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0-06-10 09:56 四川日报 张良娟
早在2008年,省演出公司就与达州、雅安、南充、绵阳等地的17家剧院(场)联合成立了四川省剧院(场)联盟,旨在整合资源,将优秀剧目从成都往二级城市输送,繁荣演出市场、丰富百姓生活。但两年过去了,二级演出市场仍然喊“渴”――
本报实习记者张良娟
6月6日,陈佩斯的《老宅》在四川锦城艺术宫进行最后一场演出,记者在入口处遇到了特意从绵阳赶来看演出的方园。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好剧,在绵阳很难看到,只能来成都看。”何止方园,现场有不少观众是从成都以外市州赶来的,他们直言:二级城市有市场,看好剧却很难。
统计显示,从去年至今,成都先后有几十部国内外经典剧目上演,在二级城市落脚的却凤毛麟角。不禁让记者想到,曾经宣称要为二级城市“找演出,找项目”的四川剧院(场)联盟,“联”的效应在哪里?
二级城市缺演出,联盟少作为
四川剧院联盟成立之初达成协议,以“打批发”的形式找项目,通过降低出场费、运输费和接待费来降低成本,实现降低门票、服务百姓。随后,从上海引进的木偶剧《海的女儿》成为第一单,让绵阳、南充等地观众首尝“联盟效应”。
但新鲜劲一过,二级演出市场又恢复了平静。
作为联盟成员之一,绵阳市绵州大剧院的院长唐瑞告诉记者,除了在联盟成立之初收到过一些演出信息外,此后再没动静。“剧院的演出只能靠自己。”唐瑞认为,绵阳有市场,但缺好剧。
和绵州大剧院情况类似,南充大剧院通过联盟引进的演出只有大型奇幻剧《猴王》和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的演出。院长李力告诉记者,从年初到现在,剧院有50多场演出,但大多是南充歌舞剧院的剧目。
达州、雅安等剧院的状况基本相似,缺乏高水平演出,已成为二级演出市场繁荣的软肋。本应充当“输送管道”的四川剧院联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机制松散成本高,联盟“动”不了
记者调查发现,松散的机制严重制约四川剧院联盟发挥作用。
李力告诉记者,按照协议,应该是省演出公司接到一个项目以后,先征求联盟成员的意愿,确定演出场次。但实际每个项目来川之前,早就定好了演出场次。
记者获悉,联盟牵头单位省演出公司,实行的是项目制管理,每个项目由个人承包。一个项目演出多少场,是不是向二级城市推荐,都由个人决定。业内透露,如果演出5场和10场是一个价位,成都演出商几乎不会向二级城市推荐。“因为成都票价高,成本回收快,赚得也多。”
唐瑞深有感触:由于演出信息匮乏,他错失了很多次将好剧目引进绵阳的机会。他表示,像《华丽上班族》等剧目,连自己都很心动。但每次当他知道这些剧目要来时,已经来不及了。
巨额的演出费用和风险,也阻挡了好剧目走进二级城市。李力表示,他接手过的由联盟推荐的项目,除了省下演出团体的路费外,演出费用并没有明显下降。“引进大型剧目需要大量资金,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我们不敢贸然引进。”
他山之石
实现联盟内的“抱团”效应
以联盟方式运作演出对国内不少剧场、演出机构来说,已是轻车熟路,中国西部演出联盟一年可实现合作演出剧目68个、演出场次490场。
业内表示,联盟不是拉几个剧场进来当“摆设”,降低票价、服务百姓才是最终作用。像西部演出联盟那样,联盟内的二级城市剧院(场)也可“抱团”出击。比 如,西部演出联盟内部,广西与贵州、云南联手运作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广西、贵州和云南联合运作北欧青年钢琴家独奏音乐会等。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认为,剧院联盟应该是演出市场主体之间为了降低演出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选择。因此,联盟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具有更符合演出市场规律的机制和制度。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