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潘亚伯出身于琵琶世家,其祖父沈浩初是“浦东派”第五代宗师。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师从“浦东派”第六代传人林石城。

2011-09-15 07:35 新华网安徽频道 陈挚 白力民 洪艳艳

【阅读提示】潘亚伯,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浦东派”第七代传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在8月8日举行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潘亚伯等41位老艺术家荣获“民乐艺术终身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于2004年设立、专门奖给年龄在70周岁以上、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老民乐艺术家的。获奖者都是长期活跃在民乐舞台、在艺术表演和学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为我国民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且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知名老艺术家。  

潘亚伯

琵琶生涯,德艺双馨照人寰

潘亚伯出身于琵琶世家,其祖父沈浩初是“浦东派”第五代宗师。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后师从“浦东派”第六代传人林石城,毕业后任吉林省歌舞剧院琵琶独奏演员、弹拨乐声部长及首席,后调入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1980年以演奏家身份参加东北三省举办的沈阳音乐周,取得了广泛好评,曾随艺术团出访朝鲜。1987年至今执教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风雨几十载,他演奏曲目无数,而又以《十面埋伏》、《陈隋》、《思春》、《霸王卸甲》、《阳春白雪》等“浦东派”的代表性曲目享誉乐坛,他的演奏生涯至今长达五十年,或情趣轻盈、神态盎然,或韵味深沉而归于平淡,或琴声铿锵、如风起云涌,表现出他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和文化艺术涵养。潘亚伯还创作了《欢乐的瑞丽江畔》、《军民联欢》、《游击队歌》、《打虎上山》等大量脍炙人口的琵琶曲。“创作需要技术含量,要把琵琶的特性体现出来,还要把新的指法和演奏技巧融合进去。”虽年逾古稀,潘老琵琶演奏技艺丝毫不减当年,更趋炉火纯青,最近又创作了乐曲《春韵》,并在他和弟子的专场音乐会上倾情演出。

在琵琶弹奏技法领域,潘老的研究和创新独树一帜。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了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关于琵琶基本功训练的几点体会》是全国第一篇研究琵琶弹奏技巧的学术论文,《辅助练习在琵琶教学中的应用》中首次提出“缩减法”,并创新了“组合练习”等辅助技法,对下出轮、摇指等演奏技巧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著名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程午加早在1983年的论著《关于江南琵琶流派之我见》中写到:“他(林石城)教了不少学生,如叶绪然、刘德海、潘亚伯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琵琶演奏名家”。

他还受聘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考级委员会考评专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和第二届荣誉理事,鉴于他在音乐事业上的成就,经人民出版社审定,其传略已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

大师风范,春风化雨五十载

“好老师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演奏水平,这个高水平包括两个境界:高超的弹奏技术和良好的音乐修养。”潘亚伯对琵琶领域“好”老师的概念,有自己的一套定义。在琵琶教学的课堂上,他不仅系统地传授了“浦东派”琵琶的弹奏技法,还注重提升弟子的音乐修养,传道、授业、解惑,他用近50年的时光诠释了完美的大师品质。

“教好学生首先要发现他的问题,第二步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能不能突破,怎么突破,这就要看老师的技术水平和钻研精神了”。教授弹奏技法,潘老师使用的是独创的“基本功训练法”,这是他几十年舞台生涯和琵琶研究积淀的精华。“分解练习”、“组合练习”、“辅助练习”、“缩减法”,怎样在短时间内突破技法难点、提高训练效率,怎样协调指功的速度和持久力,这些基本功训练方法不仅科学地解决了弹奏难点,且有助于提升指法的娴熟度,这里提到的训练法也只是冰山一角。

弹奏的最高境界即充分表达出乐曲的情感和韵味,要达到这一高度,纯熟的技巧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外,良好的艺术修养不可或缺。“韵味的表达需要理解能力、想象力、情感表现力的协调配合,文化修养好,音乐修养才能提升。”谈到学生,潘老很是欣慰:“在我这里的学生,不仅琵琶弹得好,学习成绩也非常棒。并不是学习成绩不好才学艺术,而是一样行,样样都行,因为他们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芜湖一中13岁的杨逸青师从潘教授,她的学习名列前茅,还担任了班长,去年还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中赢得了“希望之星”桂冠;从小随潘老师学习的陈笑综合素质非常高,今年高考被北大录取。

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潘亚伯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吉林省歌舞剧院演出近20年,舞台经验非常丰富。“学生演奏时什么时候紧张,心里想什么我都一清二楚。所以我更注重他们的心理教育,不管是在平时还是演出,都要保持好心态。”潘教授常和弟子们讲,做事最重要的是四个“心”:一是用心,不论是偶然的感悟或是灵感,都要记下来,一点一滴都是成长;第二是责任心,要尽善尽美;第三个是耐心,有的学生为了练好一个指法,甚至要练上千遍;第四个是细心,弹奏指法细腻,只有细心才能弹好。潘老说:“还有勤奋、踏实、刻苦、钻研,这四个心、八个字,对于成才缺一不可。自己是这么过来的,也是这么要求学生的。”

春风化雨。数十载辛勤耕耘,如今已是满园春。在潘老的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颇有造诣的琵琶演奏名家、教学骨干名师和青年才俊。他的两个妹妹潘嫦青、潘娥青在其影响下,如今已都是老一辈的琵琶演奏名家;中年的一批中,有吉林艺术学院教授周显顺,他传承和发扬潘老的艺术,把东北辽源市变成了中国琵琶之乡,还有南京艺术学院刘石教授、吉林大学杨淑芳教授等一大批当今琵琶界的中坚力量;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有青年琵琶教师张迎春、荣获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银奖的汤扬、获得“敦煌杯”全国青少年琵琶大赛优秀奖的胡萌,此外还有多次荣获省级、国家级琵琶赛大奖的陈笑、杨逸青等,新一代的琵琶新星正冉冉升起。

慧眼识珠,伯乐成就文华奖

在潘教授家里摆放着一张他演出时的照片,这场演出是2008年弟子汤扬斩获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青年B组银奖后,学校为庆祝我校音乐教育史上这一突破性的奖项,特地为潘老和张迎春、汤扬师生三代举办的一场专场音乐会。

文化艺术院校奖——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是由文化部主办,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等机构承办的高水平音乐盛宴。2008年,潘老师发现刚刚读大二的汤扬同学在弹奏《草原小姐妹》这首曲子时表现出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风格,“汤扬是一块好苗子!”,就亲自训练她弹好这首代表作,并推荐她参加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比赛;赛前,潘老师为她精心挑选了四首曲子并对她进行了严格精心的训练。在距离比赛只有一个多月时,组委会要求选手先将作品录音参加初赛,当时系里共有十多位同学送去录音,而最终进入复赛的只有汤扬。成功晋级前的那段日子,充满了艰辛和汗水:紧张封闭训练五十天,当时潘教授已年届七旬,但仍每天六个小时悉心指导,精雕细磨参赛曲目,反反复复,讲解巨细,讲解完后,汤扬同时进行高强度练习。距离比赛十天时,汤扬赴西安参赛,潘教授虽没有陪同,却天天打电话叮嘱汤扬相关事宜,倾囊相授舞台经验,培养了她良好的心理素质,最终使她在高手如云的舞台上过关斩将,一举斩获大赛银奖。

对潘老师的伯乐情怀,汤扬充满了感激之情,“随潘老师学习琵琶已有近六年,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的钻研精神让我深感钦佩,在我的心目中老师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者,不仅教我琴艺,最重要的是教会我怎样去做一名真正的乐者:饱含热情,仔细钻研,坚持不懈,这些将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指引着我在音乐的殿堂前行……” (陈挚 白力民 洪艳艳)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