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试听 Plays
♬ 莫扎特 - 单簧管协奏曲 K.622 第2乐章 | 新芭网 ( 音频 ) |
简介 Introduction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是莫扎特的管弦乐作品,为单簧管家安东·史塔特勒而作,谱写于1791年。乐曲既是莫扎特最后完成的作品之一,也是其最后的纯乐器作品(他在乐曲完成后去世)。协奏曲因为他精心设计的独奏家和乐队间的对话以及没有过多的展示独奏家的段落(独奏部分没有任何华彩乐段)而出名。其中的第二乐章在作为电影走出非洲的经典配乐后广为人知。
最初版本
莫扎特创作这首协奏曲是有点巧合的。事实上,他两年前已完成一首为巴塞管和乐队的《G大调快板》(K621b),后来只利用了九日的时间(1791年9月28日至10月7日),才加上另外两个乐章而成为现时的协奏曲版本,并将原本的快板改为给“巴塞单簧管”及转调成A大调。
巴塞单簧管(basset clarinet)是单簧管类的一种,它既有单簧管的音色,同时亦有巴塞管的伸延性低音。能吹至C3。)反而一般的单簧管无法演奏出莫扎特突出强调的低音音符,结果莫扎特的出版商将乐谱发行前,擅自把乐谱修改,将那些只能被巴塞单簧管演奏的低音改为正常音域音符。反而原谱则没有出版。更糟的是,莫扎特的手谱竟被史塔特勒典当。直至二十世纪中期,学者才发现这个问题,但为时已晚。手稿已经失传。现存最旧的版本,已经是1801年的Andrè版本。他们可以做的只有从最旧版的乐谱中去重组莫扎特原本的想法。试图可以恢复为巴塞单簧管能演奏的版本。 学者试图从其他同时期,同为史塔特勒而创作的巴塞单簧管协奏曲着手,包括了为完成了莫扎特的安魂曲的苏斯迈尔,以及约瑟夫·艾伯勒的单簧管协奏曲(HV160)。
首演
乐曲于1791年10月16日在布拉格举行。由史塔特勒担任独契。这次演出获得了正面的评价,“柏林音乐人周报”(Berlin Musikalisches Wochenblatt)于1792年1月就有过这样的评论:
来自维也纳的单簧管手史塔特勒先生,在舞台上完全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人物...敢保证他的演奏是完美的。
不过仍有少部分乐评对于这作品有所批评,主要是认为莫扎特为这样的乐器写音乐并不合适。
配器
- 独奏:单簧管(巴塞单簧管)
- 木管乐器:2长笛、2巴松管
- 铜管乐器:2圆号
- 弦乐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提琴
乐曲结构
本协奏曲共分为三个乐章,速度形式为快-慢-快:
- 奏鸣曲: Allegro
- 三段体: Adagio
- 回旋曲: Allegro
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乐队引子以弦乐组的一个温柔抚爱的主部主题开始。这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单簧管独奏段都在一个最能表现这种乐器天鹅绒般的,给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开始。独奏单簧管接过主部主题时,效果甚至比乐章开始时更柔美。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允许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了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第二主题为E大调,单簧管与弦乐密切配合,独奏单簧管的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的陈述,弦乐器接着插入第一主题的旋律完整的结束了呈示部。紧接着,听到单簧管用忧郁的小调式吹出一个对比旋律,开始了发展部。这些惆怅的笔触,即使在活泼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总是挥之不去。回转联动后,乐曲很快又回到再现部
该乐章乐队伴奏部分章曾被第8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作为电影结束曲。
第二乐章:柔板,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慢乐章开始的旋律是世上少见的最优美的创作旋律,由独奏单簧管直接唱出,不用任何乐队引子.谁能相信,这一天使般的旋律竟是以十八世纪古典派的最流行的陈词滥调为依据的,这一短句已被莫扎特的同时代人用过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但从未用得如此出神入化,难以言传.独奏声部越是装饰、扩展,如在抽枝发芽,越觉得旋律天然地出自单簧管的音色。该乐章曾被用于奥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广为流传。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
尽管节奏遒劲,迂回曲折,这个回旋曲乐章的基本主题和前两个乐章一样,开始由独奏乐器轻轻地、温柔地吹出。在回旋曲基本主题的各次回复之间,可以听到越来越欢腾的插段,装饰性的音阶和琶音一泻而下,直落到单簧管的最低音,又急转直上,比前一次升得更高。第二主题为E大调,作曲家利用单簧管的极高音区,使乐曲更为生动细腻。在小提琴还原F音的强奏下,单簧管被迫奏出A大调第一主题旋律。回旋曲的第三主题为#f小调,虽然惆怅,但始终压倒不了光明。紧接着单簧管又以A大调呈现第二主题。结尾没有独奏单簧管,仅由乐队奏出。虽然此乐章亮点不多,但莫扎特探索并利用单簧管音域的两极,是简朴写作、炉火纯青的选择。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