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如今,国内本科声乐毕业生就业艰难,用人单位纷纷设下“不是研究生决不考虑”的门槛,于是“考研”便成了本科生的首选。年复一年,逐年递增的声乐专业考研人数,形成了近些年来又一新的大潮。

相关 About

马金泉 Ma Jinquan 男中音歌唱家

2009-04-02 08:34 音乐周报

马金泉:声乐学子“读研”苦为何来

  如今,国内本科声乐毕业生就业艰难,用人单位纷纷设下“不是研究生决不考虑”的门槛,于是“考研”便成了本科生的首选。年复一年,逐年递增的声乐专业考研人数,形成了近些年来又一新的大潮。


  英语拦路

  每年,有无计其数的专业考试名列前茅的艺术类本科生,因为外语考试差了几分或一分,便名落孙山被“无情地”抛在了研究生课程的大门之外。倒是有不少专业刚刚及格,仅仅是因为外语过线而“堂而皇之”进入了研究生院的大门。

  本人不反对声乐乃至艺术类学生掌握外语,仅以搞美声唱法的人来说,要涉及到的何止是一门外语呢?记得在国外读研时,在课程进行中常用的便是你所在的那个国家的语言,中文几乎是用不上的。声乐和音乐理论方面的导师常常要求学生们阅读英文的硕士论文范本或声乐、音乐文献,从中捕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专业和理论研究能力。

  但是,在声乐教坛上“观望”了许久后,一个问题迸出脑海:“现在声乐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三年的研究生课程中,入学考试时要求的外语在入学后又用了多少?”寻问了很多声乐研究生,回答是:只是考试时用过,入学后几乎是再也不用了。很多时候,我又十分苟同陈丹青们的“总不至于外语只差几分就让很有专业天分的人饮恨终生吧?”的质疑。纵观全国的音乐艺术高校和综合类高校的音乐院、系,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保送生读研人,当中又有多少人英语或其它外国语种能通过国家考试大关呢?既然可以免试、可以“优待”、可以不是那么重要,并且在声乐研究生学习的时段中又无大用,那为什么一定要求外语考试的分数呢?


课程单一

  声乐研究生在入学后的三年中,要接受哪些课程呢?简单地说,要研究什么呢?一般都是为毕业演唱会积攒几首曲目。在海外读歌剧表演专业研究生时,那里为研究生设置的与声乐有关的课程种类十分繁多,诸如:声乐主科、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意大利古典及近代声乐曲、俄罗斯艺术歌曲、拉丁文歌曲、宗教歌曲、独唱与管弦乐队、歌剧、宣叙调(台词)、重唱、合唱、表演技法、形体机能训练、芭蕾、外国歌剧脚本原文朗读等必修课程和丰富且大量的选修课程。

  以上所列的每一项课程,都有不同的专家、教授担任,这样一方面会使研究生们在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专家的指点,又会大大缓解教师间的门户之见。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声乐研究生课程设置,品种不够丰富而且研究面也不是很宽。不知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声乐学生只跟一个声乐教师是学不出来的”,从声乐学习的某一个阶段来讲,这句话有它的明显缺陷,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却又千真万确!如果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声乐学生还是把一切注意力放在每周两次的声乐课上调整、训练声音,这样的研究生课程岂不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声乐回炉班、补习班?


  论文抓狂

  一般来说,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声乐学生,在导师的引领下,对于自己的声音更适合演唱哪个作曲家的或哪类声乐作品应该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从而在理论上进行分析、论证,做出一个以“方向性正确”为最大前提的论文。现在我们很多声乐研究生的“研究”状况是典型的“两张皮”———演唱是演唱、论文是论文,将演唱和论文截然分置为没有太大关联的两件事。

  试想一下,在三年的研究生学习阶段,自己演唱的大多是意大利歌剧选曲或是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然而最后做出的却是“关于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等与自己的演唱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硕士论文。还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声乐研究生的论题过于庞大,诸如:“关于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研究”、“关于东北民歌的演唱与研究”等等连专业音乐学者都望而生畏!在我看来,声乐硕士论文首先要与声乐硕士演唱密切相关。如果你的声音和演唱趋于德国艺术歌曲,你便可以在此方面做出深入的研究,但也不可“大把抓”、“全研究”。比如:在声乐导师的指导下,你可以分析一下在莫扎特、施特劳斯、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沃尔夫等德奥作曲家的艺术歌曲杰作中,哪个作曲家的哪些作品是更适合或是你更得心应手的;或是你的声音更适合演唱意大利或法国哪个时期、哪个作曲家的哪一部分声乐作品或哪几部歌剧中的哪几个角色。如果在你的硕士毕业演唱会上能听到你对某个作曲家的某个、某一部分作品做出较完美的诠释并提出与之相关的论文,就非常不错了。

  去路渺茫

  一般读了研究生的声乐学生,多是想获得学位后找一家有些名气的大学执教。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校每年送出声乐毕业生呈有增无减的趋势,学士一广场;硕士一操场;博士一会场的状况步步逼近。面对如今这一严峻形势,不少声乐硕士毕业生选择了北京等大城市以外的高校,但随着海外“洋硕士”的大量回归和院校教职员名额的日益紧缩,“土硕士”的去路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各地音乐艺术院校又设立了不少更新、更高的门槛———“本地大学出产的声乐硕士生不要”、“XX音乐学院的声乐硕士生不要”……等等。

  在我看来,解决去路问题一是要从研究生自身开刀,二是要从用人机制开刀。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去大学以外的音乐团体或是大学以下层次的学校、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艺术高校工作,为自己的去路设下了障碍。同时不可否认,中央到地方的院校的声乐教师业务水准难以令人乐观,只因“大锅饭”、“铁饭碗”的余热还在,不少业务能力低下者牢牢地占据着那里的“指标”、“位置”,导致确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去路艰难。我建议:在对教学质量定期评估的同时,是否能对师资水准也定期加以考核、评估,如此将对研究生的就业、改善声乐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带来一些生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