

  • a.女伯爵索菲亚与管家的对话(女中音与男中音)
  • b.伊丽莎白的悲歌(女高音独唱)
  • c.伊丽莎白被逐出宫廷(女中音、女高音对唱)
  • d.暴风雨(男中音、女高音和管弦乐段落)

第五乐章.伊丽莎白

  • a.祈祷(重唱与合唱)
  • b.梦,想念家乡(女高音独唱)
  • c.穷人的合唱。行善。(合唱与女高音独唱)
  • d.伊丽莎白之死(女高音独唱)
  • e.天使的合唱

第六乐章.伊丽莎白的神圣葬礼

  • a.管弦乐间奏曲
  • b.霍亨斯陶芬的国王腓特烈二世(男中音独唱)
  • c.穷苦人与人民的送葬合唱
  • d.十字军队伍
  • e.宗教合唱

剧本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整个故事,其中有些地方还采用了对话形式。但李斯特所设想的并不是一部真正的歌剧,它是一部“宗教训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世纪的“神秘剧”和“舞台清唱剧”的后裔。作品通过音乐的写法同时展示了两个层次:写实的、生活场景的和抽象的、理想主义的。故事中激动人心的、富有画面感的、紧张的和节日性的各种场面对李斯特这样一个浪漫主义作曲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而更让他着迷的是故事的深度,它具有一种精神冥想的性质。李斯特在写作中所追求的“诗歌与宗教之和谐”的意境,集中表现在三个情感深刻的章节中:序曲,第二乐章“玫瑰奇迹”和第五乐章伊丽莎白面对贫苦人的动人的独白。与此同时,李斯特运用了一些歌剧性质的手法,比如半朗诵半歌唱的曲调,人物的对话,紧张的矛盾冲突,第四乐章中的戏剧性场面的渲染等等(这部作品曾有几次在露天的自然生活环境中上演,但是李斯特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觉得作品的深刻性离开了舞台这个封闭式的特定环境会大打折扣)。相比较而言,李斯特在魏玛时期的创作在风格和语言上是色彩丰富、音响辉煌,而在辞去魏玛宫廷乐长职务的1860年左右,他的音乐变得比较内心化了,这是他创作生涯的又一个新时期、新风格的开端,其转折原因之一是他与宗教的日益靠近。在潜心研究了大量早期音乐作品之后,他对格里高利圣咏、教会调式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写作技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素材和特殊的音乐思维成为他宝贵的资源,使他的音乐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圣伊丽莎白传奇》就是他这种发展倾向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他使用了以下古老而且知名的宗教曲调:圣伊丽莎白节(In festo,Sanctae Elisabeth)的宗教曲调;朝圣者之歌(A Pilgrims' Song);《圣母颂歌》(Magnificat)中的旋律;匈牙利教会的圣伊丽莎白赞美歌(Ungarisches Kirchenlied Zur heiliben Elisabeht)。这些古老的曲调奠定了整部作品的风格基调。

至于作品的曲式结构,李斯特自己称之为“编号式”的,它包括合唱、独唱、重唱等等小段落。但与传统歌剧的“编号式”不同的,是李斯特通过调中心手段,将这些不同调性、不同性格的小段落紧密结合到了一起,这与他一贯的交响性思维是一致的,假如将这部清唱剧从“纯音乐”的角度而不是从戏剧或文学化的角度来观察,它的音乐逻辑是相当严密的。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各含有三个乐章(场景),这首先就获得了一种平衡感。两大部分的速度安排又都是快-慢-快,中心是抒情的段落。这两个抒情的慢速段落在主题素材上又与全曲的两端--管弦乐序曲与终曲合唱--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于是这四个部分(序曲、第二、第五、第六乐章)成为整座“大厦”四个有力的支柱。使全曲富于内在逻辑的,除了结构上的对称、平衡以外,李斯特还运用了他最擅长的"主题变形"手法:以变奏的方式将一个主题在几个乐章中出现,这使得整部清唱剧又好象是一个巨大的奏鸣回旋曲式。

第一部分

-- 序曲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快) (慢) (快)

主题I (I的变形) 主题I (I的变形)

第二部分

--- 第四乐章 第五乐章 第六乐章

(快) (慢) (快)

主题I 主题I

在序曲中李斯特用圣伊丽莎白节的宗教曲调(谱例1)配以和谐纯净的和声,来象征伊丽莎白头上的神圣光环(谱例5);在第一乐章描绘“伊丽莎白和路易初次会面”时,李斯特将这个主题变形,一方面表现出小女孩天真的样子,同时又给人以神圣的喻示;在第二乐章“玫瑰奇迹”中,这个主题十分柔和动人地出现在管弦乐队的中声部(大提琴和圆号);第三乐章中路易向伊丽莎白告别时,这个主题暗示了伊丽莎白的厄运;第五乐章,乐队为"伊丽莎白的独白"再次奏起这个动人的主题;而在第六乐章即终曲合唱中,这个主题被写成了激动人心的节日般的辉煌高潮。

受瓦格纳歌剧创作手法中的“音乐标签”的影响,李斯特的主题也含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如十字架的闪光、伊丽莎白丈夫的叹息、最后的葬礼场面等等,均采用了同一个三音动机,这就是“圣母颂歌”旋律的前三个音。而女伯爵索非亚(路易的母亲)暴虐的性格则由一个带有攻击性的动机来表示。不过象征性手法并不是瓦格纳的首创,在几百年前的宗教音乐中就早已有之,尤其是在巴洛克时期更是常见的手段,所以李斯特也许不只是从瓦格纳那里得到的启发。

《圣伊丽莎白传奇》中最精彩的段落是第二乐章,李斯特写得十分精心,也非常真挚,可以听得出来他自己已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他没有使用自己的习惯手法(如他的交响诗中有时很落俗套的浪漫式高潮),而是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来描绘这个圣洁的场面以及他内心深处所受到的“灵的震动”。第二乐章一开始的“领主路易”是一个富于戏剧性的段落。李斯特先写了一段快乐的器乐前奏,让狩猎的号角声此起彼伏,描绘了愉快的山间逐猎的情景。然后,青年路易唱起狩猎之歌,气氛始终是明朗欢快的。

但当他发现身后树丛中的伊丽莎白时,情绪便急转直下了。这一段的歌词是这样的:

路 易:

晚星已升起在古老的城堡那边,

我应该调转马头,踏上归程。

不,等一等,有什么在绿叶间闪动?

是逃脱的小鹿吗?

-- 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

我的丈夫,我迷路了!

路 易:

伊丽莎白,你的脸为什么红了?

你在我的注视下发抖!

坦白吧!你隐瞒了什么,

为什么如此惊慌不安?

伊丽莎白:

亲爱的,请不要问!

路 易:

你做了什么错事吗?

你这样颤抖着,避开我的诘问。

不要再逃避了,你必须服从我,这是你的本分!

你拿着什么?快松开衣裙!

你不理睬我的话吗?

伊丽莎白:

我服从你!

请等一等,我向你坦白。

我在路上采集了一些玫瑰,

它们的香气和美丽迷住了我,

使我迷失了回家的路。

路 易:

就是为了这个原因,你躲避我的目光?

伊丽莎白:

请你怜悯我,请怜悯我!

路 易:

啊,真可耻!这张嘴在撒谎!

伊丽莎白!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

请你看着跪在你脚下的可怜的人,请听我至诚的坦诉:

我的确隐瞒了事情,在上帝和你面前撒了谎,

我没有采集玫瑰,而是一直跟在你后面,打算去那边的茅舍。

一位父亲死了,他的孩子们饿得直哭,却没有一点食物。

我从家里拿了面包和葡萄酒,要去送给他们!

(打开衣裙)

路 易:

啊!多么奇妙!玫瑰!

在这静谧的傍晚的空气中,

它们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伊丽莎白:

噢!上帝啊,玫瑰!

路 易:

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有光环围绕在你的头上?

伊丽莎白:

我的确是拿着面包和酒,

去帮助可怜的孩子们,

可是现在,它们却变成了玫瑰!

我的头发昏!

这一段紧张的对话逐渐把情绪推向高潮,而当伊丽莎白向丈夫坦白了真情之后,音乐一下子变成了抒情的,在竖琴明澈的琶音之上乐队奏出了优美安祥的主题,它代表着上帝的奇迹。合唱队欢呼着加入进来,然后是路易和伊丽莎白的祈祷,他们一起向上帝表达感恩之情。这是一段极为甜美和谐的二重唱,

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赞美他,因他降福给我们,

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他将引领我们,当我们徘徊在黑暗中,

他是我们的领路人。

合唱队轻声加入进来,

最后达到赞颂的高潮:

你将与天使一道分享快乐,

看这玫瑰的象征多么美丽!

上帝祝福你们的家园,

祝福你们的一切。

光环围绕着你和玫瑰,

它们开放在你的面前。

李斯特将那条主要旋律通过各种手段重复了一次又一次,营造了圣洁幸福的气氛。他没有像以往那样使用交响诗中夸张的手法以及浓重的配器,只是适度地、从容地让情绪自然流动,这一段细腻清澈的音响反倒获得了极其有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和这段神圣的、深刻细腻的“奇迹”相比,接下来的各个乐章不免显得略微粗糙和表面化 ,比如庄严的合唱“十字军之歌”,路易和伊丽莎白恋恋不舍的告别重唱,紧张的战斗气氛,路易的母亲、女伯爵索菲亚冷酷无情的音乐形象,她与伊丽莎白的冲突,雷鸣电闪烧着古老的城堡、恶人受到惩罚的场面等等。

第五乐章又是细腻内在的,李斯特以柔顺、和谐的音响来表现伊丽莎白虔诚的信仰和她的孤独处境。他为伊丽莎白写的大段独唱令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从哀伤的倾诉开始,逐渐达到灵魂的升华。由于其中有一段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使音乐出现了一个轻快而明朗的情绪瞬间,随即这回忆变成了更加热切的祈求,伊丽莎白为自己的祖国祈祷:

可爱的童年梦!那早已忘却的情景出现在我的眼前。

在这金色的梦境中,我看到了故乡的土地,它一望无际。

噢!匈牙利,

我的祖国!

透过碧蓝的天空,

我感到我的灵魂乘着和风向上升去,

我看到我的父母在流泪,

为他们茫然迷失的孩子而哭泣。

噢,天父,

请你保佑我的祖国,

让你的祝福有如洒自天国的甘露!

“伊丽莎白之死”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瓦格纳的“伊索尔德之死”,它是崇高神圣的,深深迷醉于灵魂之升华和解脱之幸福中的。李斯特在这里强调了全曲的主题,它是伊丽莎白的象征,也是神迹的象征,温柔美丽,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天使的合唱”远远传来 ,带来了天国的祝福。这歌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亮,弦乐高音区飘逸的色彩与竖琴泉水滴落一般的声响叠置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天堂景色。

第六乐章整体上是辉煌的,得胜的,李斯特巧妙地回顾了前面出现过的各个主题,当听者已经相当熟悉了的伊丽莎白的圣咏旋律主题出现时,可以想象它会引起多么巨大的共鸣。最后在崇高壮丽的赞颂之中结束了整部清唱剧。

李斯特是一个真诚的天主教徒,他没有像柏辽兹那样,把写作宗教音乐的兴趣单单放在音响效果和形式上,而是沉浸到了宗教内容当中。尽管他精心营造主题与曲式结构,但这一切都服从于他的宗教情感,因而全曲的纯净、虔诚是柏辽兹所无法达到的。他的宗教沉思使他始终把握住了整体气氛。

李斯特很小就离开了故乡匈牙利,他甚至于不会讲匈牙利语,但他的爱国情感却相当深厚,他始终以自己是匈牙利人而自豪。在这部歌颂匈牙利女圣徒的作品中他采用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民间音乐素材,分别用在伊丽莎白首次来到瓦尔特堡以及后来她的数次出场,借以表明这位女圣徒的匈牙利血统。在第五乐章中伊丽莎白为祖国而祈祷时,李斯特让乐队奏起这条匈牙利旋律,给人以明确的联想。通过这种音乐上的血缘关系,李斯特获得了一种在精神上返回故土的快慰。

李斯特的清唱剧《圣母伊丽莎白轶事》,S2,作于 1862年。

其版本可选:

  • 1.海因里希(Heinrich)指挥法兰克福合唱团、海斯费尔德(Hersfelder)节日合唱团、马尔伯格 (Marburger)合唱团、华沙广播交响乐团版(Szechowska, Millmann, Lapins, Bercewy演唱),KOCH,CD编号31 291-2(两张)。
  • 2.约(Joo)指挥布达佩斯合唱团、匈牙利爱乐乐团版(Marton, Szalay, Farkas, Szabo, Gati, Solyom等演唱),Hek,CD编号HCD12 694/96(3张)。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李斯特 - 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S.2
作品信息
作曲 :李斯特 1857-1862
编号 :S. 2
体裁 :清唱剧
作词 :Otto Roquette
献给 :Ludwig II, King of Bavaria
链接 :IMSLP乐谱
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热门音乐人 Artists

更新时间:2018-08-20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