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7-06 08:57 天津网-城市快报 张帆
5岁那年,郑博亚被父亲郑伟送到了音乐老师家,开始了她的音乐旅程。虽然没有上完小学,甚至还被小学老师“判刑”为“有点痴呆、记忆力差”——但这个 20岁的女孩在父母亲的支持下没有放弃音乐。2009年5月,她受邀在柏林爱乐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并大获成功,此前,在这片场地上举办独奏会的华人 青年音乐家只有郎朗、李云迪和谢亚欧。
摄影记者 蔡志文
郑伟的选择
“世界上没有哪一项事业是从四五岁就开始的,除了音乐和体育。这就意味着它(音乐)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绝不能急功 近利。”郑伟现在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带着孩子去上钢琴课的家长,张口闭口就是郎朗和李云迪,“学钢琴不能都瞄着郎朗和李云迪——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郎朗、李 云迪?我去欧洲有一个感受,就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学习音乐。不一定是钢琴,有的是长笛,有的是小号。”在郑伟看来,学习音乐的目的其实不必那么明 确,“到最后不一定都要从事演奏工作,其实它(音乐)对于减轻学习压力,丰富个人阅历都是有好处的。”
1994年,郑伟为5岁的女儿找到了天津音乐学院的一位老师学习钢琴,当时同班的大概有几十人,“那时大家就一起上学,有时候还一起去外地比 赛。”上小学以后,郑博亚和这些小伙伴之间的分化开始明显起来,“多数孩子一二年级还能应付,毕竟课程不是那么紧张。到了三四年级,学钢琴和学业之间已经 有了非常大的冲突,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走音乐专科,还是就此打住,认真上好小学,为以后升学做准备。”孩子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放弃一部分,最后很有 可能一事无成。郑伟知道,练琴毕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对于小孩子来说,几乎是没有童年的。“我当时的意见是把琴停了,正好三年级的时候,好好上学,将 来考一个重点中学,选择面更广。但女儿坚信自己特别喜欢音乐,哭着和我说弹琴是她每天不能缺少的东西。”虽然郑伟极力反对女儿走这座“独木桥”,但他最终 还是尊重了女儿的意见。这时候,郑博亚身边许多同学“分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不少人放弃了学钢琴。“这些孩子中有的成绩比博亚还要好,比赛得奖也很 多。”
学琴不但辛苦,而且是极为耗费财力。“参加比赛是一块比较大的费用,国内比赛去一趟就要一两万块钱,参加一些大师班也需要不小的投入。”郑伟 介绍说,天津一堂钢琴课的价格基本在一百到两百元(每堂课时长基本在一个小时),如果是在北京上钢琴课则要五百甚至八百元。“如果是中央音乐学院主任级的 教授教课,每堂价格不会低于一千元。”郑伟自己算过一笔账,在去德国之前,他为了女儿学钢琴已经投入了一百多万元人民币。“到外地去比赛应该是花费比较多 的一块,弹钢琴毕竟是一种表演,需要给孩子不断登台的机会,树立她的自信。而且外出比赛(尤其是出国比赛)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手段,学习其他国家的选手 怎样理解同样一部作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郑伟觉得,时下家长们对于学钢琴抱有一种很功利的态度,“中国孩子学钢琴技巧都没有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弹越没东西了,‘音乐’没了。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获大奖特别多,但20岁以后这个人你就再也看不见了。”
“艺术特长” 之烦恼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学校开始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艺术特长生,其目的旨在培养复合型学生,并借此带动学校的文体活动。直到2002年, 全国高校招收艺术特长生的试点学校也仅有20所,到2009年,这一数字提高到了59所,与每年参加升学考试的考生数量相比,这仍是杯水车薪。
艺术特长生在招考选拔中最为人诟病,也最令考生和家长“垂涎”的就是优惠加分制度,问题往往也由此而生。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涌向“艺术特长” 这座独木桥,他们看重的是“艺术”背后更便捷的“升学”阶梯。如果所报艺术类别是校艺术团急缺项目,所在中学又是重点中学,甚至可能获得保送名额。此外, 特长生进入大学后,在专业选择上也有很大的优越性。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每年接收的特长生多为新闻、财经、法学、会计、工商等“王牌专业”。
“艺术特长生”看似无比美好,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如某些热门的艺术类别在升学考试时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高考或中考。对学生来说, 参加这种考试的风险也很大,如果因为投入太多精力耽误了高考,而且还未被录取为特长生,就未免得不偿失。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王教授认为:“学生学习 艺术特长本来是好事,孩子小时候受家长的引导管束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从孩子学习艺术特长那天起,就不该老想着会有什么‘用途’,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兴趣、 丰富孩子的生活为目的。即便将来特长用上了,那也不是最初学艺术的目的。”
#p#副标题#e# 随着“艺术特长生”竞争的日趋激烈,“暗箱操作”和“教育腐败”也由此滋生,很多地区也针对特长生的加分制度进行了改革,甚至有的地区已经叫 停“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制度。专家表示,艺术特长生加分制度本身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在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科学和透明,因为其中“还有滋生功利化倾向、滋 生腐败的问题”。
郑博亚:演奏需要纯净之心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这些年学琴过程中你觉得最辛苦的是什么?
郑博亚: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学钢琴最辛苦的是坚持,5岁之后的回忆只剩下每天练琴的情景了,没有童年,上小学时的苦更是难忘,每天上一样的课,一样的作业,晚上回家还要练琴。其实10岁前周围学钢琴的孩子真的很多,可是现在就只剩下我了。
快 报:你觉得学习钢琴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郑博亚:如果只是单纯为了业余爱好学钢琴,那么每一个人都具备学钢琴的条件。但是当你决定要把将来的职业定为钢琴演奏的话,所具备的素质,首 先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个东西不是靠后天的培养,而是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的。当你自己或者老师发掘出你的天赋,你就具备专业学钢琴的素质了。再然后 很重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好老师,经济能力,和自己的努力以及机遇。
快 报:你学习钢琴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郑博亚:7岁之前单纯为了兴趣爱好,准确地说是妈妈的要求。之后发现我自己也很喜欢,并且老师认为我很有天赋。慢慢长大后自己决定要当作将来的职业。现在看来的话,我的生命已经不能缺少钢琴了,我已经成为了一名钢琴家,今后的目标就是要更优秀,这就是我一生的职业。
快 报:现在有很多人学钢琴的目的非常功利,就是为了出名和赚钱,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郑博亚:人要有一颗纯净的心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奏者,这是我永远会说的一句话,并且我坚信。太过于功利的话,就不是在做音乐了,音乐是用心体会的。
快 报:能不能给那些准备学习钢琴的人一些忠告?
郑博亚:希望家长不要太过于主观地让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如果只是兴趣爱好,就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学。如果决定让孩子走专业的路要谨慎,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有天赋的孩子只是所有学钢琴孩子中的百分之五,要多听老师和周围有经验的人的建议再做决定。
快 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李云迪或郎朗那样的钢琴家?
郑博亚:没有像谁一样的钢琴家,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钢琴家,自己按照自己的路去走,我会很努力地继续下去,并且我走的路和别人不一样。就像我在德国的老师说的一样,他希望并相信我会成为好的钢琴家,但绝对不是学别人走同样的路。
快 报:5岁学琴到现在,你有没有想放弃的时候?
郑博亚:有,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很累很委屈。因为每天繁重的作业还要练琴,所以学习成绩和钢琴都退步了。于是妈妈决定不让我练琴了,是我那个时候的老师来家里找我妈妈谈话,建议她让我继续练琴,说我很有天赋,如果放弃就太可惜了。
快 报:音乐在德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郑博亚:音乐在德国是普通而又神圣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欣赏音乐,但是大家绝对是抱着敬重的态度去对待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几乎每天都有音乐会,观众席上坐满了观众,却异常安静。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张帆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