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蒙古族长调民歌全国巡演首场演唱会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唱响。源于草原深处的蒙古长调首次以正规团体方式走入现代都市;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大背景下,这一曾濒临失传的民歌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继承传唱。

2009-04-28 18:39 新华网 贾立君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5日电(记者 贾立君)蒙古族长调民歌全国巡演首场演唱会日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唱响。

源于草原深处的蒙古长调首次以正规团体方式走入现代都市;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大背景下,这一曾濒临失传的民歌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继承传唱。

演唱会上,歌唱家拉苏荣、扎格达苏荣、阿拉坦其其格、乌日彩胡,青年歌手布仁巴雅尔以及新生代歌手比利戈巴特尔、龙梅、朱永飞等,倾情献上的一首首蒙古族长调民歌,深深扣动了观众的心扉。

“小的时候总觉得世界是那么的美好,现在我才明白因为是您把最美好的都留给了我。”哈琳演唱的《遥远的妈妈》还未结束,记者邻座的观众巴雅尔就抹开了眼泪。

今年36岁的巴雅尔是包头市固阳县电视台记者。他说:“太震撼了。蒙古长调是从血液里流出来的歌声,不愧‘天籁之音’的美称”。

不过,蒙古族长调民歌曾一度濒临失传的威胁。

长调,蒙语称“乌日图道”,意为“长歌”,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的意思。蒙古族长调词少腔多,短短几句词可以唱好几分钟,旋律具有前依音、后依音、滑音、回音等华彩装饰,还具有“诺古拉”(波折音)等特殊发音技巧所形成的旋律装饰。

因其诸多结构要素复杂于其他民歌,所以长调学习难度极大。近年来,由于牧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长调这一“附着”于传承人身上的口传文化曾一度出现“人走艺亡”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专门力量保护蒙古族长调,文化部门举办长调比赛和长调研讨会,一些艺术院校相继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以著名蒙古族长调大师拉苏荣为会长的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成立。

不久前,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组,在蒙古国境内抢救收集了200多首濒临失传的长调民歌、录制了80盘音像资料带,接下来还将在中国境内开展此项工作。

对此,扎格达苏荣深有感触。今年55岁的他,是已故“长调歌王”哈扎布得意门生之一,也是少数几位保持蒙古族长调传统唱法的歌唱家之一。他说:“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给蒙古长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能够演唱上百首经典蒙古族长调的扎格达苏荣表示,如今学唱蒙古族长调的年轻人日益增多,10多年来他已教出七八十名学生。当晚,他的学生、26岁的纳日木德乐演唱完赞美英雄摔跤手的《都仁扎那》长调后告诉记者,自己5年前师承扎老师,如今已能演唱五六十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了。

演唱会总导演朱智忠说,现代都市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特征也给原生态艺术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如今牧区能唱蒙古长调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朱智忠说,由于蒙古长调不断在公众场合亮相,草原深处的人们也看到了其潜藏的价值,嗓音条件不错的牧民子女纷纷进城投师学艺,而城市里也兴起了一股挖掘原生态艺人之风。眼下就连北京都建起了不少蒙古族长调网站、合唱团、演艺团体。

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说,蒙古长调全国巡演首站在工业城市包头受到极大的欢迎,看来这一游牧文化“名片”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前景可观。

不过,也有人认为,在如今“草原劲刮长调风”大氛围中,一些在酒店的演唱者仅仅将其当作谋生技能,对原作随意修改,甚至显得有点儿庸俗化。他们认为,采取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蒙古族长调艺术,依然任重而道远。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