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Overview
试听 Plays
♬ 夏庞蒂埃 - 感恩赞 H146 | 新芭网 ( 音频 ) |
简介 Introduction
马科尔·安东尼·夏庞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 1643-1704)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早年赴罗马,师从意大利作曲家卡利希米(Giacomo Carissimi, 1604-1674),因此他受意大利风格影响很大。夏庞蒂埃与意大利籍法国作曲家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为同时代人,同在法国。以吕利开始的凡尔赛乐派是一个全面抵抗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影响的时代,然而夏庞蒂埃的音乐却又颇有意大利风格,所以夏庞蒂埃在当时也最多算是小有名气,在人气上一直都无法与吕利相比。当吕利缺乏教会音乐创作(一部教会弥撒作品也没有问世)之时,夏庞蒂埃以他独特风格的教会音乐才得以在整个凡尔赛乐派时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夏庞蒂埃留下了大量佳作,包括圣咏、弥撒、继叙咏、赞美诗和经文歌;世俗作品有歌曲、意大利康塔塔和歌剧等,也有为数不少的小型器乐作品。这首《感恩赞》(Te Deum in D major, H146)为教堂所作,据推测创作于1692年。作品使用了铜管、木管、弦乐团、打击乐器,以巴洛克时代来说这样的管弦乐团已是动用了豪华无比的编制,再搭配4声部合唱团与8位独唱者的优美人声,使得这样庞大的作品也只能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使用,这一形式的感恩颂也可谓是当时最新颖的创作了。
在每年央视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之时,音乐会正式开始前会出现欧洲电视网(Eurovision)的片头,片头那段精彩壮丽的配乐正是这首《感恩赞》的第一部分《前奏曲》(prelude)。《前奏曲》中鼓和小号的主题,让人闻之精神一振,此鼓号乐(fanfare)素材也以回旋曲的形式在整个作品里多次出现,这个特有的主题弦律使该作品在当年乃至今日乐坛都有一定的流行性,它常被用来作为各种片头和广告音乐以及活动场合的背景音乐。由于被用作欧洲电视网的片头,使它对于欧洲人来说更是家喻户晓的,实际上它的成功更是离不开夏庞蒂埃的辛劳创作。在今天,让我们记住这位名字总被人遗忘的夏庞蒂埃,以此感恩,感谢他带给我们的璀璨音乐。
爱乐随笔
马克-安东尼-夏庞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1643-1704)是巴洛克时期的一位法国作曲家。自幼夏庞蒂埃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同意大利人贾科莫-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学习音乐。卡里西米是在早期巴洛克时期熟练运用声乐的音乐大师,这位意大利老师给予夏庞蒂埃一定的影响。
和那个时期其他作曲家一样,夏庞蒂埃只能为权贵工作,他与戏剧家莫里哀和作曲家吕利都共事过。面对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领军乐坛,并且深受宫廷宠信的时候,夏庞蒂埃就难以广泛的施展身手。但他依然凭借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其中很多都是天主教教会音乐,为人所知。
夏庞蒂埃的《感恩赞》大约是创作在1688到1698年,巴黎圣路易斯教堂音乐总监的位置上。作品写给独唱、重唱、合唱队和器乐伴奏,分为包括序曲在内的十余段落、极尽教会音乐中的豪华音响,也营造了无比丰满、庄严肃穆的听感。后来的音乐家大多被这种风格所吸引,多次创作这一形式,也促进它由教会音乐渐渐发展成了节庆音乐。
“Te Deum”以及其中的章节都是拉丁文,唱词也是以颂赞为主。值得一提那简洁的序幕,定音鼓、喇叭、弦乐组……有些版本亦有管风琴参与的嘹亮和庄严,营造这样一种令人耳目一新又需要毕恭毕敬的教会气氛,随后独唱、合唱、重唱便陆续送出。深沉的低音和清澈的高音、在穿插着整齐的合唱音响和隆隆鼓声中,令人振奋,间或在抒情的慢板里,歌手们发展出优美的吟唱。童声的加入更让人有飞升而漫步在云端的愉悦和洒脱。如此精心的编制,毫无疑问的旨在给予人们身在天堂一般的感受。
歌唱家和合唱队在这种因为虔诚而不吝奢华的组织中展现出令人惊讶的魅力,其目的不在炫耀,而在于为拥有信仰的人们提供更有力的声言和找到归宿的感觉,也可以让为数众多的“伪信徒”们感受这信仰的气氛,从而引发一种思考。
你有信仰吗?还是同我一样,只是在附庸风雅呢?再听那光芒耀眼的尾声,催动我们快快做出自己的选择……(无疚)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