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资讯 Guides
肖复兴:月光下的勋伯格 | 2021-12-14 22:35 |
简介 Introduction
1912年完成的《月迷彼埃罗》(又名《月光小丑》),是一部令世界震惊的里程碑式的无调性-表现主义名作,充斥着怪诞的、不和谐的音响,紧张、恐惧的气氛,绝望的和充满刺激性的词句。“彼埃罗”原本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丑角,但在勋伯格的这部作品中,则是一个具有精神错乱心理特征的人物。歌词选自比利时超现实主义诗人吉罗(Giraud)的二十一首诗篇,内容表现的是彼埃罗对着月光孤独而痛苦地回忆过去,以及渴望返回家乡的种种情景;勋伯格采用了怪异的半说半唱的“朗诵唱”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迷乱的小丑的形象。
曲目
《月迷彼埃罗》总共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七首歌曲,简介如下:
第一部分:
- 1.《醉月》:描写月亮在夜晚将酒洒向大海,而我们用眼睛来喝这酒。
- 2.《耧斗菜》:赞美月光的苍白花朵,和在七月之夜盛开的奇丽的白玫瑰。
- 3.《花花公子》:伴随一道幻想之光,月亮照亮了黑暗中的水晶瓶;脸色蜡黄的彼埃罗伫立在泉水旁思索着,并惊叹着……
- 4.《一位苍白的洗衣妇》:描写一个苍白的洗衣妇在夜里洗涤苍白的亚麻布,她的银白色手臂也浸在水中。
- 5.《一首肖邦圆舞曲》:黑色的、忧郁的圆舞曲,就如同涂抹在病人嘴唇上的苍白血滴。
- 6.《圣母》:这是一幅母亲哀悼儿子的悲伤画面。
- 7.《病月》:描写病重垂死的夜月,躺在黑色的天床上。
第二部分:
- 8.《夜》:描绘夜晚降临的恐怖图景。——不祥的、黑色的巨蛾吞噬了太阳的光辉,来自天空的鬼怪占据了人们的心灵。
- 9.《向彼埃罗祈求》:讲述一个忘记了如何欢笑的人,向皮埃罗祈求重新得到生命的快乐。
- 10.《盗窃》:叙述彼埃罗在夜里冒险窃取公爵的宝石,那宝石是昔日荣华的血滴的象征。
- 11.《红色的弥撒》:这是祭坛旁的彼埃罗对神的亵渎。——歌中唱道:“赞颂可恶的圣餐,在耀眼的金色旁,在闪烁的圣烛旁”。——很有些黑金属的味道!
- 12.《绞架之歌》:一个瘦骨伶仃的长颈妓女,将是就要被绞死的男人的最后情人,也将是杀死这个男人的刽子手。
- 13.《斩首》:在彼埃罗的想象中,月亮就像一把闪着寒光的土耳其剑,正向他的脖子砍来。
- 14.《在十字架上》:诗句就是神圣的十字架,诗人在十字架上默默流血至死。
第三部分:
- 15.《怀乡病》:一声清晰的叹息,带着甜蜜的悲伤飘了过来,它来自意大利的古老哑剧,它流过了彼埃罗心灵的荒漠,它穿过了苍白的月光,它是彼埃罗思恋故乡的叹息。
- 16.《多么无聊的恶作剧!》:尖叫声划破天空,传到卡桑德尔(注)的光头里,彼埃罗假装真诚和慈爱,在卡桑德尔的头颅上钻了个洞,并用拇指在洞里塞满了土耳其烟草,还把芦苇插在头颅的底部,然后悠然自得地喷云吐雾。
- 17.《拙劣的模仿》:讲述一个女房东痴迷地爱上了彼埃罗,月亮以恶毒的玩笑泄露了这件事。
- 18.《月斑》:彼埃罗散步在一个柔和的夜晚,月光明亮的白色斑点照射在他的外套上,他觉得那斑点是被画上的,怎么擦也擦不掉。
- 19.《小夜曲》:彼埃罗用一个巨大的奇异的弓子,在中提琴上演奏出刺耳的声音,卡桑德尔靠了过来,彼埃罗便扔掉了中提琴,揪住他的衣领,开始在他的秃顶上演奏。
- 20.《归乡》:一道月光为舵,一朵睡莲作船,彼埃罗乘着季风旅行去南方,到达故乡,到达贝尔加摩,最后他踏上归程,破晓之光冲破了东方的地平线。
- 21.《哦,古老的芬芳》:古老的芬芳来自过去的时日,令人陶醉无限。——这首歌最后唱道:“我放弃了全部的愤怒,穿过阳光照射的窗口,自由地审视这个珍贵的世界,我的梦幻抵达极乐的远方……”
赏析
《月光下的彼埃罗》,天哪!如果光是听或者看到这个名称,难免会引人作出浪漫的遐想。彼埃罗,一个普通的意大利男子,于一个月清云淡、微风轻拂的夜晚,倚靠在情人香闺的窗下,款款柔情地吟唱。
但这只是望文生义出来的感觉和想象。听这支为诗朗诵配乐的乐曲,绝对涌不出这样的感觉和想象来。
这部作品是犹太裔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的作品,为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而作,作于1912年,其素材来自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阿尔伯特·吉罗的同名长篇叙事诗,原诗共五十首,勋伯格取其中二十一首创作而成。
全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到第七首,包括, 1.醉月, 2.耧斗花, 3.花花公子, 4.苍白的洗衣妇, 5.肖邦的圆舞曲, 6.圣母, 7.病月。第二部分从第八首至第十四首,包括,8.夜, 9.向彼埃罗祈祷, 10.盗窃, 11.红色弥撒, 12.绞架之歌, 13.斩首, 14.十字架。第三部分从第十五首至第二十一首,包括,15.乡愁, 16.残忍的行为, 17.拙劣的摹仿, 18.月之痕, 19.小夜曲, 20.回归, 21.啊,昔日的芬芳。
上世纪初,德国艺术界兴起了表现主义运动,表现主义艺术摒弃了传统艺术表现的自然和客观的艺术观念,转而强调主观的内心情感,创作者试图运用精心构思的扭曲、变形,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此震撼观众。表现主义运动首先从美术绘画领域出现,很快波及到音乐、文学和戏剧等领域。彼时,勋伯格正巧携妻子在柏林住了一段时期,从而有机会结识了一批表现主义画家,并与他们的观念相契合,与妻子一起加入了他们的圈子学习绘画。勋伯格后来创作了一批表现主义绘画作品,而且还曾经展出过。
不幸的是,勋伯格的妻子在学画过程中,爱上了指导她的老师理查德·格斯尔,不久两人即私奔而去。尽管她后来又回到勋伯格身边,但此事对他打击甚大。《月光下的彼埃罗》正是在那种背景下完成的。
彼埃罗是意大利一个妇孺皆知的丑角,他着白衣白裤,脸上涂抹白粉,在舞台上插科打诨,惹人发笑。他常常失恋,被人们取笑。在作品中,彼埃罗在夜晚受到月光的引诱而发狂,导致精神错乱,胡思乱想。作品以模糊而又抽象地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用女声时而神经质的低吟,时而歇斯底里的高嚎来讲述孤独的彼埃罗在迷幻和鬼魅的月光下的紧张、不安、惊恐及歇斯底里,营造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作曲家在此也许是寓意自己就如彼埃罗一样,是个卑微、迷茫、丑陋,被世人取笑的小人物,借着清冷的月光,将自己的种种心态表露无遗。
乐队在编制和配器上,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由八件乐器组成,五人完成演奏:长笛兼短笛、单簧管兼低音单簧管、小提琴兼中提琴、大提琴、钢琴。但在每首乐曲中所用乐器不超过四件。整部乐曲没有调性,旋律是一连串独特音的连续。奇妙的特色在于,女声咏念没有固定的音高,演唱者既没有明确的旋律感也不像普通的朗诵语调,要根据诗歌中的语调升降唱出谱上所记的近似音高,要求严格遵守节奏,这样就形成了演唱的不确定性。勋伯格曾要求演员“必须按指定音符的音高开始,然后立即转化成或升或降的说话的音调。”
支离破碎的旋律,古怪的配器,形式自由却又无法捕捉的节奏,令长笛不再优美如歌,单簧管也没有了往日的悠扬,小提琴似乎变成了直嗓子的乐器,钢琴的音色也笨拙起来,怪兽般此起彼伏的乐器涌动,使音乐显得噪杂而又怪异,音乐也不再是传统意义的美,刺耳的不合谐音符时隐时现,给人以一切都失去了稳定性的感觉,有一种命运不可预料的焦虑感。
作品于1912年由勋伯格亲自指挥首演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许多人觉得耳目一新,有震撼心灵的效果,但多数的人觉得无法忍受,感觉听起来毛骨悚然。
音乐是绝对谈不上好听的,就象个疯子或是醉鬼的胡言乱语,情绪时而低迷时而高亢。金属般冷森森的音阶、刺耳怪异的和声、嘈杂混乱的音色,给人更多的不是优美悦耳,而是凄厉,是冷水惊风,寒鸦掠空。我想起的不是彼埃罗那位丑角在月光下滑稽的样子,而是观看蒙克的那幅《呐喊》时那种无处容身的感觉。
随笔
勋伯格的这部作品,我听过几个版本,最满意的是简·曼宁与西蒙·拉特指挥的纳什演奏组在1977年合作的录音,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从里到外的、令人惊惧的怪诞。
女声的演唱是神经质的、冷如冰的、诡异的,从《醉月》开始,就带给听者一股阴森的寒气,这股寒气在随后的篇章中弥漫开来。从黑色天床上的垂死之《病月》,吞噬了太阳光辉的巨蛾降临之《夜》,一直到祭坛旁的亵渎神灵之《红色的弥撒》,照射在外套上的擦抹不掉之《月斑》,简·曼宁一步一步将聆听者带入了一个地狱般的世界里。她的半说半唱似乎已经脱离了美声演唱的方式,并且时常就如同抽搐一般,活脱脱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在连续不停地发出癫狂的叫喊和呻吟。然而这样的演唱并非仅仅是刺激听者的感官,它让人觉得凄凉而无助,充满了无以言表的伤感,尤其是《归乡》和《哦,古老的芬芳》两首,宛如内心的倾诉,令人深深地感动。
纳什演奏组的演奏十分精致,表现出的迷乱时常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抒情性,钢琴渲染出的神秘气氛,长笛体现出的凄凉感和缥缈不定的思绪,小提琴等弦乐器体现出的痛苦和伤感的味道。当时我很吃惊,西蒙·拉特竟然将这一作品诠释得如此出色,他将浪漫主义的狂放不羁带到表现主义的恐惧荒诞当中,让情感的力量同无调性的喧嚣相结合,真正表现出了彼埃罗的从孤独到绝望直至迷乱。
听这版《月迷彼埃罗》的确会令人心里难受,会令人心碎,也会令人心痴。恰如当年指挥家伯恩斯坦在听过这部作品之后所说的那样:“这些歌永远令我感动,但也使我有点儿恶心。连唱带讲,还加上呻吟。在这些歌的有些地方,我真想跑去打开窗户,呼吸一下健康而清洁的空气。但这也正是它的成功之处。”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