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哈根四重奏在上海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原始版本,也就是不带替换的第6乐章。我并不因此感到失望。

2011-12-01 09:42 新民晚报 周炳揆

前不久哈根四重奏的音乐会演奏了海顿、巴托克和贝多芬的作品。其中人们谈论最多的当属贝多芬的《降B大调弦乐 四重奏》(Op.130)和《大赋格》(Op.133)。前者是贝多芬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825-1826年,其时贝多芬已失聪,完全进入了 无声的世界,这也是作品听来非常深沉内省的原因。

这部作品有个故事:它首次上演时是6 个乐章,其中第6乐章就是《大赋格》。演出后有观众抱怨第6乐章太长,与前5个乐章不成比例(《大赋格》全长近19分钟,而前五乐章总长约33分钟)。令 人惊讶的是一贯脾气很坏的贝多芬居然接受了观众的意见,又重写第六乐章来替换《大赋格》。之后在出版商的怂恿下,贝多芬把《大赋格》以作品133号单独出 版,有弦乐四重奏和双钢琴两个版本。贝多芬把它献给他的挚友、学生兼赞助人Archduke Rudolph。遗憾的是《大赋格》单独出版时,贝多芬已经 去世一个多月。

贝多芬重新写的第6乐章,其演奏时间约9分钟,比例上与前5个乐章较般 配。事实上这很可能是贝多芬生前最后的作曲。它首次上演于1827年4月22日,而贝多芬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没能看到它的上演。有评论家说贝多 芬的替换乐章是信手拈来,随意写就的。显然不是这样。这是一个极为精致、完善的篇章。作为作品130号的末乐章是再完美不过了。人们听前5个乐章,无不为 作曲家细腻情绪的瞬息变化所感染,音乐时而令人心碎,时而又充满抽象、富于哲理性的描述。而末乐章的明快旋律,回旋曲对主题的反复渲染,一下子把人们带回 到海顿、莫扎特的时代。

哈根四重奏在上海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原始版本,也就是不带替换的第6乐章。我并不因此感到失望。那晚上海音乐厅连楼厅的加座都挤满了热情的观众,精明的上海人不会错过欣赏一流乐队演出一流作品的机会。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