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久石让 Joe Hisaishi 日本作曲家 |
2011-06-30 06:51 新京报 康沛
7月9日,日本电影配乐大师久石让将在国家体育馆举办一场“电影视听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由久石让本人监制,他还将担任演出指挥,并亲自演奏钢琴。由于这场音乐会获得了北野武和宫崎骏的授权,现场还将配合播放很多经典电影画面。据主办方负责人称,演唱会票房不错——开票当天,最低价位门票便被一扫而空,目前中低票价和套票已售罄。然而令主办方和票务代理所不解的是,很多观众在拨通售票电话时问的第一句话是“久石让本人会来吗?”这样的问题被问多了,他们很尴尬:“我们有授权,反倒被问 ‘久石让会不会来’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实在奇怪。”记者随即查看了最近几年有关久石让的演出,发现问题所在。原来“李鬼”成风,除“山寨久石让”外,“山寨维也纳”“山寨柏林爱乐”也是屡见不鲜,这就难怪乐迷会担心自己又上当了。
■ 看现象
下半年“山寨久石让”真不少
造成乐迷疑惑和主办方尴尬的根本原因,是近年来市场上过多的“山寨久石让音乐会”。记者在票务网站“大麦网”上搜索发现,仅今年下半年,在全国各地上演的打着久石让或宫崎骏旗号(两位大师并不会到场),也未注明授权的交响音乐会就有将近二十场,上海、西安、天津、南京等大中城市都有这种来路不明的音乐会。
音乐会的名字也都以宫崎骏的电影或久石让参与配乐的其他电影为名,如“千与千寻”“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天空之城”等。在这些音乐会的简介中大多没有标明参与演奏的乐团名称,一个名为“菊次郎的夏天”的巡演则注明钢琴独奏者是青年钢琴家谭小棠,而且简介中均无“久石让授权”字样。
■ 求本质
假货怎么会比真品还赚钱?
据“久石让电影视听音乐会”主办方苍明文化负责人称,久石让对自己作品的公演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乐谱自日本运输并严格保管,挑选当地最好的乐队和最好的音乐会场地,保证充足的排练时间,为此每场演出都要支付高额成本。比如这次,由于场地大,观众多,更加受到日方重视,制作团队是久石让在武道馆音乐会的日本班底,他们专程来国家体育馆考察场地。音乐会将使用著名的日本MSI音响公司做音响设计和施工,为保证效果,很多设备更是从日本空运过来。而演出阵容也是北京所能请到的最好的乐团、合唱、童声合唱,并要求有超过一周的排练时间和三次合成。
相比之下,其他所谓的久石让作品音乐会并没有艺术质量上的监督。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些演出往往会找当地的小乐队,成本很低,排练时间也短,演出质量远不能得到保证。甚至在观众询问久石让是否到场时,售票方都含糊其词,等观众到了现场才恍然大悟。然而这些山寨音乐因为成本低赚得也多,有的甚至比久石让本人还赚钱。
“李鬼”是如何钻了法规空子?
据苍明文化老总陈静称,从公司确定做久石让电影视听音乐会这个项目后,就不断有乐迷通过电话、微博等形式询问,“是否久石让本人会来?”得知这确实是一场“久石让现真身”的音乐会之后,乐迷们才会掏钱买票。此时她才明白,那些“山寨音乐会”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久石让本身作品的影响力。“开票之后,我才知道,久石让在年轻人中这么有号召力。开票十多天就已经卖了八九成票,这在立项前是想不到的。”而对于过多的山寨音乐会,陈静认为这是钻了法律法规的漏洞、“打擦边球”的做法。
陈静介绍,久石让的著作版权归其所属的唱片公司所有,唱片公司把这些音乐版权委托给国际著作权协会,在中国演出久石让的作品就得跟中国著作权协会联系。“山寨音乐会”的主办方一般只需给中国著作权协会缴纳几百元的费用,即可在音乐会上演奏久石让的音乐作品。“这种做法,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并不算违规,只是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如果久石让本人愿意细究,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杜绝作用,但因为环节复杂,一些法规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所以他到现在只是发了一封律师信而已。”
2010年10月,久石让曾经委托律师发过一次律师函给几家组织山寨演出的单位和演出场地,但并没能制止这些演出的举办。陈静表示,除了发律师函,在去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音乐会巡演时,逼得久石让每次上台都要向观众说一遍,“那些使用我和宫崎骏的名义举办的音乐会,其实与我和宫崎骏都没有任何关系”。
演出市场为何总能接受骗局?
据从事古典音乐报道多年的记者陈女士称,这种“偷换概念”的演出在中国是很常见的。“久石让和宫崎骏在年轻人中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力,做他们的演出也确实有市场。从这些主办方的角度来讲,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乐团演奏一下他们的乐曲也并不是难事,在不用购买版权的情况下,成本可以压到很低。所以门票不贵,可以吸引很多青少年观众。因为那些观众平时不经常听音乐会,看到久石让的字样还以为他本人会来。当观众买票进场发现久石让本人未到场的时候,也为时已晚。再说了,这些山寨音乐会前期宣传也没有说明久石让本人会来。这其实是一个消费陷阱。”
她同时透露,除了久石让以外,其他的作曲家也都经常被演出商山寨,其实这些演出商的目的就是为了票房,利用信息的不对等忽悠老百姓。“拿到授权的演出商也有苦说不出,都是一个圈子的,打官司犯不着,国内演出市场本来就混乱,作曲家和被蒙蔽的观众都很无奈。再说办这样的音乐会,都是一次换个地方,本来就没有打算做品牌,捞一笔就走人。”
■ “山寨”背景调查
近几年的圣诞至春节期间,全国各大城市的音乐厅都充斥着各种“山寨名团”的演出。诸如“德国慕尼黑新爱乐乐团”“维也纳圆舞曲乐团”等,这些山寨名团的名字都尽量和著名的“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套近乎,还有一些欧洲的三四线小乐团打着某城市的“爱乐乐团”旗号来中国演出。
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演出商的“需求”,为了获得一纸演出批文,他们每年年末都会通过注册“皮包公司”的方式,取得合法的身份。为了避免被懂行的乐迷拆穿他们邀请这些国外不入流的乐团的骗局,这些“山寨名团”只有来中国内地演出时才使用这个“中国名”,巡演结束后,立即注销,一年当中没了踪迹,次年再办演出时,就不会有人追究了。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康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