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每一天,平谷区东高村镇农民们的清晨序曲都会在鸡犬、凿锯与小提琴的和鸣声中拉开,这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道特殊风景。在这里,许多家农户都是夫妻两口子做琴,儿女学拉小提琴。像这样,农活也不耽误,而家里每月还有一两千元制琴收入的场景比比皆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2008-07-27 10:05 北京商报 李江

  每一天,平谷区东高村镇农民们的清晨序曲都会在鸡犬、凿锯与小提琴的和鸣声中拉开,这已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一道特殊风景。在这里,许多家农户都是夫妻两口子做琴,儿女学拉小提琴。像这样,农活也不耽误,而家里每月还有一两千元制琴收入的场景比比皆是。

  普普通通的农民和优雅的小提琴结缘,而平谷东高村镇一个农业重镇,摇身一变成为国内最大的提琴生产村镇,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在我们心中画上了大大的问号……

 

  第一个吃“螃蟹”的门外汉

  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名字。一提起它,全世界的乐器界几乎无人不知。可它从一家小小的村办企业发展到产量排名全国第一,年产提琴20万把,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的小提琴生产基地,却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个叫刘云东的青年在东高村镇成立了第一家小提琴厂——新星提琴厂。小厂初立只有7位与他志同道合的同龄人,而琴厂也只有5间厂房。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制约,当时只能加工部分提琴配件。“当时确实在北京市还没有一个农村人敢做提琴的,我们是第一家。”刘云东告诉记者,“在成立厂子之前,自己每逢星期天都要乘车到北京做市场调研。那三个月,东单、前门还有清华园的几个乐器店,我每个周日都去考察。去看人家卖多少钱,市场价格怎样,后来我写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报告给镇党委,最后用东借西凑的7000元,在租来的小厂房里挂上了新星提琴厂的厂牌”。

  1990年,刘云东接到了他建厂以来的第一个制作成品琴的国内订单。他购买了制作成品琴的原料和设备,准备强行起飞,攻克成品琴这一难关。“实话说,当时第一批琴应该算没有做出来。因为做到半截做不下去了,油漆也不会,琴头安得也不好。如果再不重新加工,肯定就卖不出去了。”刘云东沉浸在回忆中,“当时为了这批琴我贷了4万元款,那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如果说这些钱要是全都打了水漂,那我们的提琴厂也就意味着倒闭了”。可就在刘云东四面楚歌之际,他遇到了一位贵人,北京提琴厂的制琴大师戴洪祥。刘云东三顾茅庐,从北京星海提琴厂请来制琴大师戴洪祥,虚心求教。有了戴大师的悉心指点,刘云东的第一批提琴终于顺利返工。同时他的提琴工厂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1993年,刘云东开始只身前往广州推销自己的提琴,每次背上两把大提琴和20把小提琴,可以卖到7000元。寒来暑往,慢慢有了名气,刘云东的琴开始走进了北京、上海,乃至法兰克福、纽约的乐器订货会。

 

  1/10的农民从事制琴产业

  刘长明是东高村镇克头村村民,15年前,他开始组织起10个村民在自家为刘云东的提琴厂加工琴头。“刘云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商机,把我们村剩余的劳动力集中起来。而且我们的收入比种地时多得多。”刘长明说道。

  像刘长明一样,平谷区东高村镇有3000多名农民从事提琴产业或与提琴产业相关的行业,每年带来上亿元的收入。目前,镇上能够独立制琴的企业已有9家,许多农户成为了提琴零部件的加工点。全镇从事制琴产业的农民人均月收入达到了1400元。

  对此,平谷区东高村镇党委副书记孙学新表示:“刘云东是东高村镇提琴产业的带头人。通过他的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东高村镇很多的农民从事于提琴的生产和加工。我们全镇现在也在借势打造庭院经济,让更多的农民从事到提琴的生产和加工中来,让农民有更多的收入。”

  为让本地农民从提琴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东高村镇党委、政府根据国家、市、区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了引导农民进入该行业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对从事提琴制作的工人免费培训、减化办企手续等。

 

  提琴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第一次去德国时,大吃一惊。原以为外国提琴会一统国外市场的天下,结果却发现市场上销售的提琴竟然主要以中国的提琴为主,这让我看到了提琴生产的潜力。”刘云东回忆道。

  刘云东告诉记者,1995年,新星提琴厂要同一位哥伦比亚的客商签订一份34万元的合同。然而,面对这份盼望已久的订单,他却再次犯了难。“我们一下接到了200多把大贝斯的订单,心里乐坏了。可是我们从没做过贝斯,而且订单相当紧张,要求3个月的时间发货。”虽然困难重重,可这是他们敲开国际市场大门的关键一步。刘云东身先士卒吃住在厂,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制琴。据北京华东乐器厂厂长耿艳江讲,厂里的员工最短的也都是7天7夜没回家。而刘云东竟然累得在产品发货装箱完后,口吐鲜血晕倒在现场。

  如今,东高村镇及周围的村镇共有较大规模的乐器制作厂9家,年产提琴26万把,其中90%以上的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南美以及东南亚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30%的份额。世界上每销售出10把提琴,就有3把出自这里。东高村镇这个普通的村镇成了闻名全国的“提琴之乡”。

 

  “音符”谱写工业旅游新乐章

  提琴闯出了名堂,东高村镇人又想着如何把它做大做强。提琴本身是高雅艺术的载体,自然需要一个适合的文化环境呵护它。东高村镇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发挥提琴产业的辐射作用,让小提琴作为桥梁带动更多的产业。”平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沈大军如是说。

  早在2000年,东高村镇人就提出将提琴产业延伸,建设“乐器之乡”,带动了相关乐器的生产与销售。如今,东高村镇人筹划着将简单的乐器制造,“升级”为文化产业,勾画出未来“音乐之乡”的蓝图。

  沈部长告诉记者:“以后我们每年都会办和提琴相关的音乐活动,要让世界的人们都知道,我们不仅造得出琴,更拉得出声。”

 

  “软硬兼施”方能打造产业

  为推进提琴产业的发展,东高村镇政府没少下工夫。他们规划了1200亩土地,集中发展乐器产业。几年来,共筹措资金两千万元,修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并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2006年镇政府就完成了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设计工作。可是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东高村镇的硬件配套服务虽然做得很全面,但对于提琴产业发展来说,不容忽视的软件力量却略显薄弱。其中技术的研发以及制琴人才的培养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东高村镇人民政府经济管理办公室主任介绍说:“东高村镇党委、政府已经在出资为农民进行提琴制作的培训。同时,我们还曾帮助华东乐器有限公司先后利用其它企业的闲置的厂房、场地,相继建成了培训机构。”

 

  “贴牌”亟须变“品牌”

  据了解,华东乐器厂的小提琴生产全部采用全手工工艺,制作流程精细复杂,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完全可以与世界知名的同类产品媲美。但是由于没有自主品牌,东高村镇的小提琴销往世界各地时,绝大多数要贴上知名企业的商标。以华东乐器公司为例,他们所产85%的提琴都是以贴牌的方式出口。

  “我们现在贴人家的商标,到了国外以后,现在200元的提琴,他们卖到那儿可能就是1400元,价格一下子涨高了6倍。”刘云东不无痛心地讲道,“这样一直下去,就相当于给别人做嫁衣。现在的情况就是别人挣大钱,我们挣小钱”。

  也许,让企业一下不做贴牌生产不太现实,可只有逐渐地注重培育自主品牌并制订客观具体的品牌发展战略计划,东高村镇才能完成从“打工之乡”到“品牌之乡”的转变。

  商报记者 李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