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时间:2017-06-06 01:23 广西日报 赵娟
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郑军里教授致辞并宣布2017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顺利闭幕
多样演绎 水乳交融
——2017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综述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赵 娟
5月25日至31日,来自中国、东盟十国及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230余位作曲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汇聚南宁,在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2017第六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上,通过举办多场音乐会、高峰论坛、大师班讲座等系列活动,展示音乐作品、交流音乐理念。
多样化展示“新音乐”
创办于2012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一个重要平台,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一起被誉为“中国‘新音乐’创作的三大平台”。
本届音乐周继续以展示、推出“新音乐”为己任,在20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上,各国音乐家不仅展示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以及古典音乐大师的世界名曲,还演奏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作曲家的新作品,展示了当今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前卫性。
莫斯科现代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音乐家们演奏了《禅》《国画》《丑角的梦》《花山壁画》等7位来自不同国家作曲家的作品。演奏者对作品恰到好处的把握以及细腻的诠释,使得每部作品都绽放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带给观众美轮美奂的音乐享受。
法国Les Temps Modernes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演奏了中外音乐家创作的《野草原》《秋天的十一种回声》《遥远的距离》《雨打芭蕉》等7首作品。音乐家们演奏技法精湛,通过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旋律的交织、碰撞,表现出作品的感性之美、意境之美。
中国-东盟音乐周在东盟国家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多支优秀乐团带来独具特色的专场音乐会。今年音乐周首次集齐东盟十国音乐家——作为本届音乐周首推艺术团队,东盟十国室内乐团的“友谊超越国界”专场音乐会十分火爆。乐团由分别来自东盟十国的10位优秀青年演奏家组成,他们用各国传统乐器共同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高水平的视听盛宴,展现了东盟十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演出过程中,演奏家们不仅有即兴创作,还与台下观众频频互动,现场掌声不断。
音乐周艺术总监、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钟峻程介绍,与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着重关注欧美高精尖音乐不同,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展示东盟国家音乐为特色,而且由于音乐会场次多、容量大,展示国内一流音乐家作品数量比其他两个音乐节都要多,因此吸引国内音乐家群关注,纷纷表示希望在音乐周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今年,国内20多所音乐艺术院校的音乐家参加了音乐周活动。
广西作品高频率亮相
音乐周上,广西音乐人展示了整体实力。广西交响乐团、广西艺术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分别担纲开、闭幕式音乐会演出,出色地演奏多部名家作品,广西艺术学院的漓江室内乐团、合唱团精彩演绎多首室内乐及合唱作品,演奏和歌唱水平均较往届有所提高。
创作方面,广西作曲家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势头,今年有20多部原创作品亮相音乐周。这些作品大多以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带着深深的广西烙印。
钟峻程今年有4部新作品登上音乐周舞台。音乐周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演奏的《第七交响曲——尘I》,是为古筝与交响乐队而作。作品全长20分钟,创作于今年2月份。作品运用侗族民间音调,从一个广西作曲家的角度,通过古筝与交响乐的对话,阐述小与大的辩证关系,表达作曲家对世界的看法与感悟。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吕军辉有《绿城春语》《三道道蓝》等4部新作品亮相音乐周。闭幕式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上演奏的《绿城春语》,以简洁的手法、浪漫的音乐语汇,描绘了绿城南宁“花影摇曳暗香动,绿茵尽染邕城春”的景象。作品融入壮族音调,并吸收一些东南亚音乐特点,展现出浓郁的南国风情。
广西艺术学院作曲副教授戴伟有《丝路欢歌》《天琴歌》《远山歌吟》3部新作品亮相。在开幕式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率先登场的《丝路欢歌》,是他为东盟十国室内乐团量身定做的新作品。作品采用广西马山三声部民歌旋律为创作素材,并结合东盟十国的特色乐器及中国的琵琶进行创作,旋律欢快动人。戴伟谈到,作品排练期间,他深深地感觉到音乐无国界,大家语言不通,却可以通过音符感受乐曲的寓意,彼此合作得非常愉快。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丁铃有《瑶语喃喃》《红水河的诉说》等4部作品亮相,这些作品均取材于广西民族民间音乐,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钢琴独奏曲《瑶语喃喃》取材于广西凤山地区一首瑶族情歌《有缘千里来相逢》,曲调委婉动听。大提琴协奏曲《红水河的诉说》,通过大提琴与乐队的配合,在音乐的流动中展现作者对母亲河的深情赞颂。
高峰论坛碰撞观念
在密集的音乐会带给人们视听享受的同时,3场高峰论坛为与会音乐家搭起一个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在以“当前形势下高等音乐院校办学中国际视野与地方特色的关系”为主题的论坛上,各国音乐家各抒己见。
印度尼西亚的约瑟夫·维拉迪维佳教授从万隆艺术学院教育方式和艺术功能已发生变化的现象切入,对艺术院校应该如何保护区域传统音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文化是跟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传统文化需要重建、创新和振兴才能传承下去,并且确定它在世界的地位。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高雁教授认为,国际视野是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方向和使命,培养学生要有国际化的胸怀、知识结构和能力,要在国际化交流中坚守优良的办学传统,突出地方特色优势,以特色促进办学质量提高。
李斯特音乐学院布达佩斯分校的久洛·费凯特教授对李斯特音乐学院的发展作了纵向梳理,并对该校一直较为注重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另一场中国-东盟音乐10+1论坛则是对东盟各国音乐文化的展示与交流。越南国家音乐学院讲师玛雅介绍了越南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越南独弦琴,并对其形制、表演方式等进行了讲解。文莱方达娱乐音乐总监达当·斯帕特介绍了文莱的7个少数民族及其特色乐器,还现场即兴教授了文莱的3种鼓点节奏。马来西亚皇宫传统管弦乐团音乐总监莫哈德·雅自达·扎卡向大家介绍了马来西亚的音乐文化特点,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的交融。
第三场论坛主题为“思想与观念的深度交流”。尽管宣讲的音乐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但他们关注的方向却是一致的,即如何将本国、本地区的母语文化与现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加强对其他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以求突破局限,传承创新。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