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第52届格莱美将于下周一(2月1日)出炉最终获奖名单。,中国乐迷还要操心另个令 人感慨话题——“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

相关 About

格莱美 Grammy Award

2010-01-28 08:45 网易娱乐

唯一获得格莱美奖的中国人
谭盾是第一个获得格莱美奖的中国人

    网易娱乐1月27日报道 (采写/特约记者 熊子昂 策划/陈贤江)第52届格莱美将于下周一(2月1日)出炉最终获奖名单。而每到格莱美颁奖礼举行前夕,乐迷最关心无外乎是:究竟像碧昂斯 (Beyonce)、艾莉西亚•凯斯(Alicia Keys)等歌坛一线女星,会以何种着装呈现何种舞台表演;说唱乐的潮流指标到底是Jay-Z,李尔 •韦恩(Lil Wayne)还是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美国音乐奖会否认可在美国发展的英国人,例如“酷玩”(Coldplay); 格莱美还能不能造出个诺拉•琼斯(Norah Jones)、怀恩豪斯(Amy Winehouse)之类的黑马。当然比起这些,中国乐迷还要操心另个令 人感慨话题——“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

    即便有部分人可能会以“‘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根本是伪命题!”为由,不屑谈论。但即便如此,仍无法转移大众乐迷对此事的热情。他们会仔细翻阅每届格莱美的入围、提名、获奖记录,如数家珍的说出:谭盾、马友友、宋祖英、戴玉强、郎朗等华人音乐人。其中也包括设计师萧青阳,他曾三度获得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提名,尤其是第51届格莱美上,与酷玩《Viva la Vida》专辑封面的竞技,在大伙看来很是风光。

    格莱美不是世界性的音乐奖项

当笔者就“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这个近期再度点燃的议题,采访两岸音乐人和乐评人时,他们远没乐迷那么热衷去讨论,究竟哪些华人音乐人跟格莱美有 关联。台湾著名音乐人陈小霞,及对西洋流行乐颇为了解的大陆乐评人杨盈盈,都表示“并没刻意关注过此事”。著名乐评人李皖则言简意赅指出:“格莱美跟我们 没啥关系!”

    在李皖看来,大众对格莱美存在诸多误解,首当其冲就是以为它是世界视野的音乐奖。而格莱美仅奖励美国本土出版发行的音乐作品,只是在某些音乐门类会 与其他国家产生关联。例如华人音乐人在格莱美的古典、世界音乐类表现突出。不过李皖也指出,因为这些领域并非像流行乐在较量制作水准,而是注重音乐内涵, 华人音乐人较占优势,所以拿奖很正常。陈小霞则补充说,能获奖意味着“格莱美至少承认你是东方音乐。”

宋祖英的《百年留声》曾入围格莱美
宋祖英的《百年留声》曾入围格莱美

    中国流行乐不必冲击格莱美

    至于中国流行乐是否需要冲击格莱美,三位都说“没必要”。杨盈盈认为,相形之下中国需要的是,有成熟运作机制和客观评审理念,属于自己的音乐奖。在 李皖看来,外来机制无法全面反映中国音乐的真实价值。他说:“并不是外界的评价就能成为权威,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评价会更重要。”他并指出,大众对于艺术 有种集权思想,即“非要排名、非要崇拜,非要把别的艺术家拿来踩在自己崇拜艺术家的脚下才满意。”而李皖认为这是种极端的想法,恰好跟艺术格格不入。

    不过乐迷热衷讨论“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说到底也还是期待中国流行乐、摇滚乐能做得越来越好。音乐人陈小霞表示回馈这个愿望,音乐人该做的不是以 冲击格莱美作目标,而是继续“坚持传承自己的文化,坚持做好自己的音乐。”她说:“做音乐应该有更伟大的出发点,奖项只能起到鼓励作用。而那些一直没拿奖 但一直努力做音乐的人更需要被鼓励。”

    以下是就相关问题音乐人和乐评人进行的采访:

    采访对象介绍:

    李皖:职业报人,业余写作。著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民谣流域》、《倾听就是歌唱》、《我听到了幸福》、《五年顺流而下》等书。在《读书》杂志开有专栏。

    杨盈盈:原《音像世界》资深编辑,深谙欧美音乐。

    陈小霞:台湾著名音乐人,曾创作过《你看你看月亮的脸》(孟庭苇)、《十年》(陈奕迅)、《暧昧》(王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p#副标题#e#

    网易娱乐:是否关注过入围格莱美的华人音乐人?对谁印象最深刻?

    杨盈盈:没刻意关注过。

    陈小霞:我并没有特别关注,似乎谭盾、郎朗都有拿过奖。印象最深的是萧青阳,因为我的《哈雷妈妈》有找他设计封面。他好像有入围过三次唱片封面设计奖。

    李皖:有时候不刻意关注,也会看到相关报道。印象深刻的还是马友友和谭盾,因为他们有真正拿到奖。

曾三度入围格莱美奖的台湾设计师萧青阳
曾三度入围格莱美奖的台湾设计师萧青阳

    网易娱乐:对“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有何看法?

    杨盈盈: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说法。相较“中国音乐冲击格莱美”,我更希望中国的原创音乐奖项,有成熟的运作机制和客观的评审理念。格莱美有格莱美的特点,它主要是以美国音乐及其文化为核心。对于格莱美,我们可以去了解、喜欢、赏析,或是抑制、厌恶也行,但没必要刻意去冲击。

    陈小霞:我入行这么多年,从来不去批评谁,也不去当唱歌比赛评委。因为我觉得,身处在这个行业当中,会发现音乐 这个东西,每个说法都可以成立,但是每个说法都没有依据,音乐里其实没有太多绝对!当然换个角度,如果多一点华语音乐人的作品打进格莱美,当然是好事,只 要能入围我们就该为他们拍拍手。只不过东西方对音乐的喜好还是不太一样,也没必要太过期待拿奖。这里说的不一样还是跟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关,虽然现在全球 的审美越来越接近,比如选出一个世界小姐,各国人看了都觉得蛮漂亮。但文化差异还是必然存在,也应该存在差异,不然也会蛮可怕,华人就应该坚持传承自己的 文化,坚持做自己的音乐。比方说,周杰伦虽然他的音乐里有很多西方音乐的元素,但是整体基调还是东方音乐。

    李皖:大家对格莱美存在很多误解。首先,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真正是全球视野的音乐奖。格莱美并不是在关注每 年全球发表的所有音乐作品,把它们放在同个层面上,用同个标准评奖。格莱美其实是个地区性的音乐奖,跟美国音协设定的奖,又或者是中国评选的奖,性质上没 区别。所以中国人去追求格莱美,包括去追求奥斯卡,都显得很可笑。

    虽然可能这是民众心目中淳朴的愿望,但格莱美只关注美国本地音乐作品,且作品需在当地出版发行,才有资格申请报名。讨论这种概念和期望本身就很奇 怪,感觉是极度爱国主义,以至于自卑的表现。格莱美又不是奥运争夺奖牌,中国人能获奖,不能说明什么。不能说明你的音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不能说明 你有多了不起、成了全世界最高级的音乐。顶多只能说,你的音乐做得不错了, 达到了美国本土艺术水准,并且与美国本土音乐作品相比也能算上成。

郎朗也曾入围格莱美奖,虽然最后没获奖,但现场表演令观众倾倒
郎朗也曾入围格莱美奖,虽然最后没获奖,但现场表演令观众倾倒

    网易娱乐:从目前的情况看,获得格莱美的华人基本上是靠古典音乐和较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杨盈盈:格莱美主要是以美国音乐及其文化为核心的,这就决定了它的主要奖项是以西方音乐为重。中国民族特色的作 品能获奖,是格莱美基于保证奖项的世界性特征。站在美国音乐人的角度,他更关注的是你们民族性的东西——他们不甚了解的、带神秘色彩的文化。而不是,比方 说,中国的流行或摇滚乐。因为他知道流行和摇滚中国做不过美国,事实也的确如此。

    陈小霞:这意味着别人承认你是东方音乐。应该高兴的是,不管是原住民音乐,还是谭盾的作品,如果带有西方色彩,附和西方音乐的标准也值得肯定。但我比较倾向,看到有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特色的音乐被入围,这样会更值得期待和肯定。

    李皖:这个跟格莱美评选规则有关。它的奖项主要是根据本土音乐种类来设定,最初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类别,只有流行 类、摇滚类最佳男女歌手、最佳专辑等等,逐步增加了像R&B、说唱等门类奖项。可以说每个奖项所关系到的音乐作品,都非常美国本土化。而美国是个 多民族的国家,当格莱美涉及到一些比如拉丁音乐、世界音乐时,就会导致有些奖项让人误以为是世界级奖项。比方说拉丁音乐奖很容易跟西欧国家产生关联。而中 国音乐人在古典和世界音乐领域,本来就做得非常出色,入围并不奇怪,获奖也不奇怪。格莱美标示的是你的音乐进入美国本土的程度,如果得奖了说明你的音乐已 经成为美国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网易娱乐:如果华语流行音乐想要冲击格莱美,您觉得需要怎么做?(如果觉得没必要请说下理由)

    杨盈盈:没有必要。我们中国自己都没一个像样的奖项能真正起到扶植原创音乐的作用,你还去冲击别人的,那不是给 人看笑话。其实去年周云蓬牵头的《红色推土机》,祖咒的《大事》,都是很不错的作品。可惜这类音乐很少引起主流媒体的关注。流行音乐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西 方。但音乐的内容,应该关心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们生活得如何,他们的喜怒哀乐,那才行。

    陈小霞:得奖没这么重要,做音乐目的毕竟不是为了得奖。音乐的出发点应该有伟大的愿望,你有足够宽阔的心胸,眼 界更注重事物、生活的本质,才能有感动听众的作品。而且得奖作品,并不代表就有多好。奖项只能起到鼓励作用,得奖不是音乐好坏的唯一指标。做音乐不要把得 奖看得太严重,而是应该保持心态乐观。更需要被鼓励的,其实是那些一直没得奖,但一直努力做音乐的人。

    李皖:不需要冲击格莱美,这个奖跟咱们没关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不应该只是美国标准,也不是世界通用标准。以前总有人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种说法有点太极端了,它反映的只是某个断面的事实。音乐具有的时间性和地域性,无法用非本国的标准去评价。

    如果把音乐区分一下,它包括纯粹音乐和社会文化两部分。文化的部分,是可以跨国界获得承认,但若要跨国界去细致研究,无法评断出真实价值。例如,美 国摇滚乐,通常大家就是听着热闹,并没深究内涵。真正追究起来,除了理解歌词在讲什么,还要尽力去理解、想象音乐所处的社会环境,甚至是摇滚乐人如何与听 众群互动。我们对Bob Dylan的了解就非常局限。再比如崔健和听众之间思想、文化、情感的共鸣,通过外来机构也不可能全面反映。这意味着,并不是外 界的评价就能成为权威,本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评价会更重要。就好像日本有几位作家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就是日本最好的作家。音乐更加无法遵 循这种道理。

    我感觉大众对于艺术,有种集权思想。非要排名、非要崇拜,非要把别的艺术家拿来踩在自己崇拜艺术家的脚下才满意。这其实是非常极端的想法,这种想法 恰好是跟艺术格格不入。但这种想法却又非常普遍。像风潮这个厂牌,真正有心听音乐的人,对于它并不陌生。也都认可风潮在世界音乐领域的成绩。风潮根本没必 要去冲击格莱美,反而成了在争夺一个世俗的评价。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