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赵枫先生认为“音乐最长于抒情,即使以音乐来状物、写景:也是为了抒情。”音乐是“通过抒情达到裁道”。
2008-09-23 23:08 新芭音乐网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我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赵枫先生认为“音乐最长于抒情,即使以音乐来状物、写景:也是为了抒情。”音乐是“通过抒情达到裁道”。世间物体人类的科学往往以经纬来确定其位置,我国古代文论家就早以经纬来比喻、确定文学艺术作品的地位和成败。先定经而后成纬。先有情而后辞(语言、技法)才能完成一件作品。音乐则是最善抒情、最长于通过抒情来达到艺术的目的和人的观念形态的。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正是将“情”放在首位,例如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声情并茂”,即是讲以“情’“为主,而以“声”为“役”,以情“役”声,达到情和声的统一。即使评价文章,古人也讲究“文章者,益情之风标”。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理论是以“情”为经, 以“情”为基石,以“情”为重要的标界。而做为最长于抒情的歌曲,其创作更理当以“情”为其艺术最高境界的核心要素,以“情”为其艺术最高标准的一个界尺,这应当是“情”在歌曲创作中的真正位置。每一位歌曲作者都应当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重要的是将这种认识观念融化在歌曲创作的全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深受入民群众喜爱,被时代认可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歌曲。
一、“情”与“神”和“心动”的关系
古人论诗指出,极致之一是“入神”,好诗全在“气象”,而不在一枝一叶,要小中见大,指出艺术的着眼点应是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即“神”。我国传统美术书法也讲“神韵”,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讲究“神似”,不拘泥于形似,所谓“神形兼备”是指不可“得其形而遗其气”,重在神不在形,这是艺术创作的高境界和追求。神似是艺术家,形似是匠人,神似指数越高,则艺术性越强。可见艺术应反映事物的本质,即是其“神”。不论诗的“气象”、“入神”,美术的“神似”,书法的“神韵”都是追求一个“神”字,而要达到这个艺术目标,单靠娴熟的艺术技法是不可能的, 正象今古大家所论;“一切景语皆情语”,需“寄情笔墨”方可为之。即在艺术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情”字,没有“激情”、“真情”何来“神韵”?没有“情”字,就不可能产生高境界的艺术精品。情又是从何而来?不能是挤出来的,也不是楞装出来的,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而产生的内心中的一种冲动,这种内心冲动由某种情绪、情感释放出来。
我国古代“乐礼”则讲音乐是由“心动”生“情”,由“清”生“音”。现代艺术家们谈到艺术作品的成功,重要的是作者内心的冲动,没有这种内心的冲动,就不可能产生后面的成功力作。说到底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内心冲动,才能具有一种强烈要求释放的在精神、思维上的“张力”,才能产生出喜、怒、哀、乐、爱、恨、恋、愁之情,小说、诗歌、书画、音乐均如此。正象某专家所谈“首先他心动,然后他的音乐才会有震撼力,”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图,即;“心动”(内心的冲动)→ “情” →“神”。一切成功感人的艺术作品,包括歌曲作品,无不是如此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观点
l、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杜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艺术创作,包括歌曲创作中的情,既然必是出于“心动”,用科学的说法就是人的头脑的一种强烈的感应思维活动,所以也可以说“情”即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地阐述出了“情”产生的本源,其运动过程是:社会生活的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类的头脑中→由此产生人类内心的冲动(头脑强烈的感应思维活动)→释放为“情” →表现、完成于作品的“神”。这正是艺术创作包括歌曲创作的一个内在的规律。这一科学规律进一步证实了“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个真理。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作者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上,才能写出真正感人的艺术作品、歌曲作品。脱离社会生活、闭门造车,其“情”从何来?没有“寄情笔墨”,其“神”何来?这样的歌曲人民肯定是不买帐的。
2、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即不仅仅是解释、认识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艺术作品创作,其“情”是反映人类改造世界之情,是能帮助、启迪和鼓舞人类改造世界之情。在提倡健康有益的艺术创作基础上,更重视革命的文艺,要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文艺战线及其作家,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包括歌曲创作,必然要求作者要深入当今改造世界——即改革开放、四化建设的杜会生活中,为之动心,为之动情。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根据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一科学论断,进而将阶级性渗透到文艺创作领域,在文艺领域树起了革命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大旗。正因为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所以强调其作家、作者本身的思想改造和深入生活这两大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动的是革命心,生的是革命情。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文艺,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党所提出的“二为”方向的社会主义的文艺,以及“主旋律”文艺。
三、“情”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先生情而后立音乐形象,音乐形象依赖于情,情在音乐形象之外,这就是他们的关系。
评价一首歌曲的创作是否成功,往往从作曲专业角度讲,也就是科学的角度讲,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音乐形象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感人。音乐形象问题是歌曲创作的根本问题。一首歌曲从词创作构思、分析选择词、选择音乐风格、调式、音乐主题、选择曲式结构、构思主题乐段,到主题音乐发展、高潮处理,直到结尾处理,在这一音乐构思和作曲的过程中,其每一步都是为着塑造、丰满歌曲的音乐形象,作曲完成即是歌曲音乐形象的最后树立完成。音乐形象一般是指歌曲的情绪、意境和自然的某种具象,如一首歌曲是欢悦还是思念的情绪?是月夜的还是清晨的意境?是连绵山脉的太行山还是波涛翻滚的大海形象?是快乐玩童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形象?按音乐评论家赵枫先生的话讲,音乐形象就是指“整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并在欣赏者的思想情感中所唤起的形象”。
古人论诗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诗要求“意内言外”、“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要通过写景物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诗应“借取景物而情致自在言外”这才算写诗的高手。如果反向思维便是“一切情语均寄景语”,“言在意内”,即“作者的思想情感均应通过写景物来体现”才是高手。所以,同样移至歌曲创作上,就是说:歌曲树立音乐形象的一切音乐语言,皆应是作者的情语,作者所塑造完成的音乐形象体现着他在音乐形象之外的某种思想情感。所谓“言在意内”或“意内言外”,是指作者在歌曲创作时,只有在作品音乐形象之外能让人体味到作者的内心冲动的某种“情”语,才算高手,其作品才算艺术上的成功。没有这种内心冲动的“情”,其音乐形象就不可能鲜活、生动,没有这种“言外”之情,歌曲作品的音乐形象就没有生命力,就缺乏其艺术价值。所以说要成为歌曲创作的高手,必须重视“情”在动笔前后的重要性。诗论云“诗之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包括着情,它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歌曲创作其“歌外”的功夫是万不可少的。
四、“情”与创作技巧的关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歌曲创作不管作者内心如何冲动,情如何真,如何饱满,对于一个不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又不懂得任何作曲技法(包括音乐语言的积累)的人来说,其内心冲动和情语就无法用歌曲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其音乐基础不扎实、不全面,作曲技法掌握的不熟练、不全面,其情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地抒发,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其情的表现就会打很大的折扣。创作技巧、作曲技法是体现作者情的形式和手段。就象传统声乐理论原则中情是“主”,声是“役”一样,歌曲创作中情是主,是本,做为作曲技法的各种声响、音调、节奏等等音乐语言是“役”,它们是为“情”服务的。用个不好听的比喻讲,“情”是奴隶主,作曲技法即是奴隶。没有奴隶主就没有奴隶。反之,没有奴隶,奴隶主就不能生存,奴隶不听使唤或奴隶缺乏,奴隶主就不好过。这就是情与创作技巧的关系。现在业余音乐创作中歌曲作品不少,但为什么好歌精品少,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少?究其创作的原因,无非就两点:1、缺乏内心冲动的情。2、缺乏作曲技法(包含音乐语言)的学习、研究、积累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歌曲创作中,不能没有创作技巧,更不能没有情。这两者是矛盾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情为主要矛盾方面,缺少任何一方,此事物(歌曲)就不能成立。作者情与技巧的有与无、浓与淡、深与浅、强与弱,都直接决定着歌曲作品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中断言:“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情”,即由物质反映的内心冲动所生之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抽象的;由情所“役”的创作技巧、作曲技法生成的音乐语言及音乐形象,是时空的听觉的也是抽象的。两者统一为歌曲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品。它最终在于人类心灵感悟。其实质是一种物质的抽象,它更深刻、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凡高水平的歌曲艺术品理应如此。做为歌曲创作的高手,决不是单单指其“情”的功夫如何,也决不是单单指其创作技巧熟练程度,高手在创作中二者其实不可分割(而在作者中不少人缺乏将二者融合为一的功夫)。正如赵枫先生所说:是否高手,就看其在“运用熟练的技术时体现出艺术家把深刻的思想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能。”他所说的“技术”就是指创作技巧、作曲技法,所说的“思想”就是我们所论的“情”字。情如灵魂,生活赋以血肉;而技巧使之具有完美的表现,这时才能达到真正的歌曲艺术的独创和高境界。应当使每位歌曲作者认识到:所有作曲技法、创作技巧应令它表达观念、传递情绪,形成心灵的震动,这才是音乐,这才是艺术。
五、结论
做为文学艺术创作范畴里的歌曲创作,其“情”在创作之始和整个创作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而且是首要的核心位置。它是抽象的,是需心灵感悟的,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物质世界反映到作者头脑中,引起作者内心的冲动而生溢出来的某种精神意识和思想观念形态。这种精神意识和思想观念是通过音乐的各种创作技巧、作曲技法的音乐语言和音乐文学语言塑造完成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的(这种音乐形象是物质的抽象,是对“自然”的最深刻、正确、完全地体现,它要求揭示物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表皮的形似,即传统艺术所指的“神”)。所以可以说,“情”是歌曲艺术创作的灵魂和生命。对作者来说,在创作中要求“情”在歌内(包括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技巧,每一个音乐语言);对听众欣赏者来说,同时按艺术表现手段、概念来说,艺术效果应是“情”在歌之外,即听到的是音乐、歌曲,心灵感悟的是“情”。歌曲创作中“情”是核心,是首位重要的,但也决不能轻视创作技巧、作曲技法(包含音乐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不能轻视作者本身思想意识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总之,我以为“情”是歌曲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的核心要素,是歌曲艺术最高标准的一个界尺。
一、“情”与“神”和“心动”的关系
古人论诗指出,极致之一是“入神”,好诗全在“气象”,而不在一枝一叶,要小中见大,指出艺术的着眼点应是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即“神”。我国传统美术书法也讲“神韵”,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讲究“神似”,不拘泥于形似,所谓“神形兼备”是指不可“得其形而遗其气”,重在神不在形,这是艺术创作的高境界和追求。神似是艺术家,形似是匠人,神似指数越高,则艺术性越强。可见艺术应反映事物的本质,即是其“神”。不论诗的“气象”、“入神”,美术的“神似”,书法的“神韵”都是追求一个“神”字,而要达到这个艺术目标,单靠娴熟的艺术技法是不可能的, 正象今古大家所论;“一切景语皆情语”,需“寄情笔墨”方可为之。即在艺术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情”字,没有“激情”、“真情”何来“神韵”?没有“情”字,就不可能产生高境界的艺术精品。情又是从何而来?不能是挤出来的,也不是楞装出来的,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而产生的内心中的一种冲动,这种内心冲动由某种情绪、情感释放出来。
我国古代“乐礼”则讲音乐是由“心动”生“情”,由“清”生“音”。现代艺术家们谈到艺术作品的成功,重要的是作者内心的冲动,没有这种内心的冲动,就不可能产生后面的成功力作。说到底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内心冲动,才能具有一种强烈要求释放的在精神、思维上的“张力”,才能产生出喜、怒、哀、乐、爱、恨、恋、愁之情,小说、诗歌、书画、音乐均如此。正象某专家所谈“首先他心动,然后他的音乐才会有震撼力,”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图,即;“心动”(内心的冲动)→ “情” →“神”。一切成功感人的艺术作品,包括歌曲作品,无不是如此产生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两个观点
l、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杜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艺术创作,包括歌曲创作中的情,既然必是出于“心动”,用科学的说法就是人的头脑的一种强烈的感应思维活动,所以也可以说“情”即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地阐述出了“情”产生的本源,其运动过程是:社会生活的物质世界→反映到人类的头脑中→由此产生人类内心的冲动(头脑强烈的感应思维活动)→释放为“情” →表现、完成于作品的“神”。这正是艺术创作包括歌曲创作的一个内在的规律。这一科学规律进一步证实了“生活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个真理。艺术源于生活,我们的作者只有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上,才能写出真正感人的艺术作品、歌曲作品。脱离社会生活、闭门造车,其“情”从何来?没有“寄情笔墨”,其“神”何来?这样的歌曲人民肯定是不买帐的。
2、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唯物主义。即不仅仅是解释、认识世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艺术作品创作,其“情”是反映人类改造世界之情,是能帮助、启迪和鼓舞人类改造世界之情。在提倡健康有益的艺术创作基础上,更重视革命的文艺,要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文艺战线及其作家,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作品,“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包括歌曲创作,必然要求作者要深入当今改造世界——即改革开放、四化建设的杜会生活中,为之动心,为之动情。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正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观点的进一步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根据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这一科学论断,进而将阶级性渗透到文艺创作领域,在文艺领域树起了革命的社会主义文艺的大旗。正因为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所以强调其作家、作者本身的思想改造和深入生活这两大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动的是革命心,生的是革命情。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文艺,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党所提出的“二为”方向的社会主义的文艺,以及“主旋律”文艺。
三、“情”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先生情而后立音乐形象,音乐形象依赖于情,情在音乐形象之外,这就是他们的关系。
评价一首歌曲的创作是否成功,往往从作曲专业角度讲,也就是科学的角度讲,最重要的就是看它的音乐形象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感人。音乐形象问题是歌曲创作的根本问题。一首歌曲从词创作构思、分析选择词、选择音乐风格、调式、音乐主题、选择曲式结构、构思主题乐段,到主题音乐发展、高潮处理,直到结尾处理,在这一音乐构思和作曲的过程中,其每一步都是为着塑造、丰满歌曲的音乐形象,作曲完成即是歌曲音乐形象的最后树立完成。音乐形象一般是指歌曲的情绪、意境和自然的某种具象,如一首歌曲是欢悦还是思念的情绪?是月夜的还是清晨的意境?是连绵山脉的太行山还是波涛翻滚的大海形象?是快乐玩童还是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形象?按音乐评论家赵枫先生的话讲,音乐形象就是指“整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并在欣赏者的思想情感中所唤起的形象”。
古人论诗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诗要求“意内言外”、“有寄托入,无寄托出”,要通过写景物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诗应“借取景物而情致自在言外”这才算写诗的高手。如果反向思维便是“一切情语均寄景语”,“言在意内”,即“作者的思想情感均应通过写景物来体现”才是高手。所以,同样移至歌曲创作上,就是说:歌曲树立音乐形象的一切音乐语言,皆应是作者的情语,作者所塑造完成的音乐形象体现着他在音乐形象之外的某种思想情感。所谓“言在意内”或“意内言外”,是指作者在歌曲创作时,只有在作品音乐形象之外能让人体味到作者的内心冲动的某种“情”语,才算高手,其作品才算艺术上的成功。没有这种内心冲动的“情”,其音乐形象就不可能鲜活、生动,没有这种“言外”之情,歌曲作品的音乐形象就没有生命力,就缺乏其艺术价值。所以说要成为歌曲创作的高手,必须重视“情”在动笔前后的重要性。诗论云“诗之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就包括着情,它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歌曲创作其“歌外”的功夫是万不可少的。
四、“情”与创作技巧的关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歌曲创作不管作者内心如何冲动,情如何真,如何饱满,对于一个不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又不懂得任何作曲技法(包括音乐语言的积累)的人来说,其内心冲动和情语就无法用歌曲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其音乐基础不扎实、不全面,作曲技法掌握的不熟练、不全面,其情也就不能得到充分地抒发,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其情的表现就会打很大的折扣。创作技巧、作曲技法是体现作者情的形式和手段。就象传统声乐理论原则中情是“主”,声是“役”一样,歌曲创作中情是主,是本,做为作曲技法的各种声响、音调、节奏等等音乐语言是“役”,它们是为“情”服务的。用个不好听的比喻讲,“情”是奴隶主,作曲技法即是奴隶。没有奴隶主就没有奴隶。反之,没有奴隶,奴隶主就不能生存,奴隶不听使唤或奴隶缺乏,奴隶主就不好过。这就是情与创作技巧的关系。现在业余音乐创作中歌曲作品不少,但为什么好歌精品少,群众中久唱不衰的少?究其创作的原因,无非就两点:1、缺乏内心冲动的情。2、缺乏作曲技法(包含音乐语言)的学习、研究、积累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歌曲创作中,不能没有创作技巧,更不能没有情。这两者是矛盾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情为主要矛盾方面,缺少任何一方,此事物(歌曲)就不能成立。作者情与技巧的有与无、浓与淡、深与浅、强与弱,都直接决定着歌曲作品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
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中断言:“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情”,即由物质反映的内心冲动所生之情,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是抽象的;由情所“役”的创作技巧、作曲技法生成的音乐语言及音乐形象,是时空的听觉的也是抽象的。两者统一为歌曲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品。它最终在于人类心灵感悟。其实质是一种物质的抽象,它更深刻、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凡高水平的歌曲艺术品理应如此。做为歌曲创作的高手,决不是单单指其“情”的功夫如何,也决不是单单指其创作技巧熟练程度,高手在创作中二者其实不可分割(而在作者中不少人缺乏将二者融合为一的功夫)。正如赵枫先生所说:是否高手,就看其在“运用熟练的技术时体现出艺术家把深刻的思想完美地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才能。”他所说的“技术”就是指创作技巧、作曲技法,所说的“思想”就是我们所论的“情”字。情如灵魂,生活赋以血肉;而技巧使之具有完美的表现,这时才能达到真正的歌曲艺术的独创和高境界。应当使每位歌曲作者认识到:所有作曲技法、创作技巧应令它表达观念、传递情绪,形成心灵的震动,这才是音乐,这才是艺术。
五、结论
做为文学艺术创作范畴里的歌曲创作,其“情”在创作之始和整个创作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而且是首要的核心位置。它是抽象的,是需心灵感悟的,是由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物质世界反映到作者头脑中,引起作者内心的冲动而生溢出来的某种精神意识和思想观念形态。这种精神意识和思想观念是通过音乐的各种创作技巧、作曲技法的音乐语言和音乐文学语言塑造完成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来的(这种音乐形象是物质的抽象,是对“自然”的最深刻、正确、完全地体现,它要求揭示物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表皮的形似,即传统艺术所指的“神”)。所以可以说,“情”是歌曲艺术创作的灵魂和生命。对作者来说,在创作中要求“情”在歌内(包括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技巧,每一个音乐语言);对听众欣赏者来说,同时按艺术表现手段、概念来说,艺术效果应是“情”在歌之外,即听到的是音乐、歌曲,心灵感悟的是“情”。歌曲创作中“情”是核心,是首位重要的,但也决不能轻视创作技巧、作曲技法(包含音乐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不能轻视作者本身思想意识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总之,我以为“情”是歌曲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的核心要素,是歌曲艺术最高标准的一个界尺。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