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0-03-31 00:58 新华网
在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下,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历史浩劫中,在众多亲朋好友的期盼和祝福声中,300余页的大8开《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终于出 版。在3月26日的答谢酒会上,抚摸着沉甸甸的作品,76岁的段蔷老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五十多年前,年轻的段蔷在兰州参军随部队进疆,他从踏入新疆大地的那一刻起,就对新疆丰厚的文化和那些足以让人痴迷的民族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深入民间艺人家里,他徘徊在南北疆热闹的巴扎,他来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聊天,他收集整理着一件件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珍宝,看到 有些乐器几乎要淡出人们的视线,他着急得睡不着觉。在那样的年代,在那样一个连吃饱肚子都很困难的年代,他却想着怎样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想着怎样能挽留 那些历史的片段,谁知,这些可贵的想法竟然换来了21年的冤狱。
五十多年后,这本厚重的《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终于让他如释重负,他觉得至少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了,因为有了这本书,那些早已失传的乐器都可以原模原样地被重新制作。
《中国·新疆民族乐器制作图鉴》分图片(包括演奏、乐器、资料图片)、文字以及制图三大部分,所用乐器的名称以新疆地域内流传的为主。
在多年的积累中,段蔷学会了机械制图,擅长木工、精于篆刻,能熟练地用英语、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哈萨克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进行交流、阅读和书写,因此,书中的乐器名称原语都是他自己以国际音标标注的,这些都是他在冤狱中顽强拼搏、不懈追求的一笔精神财富。
书中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百多类乐器的有关演奏、制作等原始资料图片,这些图片广泛地汇集了同一个民族的同一件乐器,体现因流传地域和应用者的不 同而形成的造型和制作的多样性差异,为域内民族间音乐 (乐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丝绸之路多元音乐文化的相互撞击、融汇、衍变、积淀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直观的信息。书中的文字多为典籍求证、乐器的形成、发展、 衍变以及应用的时间与空间。
百余幅精准的制图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他采用机械(投影)制图法制图,为保持乐器造型轮廓的清晰了然,省略了很多透视线,但在关键的结构性部位都 做了多层次的剖视图,图纸度量以毫米为单位,正负误差不大于1.0毫米。依照这样的图纸,可以将那些已失传的和现今仍流传于民间的乐器复原。
迄今为止,这本书是古今中外同类著作中绝无仅有的一大创举,很多少数民族业内人士都为之赞叹。这本书的出版将对民族音乐乐律、乐律史的探讨提供难能可贵的依据。对推动新疆音乐艺术和为世人了解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的乐器,有着积极的研究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经费等问题,这本著作辗转了几家出版社后,在很多热心朋友的帮助下,最终,被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掌门人于文胜慧眼相中,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标准地保证了图书的出版。
段蔷说,这本著作的出版,各种滋味在心头,汇聚了太多热心人、好心人的劳作,怎是一个谢字能够表达。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