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07-05 14:45 南海网 蔡 葩
7月1日,美籍华裔作曲家黄若在事隔3年之后,再度回到老家琼海。此次他带回了同是音乐博士的美国妻子,完成了一次海南式的婚礼,还带回了他在世界乐坛荣膺的声誉:6月16日,在杰出美国华裔组织“百人会”举办的纪念四川地震遇难者活动上,贝聿铭、马友友等百位著名华人会员都到场了,黄若唯一被委约创作歌曲《伤逝》,并首次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公演,获得了一大批西方名流、音乐界人士及现场观众极高的赞誉。
美国乐坛崛起的海南籍华裔作曲家
黄若是被誉为继谭盾、盛中亮、陈怡等旅美作曲家之后的第二代在美国乐坛冉冉升起的华裔作曲家和指挥家。他每年有100多场的音乐会公演。2003年,黄若的音乐会曾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美年度十大音乐盛事”之一;《华尔街日报》评价黄若是“具有极度冲击力与实力的年轻作曲家”,《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费城探寻者报》、《阿姆斯特丹人民报》等都曾对黄若的音乐发出惊叹之声。
黄若现任纽约州立大学作曲系教授,他在海南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四川地震后,他创作的歌曲《伤逝》,主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者的鼓舞,既蕴含着中国乐曲韵调,又要能够引起世界人民的共鸣,充分发挥音乐作为“国际使者”的力量,让听者感同身受。
记者了解到,对西方乐坛而言,世界上正在出现一些不寻常的迹象。黄若、张弦、林昭亮、王健、郎朗等新一代中国年轻音乐家正引领着西方古典音乐界一种新的走向。美国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总编辑詹姆斯·伊文(James Inverne)认为,西方正面临一次文化地震。他指出,一大批中国音乐家,将在今后数年内塑造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趋势。而黄若,无疑是其中的领跑者之一。
黄若的作品被费城交响乐团、朱莉亚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以及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等诸多欧美著名室内乐团演奏。其创作的音乐也在欧美许多音乐厅如卡内基音乐厅、荷兰音乐大厅等演奏,风靡欧美。近年来,黄若在西方乐坛掀起一阵阵旋风,其影响力不仅渗透到西方世界,在华人音乐圈也占有重要地位。
音乐博士根在海南
黄若祖籍海南琼海,1976年出生于三亚,4岁随母迁离海南。其父黄英森是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教授,曾任该院音乐教育系主任。黄若极有音乐天赋,4岁开始学钢琴,并以特异的音乐感悟力及演奏水准,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就读,师从邓尔博教授。1995年,黄若连获瑞士国际音乐电影节亨利·曼希尼大奖和美国奥柏林作曲一等奖,同年从上海音乐学院赴美留学,就读于俄亥俄州奥柏林音乐学院,取得学士学位。其后,又进入全美最高音乐学府朱莉亚音乐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专修作曲和指挥。有着“音乐界哈佛”的朱莉亚音乐学院,走出的大师包括世界女高音芮妮·弗莱明、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平夏克·祖克曼、大提琴家马友友,而黄若,则是这所著名的学府唯一的华裔音乐博士。
黄若的创作以古典乐曲为主,但也创作一些电影音乐和流行乐。天性单纯乐观的黄若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让人深受感染。
黄若由于家学渊源,他比一般的音乐家骨子里更具有中国文化元素,这对他创作出大气象的音乐作品具有先天优越的条件。他的作品中,光是曲名你就能看到中国文化对他的潜在影响。他的代表作之一《无言》来自南唐李后主的原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黄若创作的“协奏曲”则是一种声音的盛宴。
他的创作中,不同形态的声音相互交融并存,流露出来的大师气魄尤其受到纽约乐评人的称赞。在作品中,黄若不追求纯粹中国的旋律与调试,而是把握住关于音乐的精神层面的界定,在音响的狂乱舞动中体现中国式的韵律,但同时又有西方的审美情趣,行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黄若对此似乎驾熟就轻。他演奏的古曲《满江红》,并不拘泥于现成的词与曲,而更多地将字句和乐曲拆开,融合在他的音响世界中,乐曲终止在“空悲切”的“空”字上,更多地体现了作曲家对这段历史的感叹与惋惜。
期待博鳌展示才华
7月3日,黄若在琼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了国外,我对中国的文化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精粹。纽约文化艺术气氛比较宽松,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各领域的艺术家,这对我的音乐创作和进行民族音乐传播非常有利。我不希望看到中西结合的同时扼杀了自己民族的东西。”黄若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情。
黄若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惊讶的是,他4岁离开海南,却能说着一口纯正的琼海方言。黄若的父亲告诉记者,他从小告诉黄若,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忘了海南的根,坚持说家乡话就是滋养乡情的最好方式。
这对父子音乐家对记者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们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在中国的舞台上,或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同台为家乡献上一场别样的音乐会,来回报这片深情的土地。
(本文图片由黄若本人提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