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0-16 09:03 定西电视台 张智源
在甘肃省境内主要有两大花儿体系,以临夏为中心的“河洲花儿”体系和岷县二郎山、康乐县莲花山为中心的“洮岷花儿”体系。“洮岷花儿”以其地理位置和风格又分为二郎山花儿会为首的南路花儿和以莲花山为首的北路花儿,两路花儿虽同出一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语言、环境的不同其演唱形式、旋律、衬腔均各有不同。本文就以岷县为中心的“洮岷花儿”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环境、风格作以简浅探讨。
岷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远在母系氏族社会就有祖先的足迹,在战国秦昭王28年,设置陇西郡就包括岷县地。在秦统一六国前,因县城北临洮河,古时北临洮,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十年(554年),始置岷州(因北有岷山故称为岷州),当时同和郡我为州治所在地,明洪武(1378年)改置岷州卫。清雍正八年(1730年),将岷州卫改为岷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岷县至今,岷县二郎山(古称金童山)与洮河北岸玉女峰相对应,二郎山位于岷县城南,在县城的包围之中,山势独特,为全县的中心地带,决定了其花儿会在地理环境上的独特优势,二郎山花儿会是“洮岷花儿”的最大、最集中的体现地。
形成花儿会的另一地理环境是:岷县位于省城兰州西南部,洮河中游,与周边甘南、陇西、天水、定西四地区所辖七县接壤,为四地区七个县的交通中心,具有大量的物资、文化交流习惯,属汉、藏、回等多民族居住区,全县有人口近50万,总面积3500多平方公里。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林木茂盛,山多为草山,早期羌族、藏族居住多。而后有汉族大量定居,使“洮岷花儿”在风格是上留有藏族民歌的影子,旋律的结尾又有回族花儿的成分,语言上以当地汉族语言为主,方言中以当地“儿话”语言为语言的基础,如:尕心疼儿,两怜儿,尕联手,羞羞妇儿等等。由于长期以来多民族在语言上、风俗上、生活习惯上的不断汉化,使“洮岷花儿”即体现了藏、回、汉等民族的共同特点,也就自然成了民族之间音乐语言交流的工具,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
以后随着花儿形式的发展,内容的变化增加,由原来的三句形式增加为七言四句,多词多句等多种形式,而有的像道白一样加进许多词来表达七言三句,七言四句不能表达的内容,有九言、十一言不等的多种形式。
“洮岷花儿”由于历史深远,从其特殊的格式上来看,七言三句,七言四句的结构形式与早期的唐、宋诗词的结构有一宗同源关系,从其结尾押韵来看也有早期文人诗词遗风,推断有可能是当今遗留的最早音乐与诗词的表现形式,可称为早期音乐的活化石,是遗留下来的惟一的音乐与文学形式上的表现。
“洮岷花儿”的“花儿语言”是以洮河流域广大地区的方言为基础,岷县的“儿话”方言更为基础语言,多为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只有当地人才了解其真实内涵的语言,淳朴、生动、容易上口,唱花儿并不能提前想好词,而是看见什么,听到对方唱什么时,才随即应变,现场创作,而且每句都要相互对称,相互关联,相互押韵,对歌时如对方上句有几个词,以什么为结尾韵,答对者必须以同样词数,以同样的押韵对出,做到这些并非易事,对歌时间长短,歌词内容的水平都能充分体现出歌手的“花儿水平”对不过者败下阵去,溜之大吉。
“洮岷花儿”的演唱基本都是用假声演唱,旋律高亢嘹亮,婉转动人,只有大山的境界才能产生这种风格,才能表达出那种远古的野味。其基本以五声调式为主,其骨干音为25612321652,清角只是多出现在装饰音位置,以突出其色彩变化,以五声音阶从上行到下行,两音反复的旋律特点,上、下乐句基本相似重复出现的形式为曲式结构,突出了前后大跳中间平稳的婉转曲调色彩,还有那悠长的拖腔和频繁的颤音、滑音等特色,给人的感觉是大山与高原才会有的、较原始的、原生态音乐特有的风格,表现形式可为真正的民间音乐遗产活化石。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