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5-27 13:02 中国艺术报 仲呈祥
我想从这次“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的宗旨和歌曲流传具备的条件两个方面谈一点体会。
大赛的宗旨
这次大赛最主要的宗旨应该是:引领全国的歌曲爱好者用音乐的方式去把握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世界的把握既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的、宗教的等多方面的把握,也必不可少地需要有艺术的即审美的把握。中华民族历来有以诗词歌赋为时代、历史写照和传神写貌的传统,比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今天,一首反映时代旋律、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歌曲往往流传很广,给人留下深深的历史记忆,成为人们从歌曲中吸取思想和美学营养的重要方式。一部电影,故事情节也许被遗忘了,但优秀的歌曲却留在了记忆中,像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电视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歌曲传播广泛,证明了歌曲在人类精神生活特别是审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举办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的宗旨,就是推动新歌的创作,提升全民族的音乐文化鉴赏水平。
大众歌曲要流传开,流传广泛,要使人们喜欢,一定要做到以情代唱、以唱抒情,要注重一个“情”字,而且是美的“情”。同时,又要是从个人对生活的体念中获取的独特的“小情”通向民族大众的国家的“大情”,才能流传得开,而不要如鲁迅所批评的仅仅是“咀嚼个人身边的小悲欢,并拿这小悲欢当大世界”。这次参赛作品中,有一首歌曲《缘分》,评委打分低,就是因为歌曲抒发的是个人的小私情,不能打动大众。《情奴》反映的是一种把自己的人生依附于别人的意识,是和我们现实社会思想相背离的。歌曲的内涵应该是从生活出发,通向时代、社会、人民大众的情感,这是一种精神价值取向,要考虑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歌《篱笆墙的影子》,就是表现以杏花为代表的新时代农民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反封建思想的社会的、大众的情绪,所以才能流传广泛。
歌曲流传的条件
音乐没有具象,它着重于听觉神经,使人产生对应的联想,完成鉴赏,从而达到对真善美的追求。阿炳的《二泉映月》,表现的是创作者对复杂人生的独特感悟,音乐语言营造了一种人生意境,开启、调动了不同听众的情商和想象力。不同的听众由于自身的人生经历、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必然会对其间表述的人生意境产生不同的理解。音乐是智者的艺术,音乐美学是诸般美学中最难研究的美学。我们倡导音乐美学的普及。歌曲塑造的音乐形象也要讲究典型性。黑格尔《美学》中对于塑造的形象艺术典型达到感人目的讲了三个条件:一是质的规定性,某一音乐形象抒的什么情,是孝情还是爱国情怀,要鲜明,要单纯,要强烈,不能含混;二是形象的丰富性,音乐形态必有形象的丰富性、生动性,不能唱抽象的概念,这是直接作用于受众的;三是情致的始终如一性,音乐形态从唱词到旋律到配器,应该通体和谐,韵律流畅,一以贯之。从美学上讲,达到这三点的音乐形象就是美的。从历史观上看,音乐形象传唱的“情”,应是歌者对个人的人生、对社会生活、对时代流向的符合历史前进需求的一种真情实感。一句话,就是要符合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
中华民族传统审美讲范式。如意境、意象,通过没有具象的音乐语言营造人生境象,这实质上对应的是西方美学的质的规定性。又如,中国传统美学讲品位和格调,讲韵律和气韵,讲“是与不是”之间,这在当代音乐创作与鉴赏中也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西方美学理论都启示我们:歌曲要流传开,要遵循美学的历史的规律,从创造美到接受美,都要提倡美,都要注重传情的精神价值取向。两者相加,是歌曲本身流传的内部条件。
歌曲流传的外部条件:一是媒体,以电影、电视作为载体流传,现在又有网络媒体;二是歌手的传唱能起到好的作用,歌曲《乡恋》的广泛流传,是因为李谷一的有特色的传唱,《大地飞歌》、《辣妹子》是靠宋祖英的传唱;三是时代氛围、文化环境,歌曲《祝酒歌》是在“四人帮”倒台的大环境下创作出来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是在学习雷锋精神的时代环境中广泛流传的。内外条件兼备,一首歌曲才能流传开去。
我们的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对宇宙对人生,须“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前者讲“贴近生活”,后者讲“高于生活”。好的歌曲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写出生活的真实,站在时代高点上,从哲学层面加以提炼。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哲学,美学是从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他提倡学科学的人学艺术、听音乐的原因正在于此。一流的歌曲应该从哲学层面、美学高度来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