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为中提琴与乐队创作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完成于1834年,是应小提琴演奏大师帕格尼尼之约而写的

2008-10-11 19:50 新芭音乐网

为中提琴与乐队创作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完成于1834年,是应小提琴演奏大师帕格尼尼之约而写的,伯辽兹未能按照帕格尼尼的希望写出一部中提琴协奏曲,而是以英国伟大的浪漫派诗人拜伦的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情节片断为题材创作出了由中提琴与乐队演奏的四乐章交响曲。李斯特对伯辽兹的这部作品极为赞赏,曾撰有专文《伯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这是一位伟大作曲家对另一位伟大作曲家杰作的最深入、精当的分析,以下关于《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的介绍文字即摘引自此文。

在《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中,明显的革新和发明是:诗意的标题和性格化的旋律。关于作品的标题,人们常常问:我们现在所谈的这部交响曲什么叫作《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呢?这个名称是否与某种特殊的意义或回忆联系着呢?其实,我们只要一听完这部作品,即使我们不知道它的标题,也不难相信,主人公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这部长诗虽然名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实际上却是写拜伦自己。这个伟大的、在意大利漫游的人,他珍视古代的一切遗物,尊崇每一位天才,他的心对每一个勇敢、坚决、崇高的人的叹息都有所感应。他深切地关注一切令人痛苦的问题,热烈地同情每一个受难的人,为人们失去了的光荣而挥洒同情的热泪……毫无疑问,伯辽兹正是被这个有些有肉的形象所吸引,并产生出这样的想法:如果哈罗尔德能够摆脱那些沉重而痛苦的思想,投身到虽然较为平凡、见闻狭窄,却是更为朴实、热情的人群中,那么,他那颗充满剧烈痛苦和力求在动人的诗篇中寻求自我表现的心就能自由。

伯辽兹和那位骄傲的英国勋爵大不相同,后者悲叹世风日下,他愁郁地站在伟人们的墓前,像是站在他祖先的葬身地一样,他宁愿暗自感伤而不顾现实生活的召唤。可是伯辽兹,这位即使在极端痛苦、厌倦的时刻也从未消极、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反对这种对美好的大自然和美好的感情缄默、忽视的态度,正是美好的大自然和这些美好的感情使得意大利永远充满了活力,正是它们输送给意大利的美妙身躯以新鲜的血液,是它保持着隽永的、从不衰竭的青春活力。伯辽兹舍去了主人公姓名中‘恰尔德(Child)’这个封号,它虽然十分简单,却是封建时代贵族的标志。……伯辽兹在自己的音乐中塑造的哈罗尔德是一个弃功名富贵如敝屣的人,他忘却了‘Child’这个封号,他只记得吞噬着他心灵的无边的痛苦和难以排解的忧伤。

主人公思索着种种矛盾的问题,这些矛盾由于直接与意大利的蔚蓝晴空相联系而不能不触动他那颗充满失望和痛苦的心,但这颗心终于摆脱了深思积虑的羁绊,忘却了往日的哀愁,面向火热的现实生活,加入到那些宁愿领略生的欢乐而不愿享受死后荣耀的熙攘人群中。

交响曲名为《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作曲家正是想以这个标题表现意大利美好的大自然,表现意大利人豪放、敏捷、热情的性格在主人公充满痛苦的心灵中留下的印象(主人公的心灵是由中提琴奏出的那个无伴奏乐句表现的),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美妙的大自然怀抱里四处漂泊的流浪者。

第一乐章哈罗尔德在山中(柔板,转快板)。没有更好的开端比这段开头更适于表现即将出现的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感情了。起初是一个由弦乐演奏的赋格乐段,它与管乐奏出的答句交替出现,造成一种特殊的、阴郁的管弦乐色彩。之后出现的几个和弦音域跨度达到三个八度,由小提琴的颤音衬托出来。这几个和弦像是透过乌云的阳光一般,预示了代表主人公哈罗尔德的主题,此时只是表现他的临近。音乐在小调上它随后经过多次变奏,但并未反复过。赋格引子的节奏保持着半音上行,仿佛是笼罩着大地的一片迷雾。最初的几小节以极弱的力度重复着,令人想起隐没在雾色中的景物。最后的小调和弦过渡到竖琴上,随即竖琴奏出了异常清晰的大调琶音,引导出中提琴的独奏:

哈罗尔德出现了,忧郁的独奏乐句似乎体现着诗人如下的诗句:

别人的船遍处航行

而他的船却无处停泊。

……

生活在人烟稀落的地方,

只爱那大自然,岂不美妙?

……

我好像已经忘掉了自己,

而和身外的大自然连在一起;

高山使我感到欢乐,

喧嚣的城市却够使我厌腻。

大自然的一切都不会令人厌恶,

只怨难以摆脱那讨厌的肉体,

它把我列进了生灵的队伍,

虽然我的灵魂能够飞翔,

在广阔的天空遨游。

中提琴象征着哈罗尔德的声音,表现着他的内心世界,不管听起来多么郁闷、低沉,却始终在整个管弦乐音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就像一个情感丰富的人的叹息声在空中飘荡一样。在四周神奇的景色中,宛如大海中的海豚,他在无边的太空中飞翔,一直飞到仿佛是水底暗礁般时隐时现的、雾气弥漫的天的尽头。

忽然旋律变得更为黯淡,声音逐渐远去,崇高的心灵收起了它的羽翼,种种幻觉令哈罗尔德感到无比倦怠。而大自然把发自内心的叹息声重又送还给我们,把它变成千百种美妙、和谐的声音。随后的快板仿佛将我们带到了灿烂的晴空下,领略明朗、鲜艳的色彩和奔放、狂热的激情。作曲家以卓越的手法给一切都罩上了双重色彩:周围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无边的痛苦交替地攫住主人公的想象和心灵。

第二乐章香客进行曲(小快板)。这首脍炙人口的进行曲的节奏每隔八小节后就被一幅音乐画面所替换,表现了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晚祷的赞美诗。中提琴的独奏乐句表现了哈罗尔德的到来,他并不为眼前的情景所动,沉浸于冥想之中。但在作为插段出现的宗教颂歌中,哈罗尔德的主题变得激动起来,我们听到独奏中提琴以优美的琶音伴和着宗教颂歌的庄严和声。最后,香客的进行曲逐渐消逝于远方,我们同主人公一道置身于愈来愈暗、愈来愈静的温馨的黑夜之中。

在第三乐章阿布鲁兹山民的小夜曲(很快的快板,转小快板)中,哈罗尔德以爱情场面的目睹者身份出现,正像在前一乐章里曾经是宗教场面的目睹者一样。乐章一开始即以火热的谐谑曲节奏引人注目,在这一背景上出现了一首温柔的小夜曲旋律,这是意大利乡间那种由牧民乐师演奏的小夜曲,其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乐趣和幽默感。哈罗尔德的声音,说得更准确些,他的目光——这个忧郁的、目睹着眼前的充满柔情的场面的目光——和由英国管如絮絮细语般奏出的极为动人的主题柔和地结合在一起,音乐本身的进行具有了某种庄严气息,像是罗马乡间那一座座拱桥,当夕阳西下时分在霞光辉耀的地平线上显出一个个优美的轮廓。

第四乐章强盗的酒神节(疯狂的快板,转柔板,转快板,回到原速)表现哈罗尔德加入了强盗们的欢宴。以此作为结尾,作曲家这样选择是否恰当呢?许多富有同情心的人都不愿看到一个高尚的人在阴暗的魔窟里苟延时日,就此堕落;也有的人深切地关注着哈罗尔德,被他地遭遇深深感动,他们就像哈罗尔德一样一反自己的意愿来到这个阴暗的地方,强使自己加入这个令人厌恶的酒宴。乐章从酒神节的动机开始,一段相当长的音乐仿佛是在回忆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这些回忆或给哈罗尔德带来良心的谴责,或让他忏悔。香客的进行曲,阿布鲁兹山民的小夜曲,哈罗尔德的主题,一切都被酒神节主题的疯狂喧闹所淹没。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法国作曲家。法国浪漫乐派的开山之祖,他独创了标题音乐“固定乐思”的创作手法,他的举世闻名的《幻想》交响曲和这首《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作品即是使用“固定乐思”的典范而成为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重要贡献。柏辽兹自称:“我的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富于激情的表达方式,强烈的热情、有生气的节奏和出人意料的转折。”  柏辽兹受好友、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帕格尼尼的委托,完成了这部为中提琴和乐队而作的、有标题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他在《回忆录》中曾写道:“这部作品就是写一系列由乐队演奏的场景,而中提琴在这里就像一个闲游的回忆之中。我要把这个乐器当作一个忧郁的梦幻者,就像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的风格。因此把这部交响曲叫做《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意大利的山区风光和拜伦长诗的传奇色彩仅仅成为创作的素材。本曲实际上更象是作曲家本人的传记。这部形式特别的交响曲是各地音乐会经常演出的交响乐名曲之一。
  乐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中提琴独奏呈示的哈罗尔德主题即“固定乐思”,在整个乐曲中变化成各种各样的形象。第一乐章“哈罗尔德在山中,忧伤、幸福与欢乐的情景”,由从容的序奏和充满生气的主要部分组成。独奏中提琴富于表情地唱出哈罗尔德主题。第二乐章“唱着晚祷的朝圣者在行进”,是富有诗意和描绘性的慢板乐章。中提琴演奏固定乐思,表现哈罗尔德眺望正在唱着虔诚的赞美诗徐徐前行的朝圣者行列。第三乐章“阿布鲁齐山民献给情人的小夜曲”,急促的、诙谐性格的合奏过后,英国管在弦乐伴奏下,奏出质朴的小夜曲。第四乐章“山上强盗的狂宴、对过去情景的回忆”,在激烈的主题之间,前三个乐章的部分段落回忆般地奏出。中提琴则时而悲叹、时而狂乱,表现哈罗尔德自暴自弃进入了强盗的洞穴。最后,乐曲在狂暴的气氛中结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