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1-05-09 08:09 新民晚报 田艺苗
沈洋去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之后,经常一连演出歌剧上百场,忙得晕头转向。尽管如此,他每年都要回国开个小型沙龙式的音乐会,只带一个钢琴伴奏,清清淡淡 地歌唱。他说,言不在大,型可无际。去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他开了一场德奥艺术歌曲专场;前天晚上,他又开了一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独唱音乐会,重 温1919至1949年之间的中国歌曲。
沈洋身上没有歌手的那种炫目的舞台气质,他是一位学者型的歌手。听他唱欧洲艺术歌曲,纯正的德文,选的都是偏门的曲目。叙事歌曲中流露他戏剧男低音的潜质,庄严豪迈幽默疯狂,任由他信口唱来。那支最抒情的咏叹调,他竟然像完全忘记了美声技巧,暗哑声息里深情无限蔓延。
我问他如何去领会那些歌曲中的欧洲精神?他觉得,所谓的欧洲精神是一份执着耐心,缓慢的领悟与完善。如今他就是如此来开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但 听过他演唱之后,我不得不感叹,勤奋之外,音乐家其实是天生的。那一份清雅、出离与精神贵族气质,叫你想起二战之后的欧洲人,纵使家破人亡信仰丧尽,也只 愿轻叹。怀着这样的歌唱哲学,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他的歌唱响遏行云,呈现举重若轻的洪亮完美,古典主义气质比身边的数位西方歌者都更纯正。
沈洋很年轻,却天生爱怀旧,倾慕旧事旧物,闲时喜爱收集普洱茶和黑胶老唱片。我总觉得他其实更想做个文人而不是歌唱家。唱歌剧那是老天的安 排,实在是天生嗓音太好难自弃。人在美国,除了演出歌剧之外,他阅读、写作、聆听各种音乐,这些热爱或者说习惯,为他抵御着繁华歌剧散场之后的寂寞。每次 回国,他就像鱼儿游回大海般欢畅,拉着师长朋友喝酒叙旧,煽动大家搞主题音乐会。朋友们都被他高昂而又天真的爱国心感动得一拍即合。这场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的独唱音乐会,就是他和杨立青教授的忘年合作。他们选择了20世纪初的著名歌曲《花非花》《嘉陵江上》《旗正飘飘》《再别康桥》,甚至还有聂耳 的《卖报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位低沉的男低音如何演绎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
写作这些歌曲的音乐家,当年几乎都曾留学海外,在国外他们是最刻苦的学子,回国之后满怀壮志又压力重重,肩负起艺术创作、传播西方文明,革新 发扬民族文化甚至音乐救国等等历史使命。萧友梅、黄自、冼星海、赵元任、聂耳、谭小麟····在黑白旧照中这些清隽的面容始终光彩夺目。那可真是乱世,奔 波在教学、组建音乐学院,搬场、逃难、码头、客轮之间,为了办学开音乐会而腆着脸去跟政府要钱,轰炸机下整理书谱,防空洞里生病的日子,他们也还在作曲, 因为一场等着公映的爱国影片需要主题歌,因为前一首歌被革命者在就义前放声歌唱,热泪中谱迹模糊……
当年那些艺术歌曲中的雅致早已不容争辩,如今我们更赞叹民族救亡歌曲中深刻的艺术气质,一代音乐家被乱世摧毁肉身却也真正被时代 所造就。《太行山上》的壮阔优美,《嘉陵江上》的创痛中有诗意,还有《游击队歌》的生机勃勃的自信,它们不是应景歌曲,不是合唱大赛,与时代共呼吸与家国 同命运的真实情感才能写出这样真挚的旋律,因此它们不会时过境迁随岁月湮灭,如今歌唱它就像缅怀人们逝去的青春。
辛亥已百年,如今中国依然召唤不灭的理想主义激情。今天的音乐人,不甘在“晚会歌曲”中沦陷,依然要起来!为我们血肉铸成的新的长城而歌唱。
作者:田艺苗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