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吴伯超先生是我国重要的作曲家, 指挥家, 音乐教育家。1903年8月23日生于江苏武进。中学年代即随刘开华学习民族乐器演奏。1922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继续从师刘天华,学习琵琶与二胡。192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1931年赴欧洲,在布鲁塞尔夏

2008-07-16 13:54 中国音乐报

   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1903年8月23日生于江苏武进。中学年代即随刘开华学习民族乐器演奏。1922年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继续从师刘天华,学习琵琶与二胡。192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上海国立音乐院1931年赴欧洲,在布鲁塞尔夏罗瓦音乐学院及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与指挥。1936年学成回国,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抗战期间,历任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主任、励志社管弦乐团指挥,中训团音干班副主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国立音乐院院长等职。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原校址在重庆白沙镇新桥)任教期间,1942年3月29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那天,由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借驴溪半岛江津师范学校场地,举办了“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由卢前撰写《白沙镇歌》歌词,吴伯超指挥,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史无前例的万人大合唱。

   主要作品有合唱曲《中国人》、女声合唱《暮色》、二胡曲《秋感》、民乐合奏《合乐四曲》等。《中国人》(侯伊佩词),作于1940年,曾广泛唱于西南大后方各地。1949年1月27日,乘太平轮去台湾为国立音乐院觅新址时,不幸在浙江舟山群岛遇船触礁,随船沉没,年仅45岁。

做客嘉宾:吴漪曼(吴伯超之女)
我的父亲吴伯超


   在我出生后一个月,父亲就到比利时求学。我在笼罩着妈妈对爸爸的怀念与等待中成长,他们真是聚少离多,感情深笃,而我最喜欢听他们的童年往事,也真有趣而不寻常。

   父亲有两个弟弟,他是老大叫畴大。弟弟畴宜叔热心勤俭,帮助祖父经营店务、田事和家业。叔叔婶婶在台湾过世,二老和堂兄纯瑜、嫂嫂云娥对家母和我十分关切和照顾,侄儿镇平、镇华、镇台和侄媳常参加我们义工行列······

   父亲是什么时候喜欢读书的?没听爸妈说过,但是他能考进常州师范,就能说明是为能读书肯设想的少年。蔡盛通先生曾说过,在无锡、常州,小学里的第一、二名毕业高材生也不一定都能考上师范学校。父亲又是什么时候,怎样情况下爱上音乐的?在家乡能够接触到的音乐是在喜庆、殡葬时吹奏的音乐;还有过年时的舞龙舞狮和调加官、踩高跷,那种敲打着的热闹声音;再有清明节的地方戏,这些能引起父亲对音乐的兴趣吗?是各种乐器的声音、演奏方法引起了父亲的在意,而更主要的是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的音乐感动了他。父亲下定决心拜师习乐是在十四五岁。师范毕业后刘天华恩是带领他们几个学生,北上考入了对中西乐并重的唯一音乐学府“北大音乐传习所”,父亲在研习国乐的同时开始学习钢琴和音乐基础理论,那是1922年,所以是在十九岁时他才认识西洋音乐。父亲学习音乐起步虽晚但非常努力,在1926年6月8日毕业音乐会上,节目单上18个节目中,他演出了5个节目:有钢琴独奏、三重唱、丝竹合奏、指挥乐队、琵琶独奏,由此可看出他学习的定力和专一。有次我问起父亲有关当年北大的青年爱国运动,他低声而深沉地说:“当年我是决定要以学术报国,”又说:“现在要好好读书。学有专长才有能力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和人群。”这简短的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心里,这的确就是父亲一生为音乐、为教育、为我们民族和学子们的赤子之心。

   父亲和母亲是分不开的,虽然他们聚少离多,但他们心连心地恩爱。妈妈小时候读过道南小学,后来外祖父请了先生在家中和堂姐兄弟们读私塾,并以许多时间花在刺绣的功夫上。在结婚的婚嫁中,有为公公婆婆的刺绣,为父亲和新房中春夏秋冬四季所用的锦绣,为叔叔姑姑们的刺绣;大家庭中个个都有妈妈的刺绣。妈妈也绣了将来宝宝不同季节穿戴的各种款式的衣装及鞋帽,件件精巧美丽。由此可见到外祖父母深爱母亲和对她的严格教育,而母亲一针针的绣刺、缝纫是她夫君亲人细腻的用心。
   有次听爸妈谈到当年外祖父对妈妈说过的话:“伯超读书的需要,你要好好准备······。”外祖父不多讲话,但是殷切地关心着父亲的学业。结婚后,父亲即回北大读书,毕业后曾在北京师范、孔德学校任教,不久即被聘为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助教兼会计。就任后,他立刻回乡接妈妈到上海,但是学校事务十分繁忙,既有教务方面的,又有事务和写作的,总是忙到深夜,常常只能就在学校里的沙发上小睡。这样日以继夜地工作,父亲不忍心冷落妈妈,妈妈也不愿父亲挂心,就又回到了老家雪堰桥。父亲虔诚地追随蔡元培先生和他敬爱的萧友梅恩师,为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专科学院效力。对于学校的事务,他努力用心而有心得,父亲说这都给了他以后再处理音乐行政事务上很好的经验。

   ······

   父亲是1931年抵达比利时的,就读比京皇家音乐学院,主修课程采用大班制,老师的学生聚集一堂听教学、改习题,所以要自己努力,也需要个别指导。古曩教授每星期从沙尔勒瓦到比京皇家音乐学院授课一次,为了能多上课,父亲转学到沙尔勒瓦。音乐学院,除在学校上课,老师还特别在家中给父亲上课。寒暑假及老师度假时父亲都能上到课。父亲日以继夜地用功,为了不让自己睡觉,或打瞌睡时跌倒,他常常用绳子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他刻苦精神感动了老师,老师对他十分器重,因而倾心相授。师恩如海,中西并无二致。

   ······

   1938年6月,我们从湖南到广西桂林——抗战初期大后方的文化城。父亲以音乐报国,主持省立艺术师资训练班,培育师资和音乐人才;创办交响乐团、合唱团,有成人的、也有儿童的,每天授课、指挥,经常演出,时时写作,无穷尽的精力散发着光热。他的作品《中国人》、《冲锋歌》、《自由的歌声》都是那年写的;他指挥的音乐会激昂亢奋、震人心弦,常使台上台下动容落泪。最使我难忘的是那年冬天的一场音乐会,压轴是父亲写完的《冲锋歌》,中间夹着朗诵,铁条击出强劲的节奏,伴着铜锣、大鼓,以震撼人心急骤的锣鼓声助阵,汹涌出中华儿女的心声、激情,“四万万人,万众一心,人人抗敌,个个皆兵”,浩荡奔腾的气势是绝对胜利的歌声。音乐会后,走路回家感到十分过瘾,就如自己身历其境地参加了战斗,心中仍呐喊着《中国人》雄伟的歌声。突然,看到了刺骨锥心而永远烙在我身心的创痛——伤兵!他们一排排躺在屋檐下,在痛苦中抽搐、呻吟,父亲抱着我······。那个夜里,在暗淡的桐油灯下,父亲写出了光芒万丈的哀歌《国殇——祭阵亡将士诔乐》。“伟大的战士、英勇的战士,光荣应归于你”是哀悼、是激情、是苦难中的超脱。音乐在内涵的力度中层层上升,汇成浩然的正气,澎湃的高潮,以无比的魄力直冲云霄。民族英雄!万古瞻仰的国魂!请安息于永恒!

   那时的中国人激发了最高的民族意识和昂扬的爱国情操: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鹄的,以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伟大信念去奉献牺牲。我虽幼小,却有幸在那时代中成长。

   1941年春季,父亲担任国立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这是父亲一生中仅有的一年多安闲轻松的教书生涯。父亲虽然健康欠佳,却竭尽心力。师资不够他填补了空缺,担任的课程有指挥法、合唱、钢琴、和声、对位、作曲、音乐史等等。晚间多半在油灯下写作,《喜庆》、《宴请使节》以及未完成的《屈原》歌剧都是在那时写的。他也曾在白沙向文艺界和各学校呼吁举办一场盛大的千人大合唱,用激昂慷慨的爱国歌曲振奋民心士气。父亲也到小学来指导我们的合唱,带着我们演出了儿童的“爱国歌曲”。

   ······

   朋友问起我,在印象中父亲的“角色”,他给你在音乐上的影响,和在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启发。

   是的,父亲的一生清楚地告诉了我:一个音乐家,同时也要肩负起教育的责任,而且以身力行;同样要担当起我们国家民族在音乐上的使命。他的意念和已有的实践,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为我们的乐教他是鞠躬尽瘁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