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当天到场的听众只有寥寥数个年轻人散落在座椅当中,其余皆是中年以上,当歌剧的旋律响起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闭上眼睛用脚轻轻打着拍子。

相关 About

高屹 Gao Yi 乐评人、音乐学者

2009-07-04 18:11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

杨婷婷

在现下西方,歌剧都不算是大众的艺术。而国家大剧院第一届歌剧节持续了近3个月。尽管举办此届歌剧节前,大剧院进行了长时间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最低票价的制定也包含在内。不过这在缺乏歌剧文化基础的中国仍像是一场赌博。大剧院新闻发言人曾坦言:“我们是以去功利化的公益心来做歌剧的大事业,对票房不敢抱有太大奢望。”在过去近3个月的时间里,国家大剧院一共上演了38场歌剧演出,普契尼、威尔第、瓦格纳、比才等多位大师的传世作品都以不同形式得以呈现。

不过最后的票房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根据大剧院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除压轴的《党的女儿》目前仍在销售中,歌剧节其余35场演出共售票5.5万张,平均上座率高达88%。其中,大剧院自制的两部普契尼经典《图兰朵》、《艺术家生涯》与 《洪湖赤卫队》、《江姐》、《卡门》几个剧目尤其成为上座率最高的几场演出。”

这不禁让人感到疑惑。虽然近年来多明戈等著名男高音在中国积极活动,但仅仅增加了他们个人的知名度,并没有为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实质有效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那既晦涩又难懂。那5.5万张票都由谁在买?80元的低价票策略显然吸引了普通大众进入大剧院,但观众是否有效欣赏到了歌剧之美?这样踊跃购票挤进歌剧院到底院是附庸风雅还是歌剧早已培育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只是被我们固执的偏见挡住,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的一位法国朋友来到中国的当晚就要求去大剧院观看中国戏曲 《长生殿》,也许是由于旅途劳顿,表演过程中他始终精神不大甚至打起了瞌睡.演出结束后我问他看懂了吗?他说其实新鲜大于其他一切,他来大剧院只是寻求想像当中的中国戏剧。不过中国的戏剧以前没可能在这么高级的舞台上演出。歌剧对于更普通的中国观众意义可能也在于此,尝鲜的意义大于理解。中国的年轻人现在除了热衷小剧场制造的先锋话剧,也追捧起了国外的著名歌剧。国家大剧院自己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出外国歌剧的观众年轻人居多。而中国本土革命题材歌剧《江姐》的观众更多聚集在中年以上年龄层,他们对这类歌剧演出所表现出期待的兴奋远远不同于年轻人的跟风。另外值得提的一点是,国家大剧院拥有超高水平建设的歌剧厅、话剧院,这都需要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建筑之巧和美。奥运期间人们拥向鸟巢、水立方买票观看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体育赛事,其实更多是为了感受建筑本身。大剧院是否同它们一样,这座建筑本身的意义大过了演出?

事实上国家大剧院对歌剧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也可能信心不足。因此除了演出之外,大剧院还举办了100余场的歌剧主题讲座活动,涵盖了如何欣赏歌剧、歌剧基础入门、著名演唱家与剧迷交流等等,大量主题活动带来的意义要远远深于几场演出与参观。高屹曾作为嘉宾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作过一场讲座,内容从歌剧是门什么样的艺术讲起,讲到著名的剧目时,还为听众准备了大量珍贵的视听资料。

当天到场的听众只有寥寥数个年轻人散落在座椅当中,其余皆是中年以上,当歌剧的旋律响起时,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会闭上眼睛用脚轻轻打着拍子。但高屹认为欣赏歌剧与年龄并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他认为人们只要能够敞开心灵就能欣赏到美妙的歌剧艺术,音乐更多依赖灵性。不过他同时也承认歌剧中的文学架构中的戏剧性因素可能需要有更丰富的阅历才能深刻理解。

高屹此前一直在最权威的古典音乐资讯类杂志——英国《Gramophone》的中文版担任执行副主编,致力于古典音乐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当天讲座结束后,本报对高屹进行了专访。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歌剧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它能带给一个普通人什么样的体验?

高屹:歌剧是迄今为止戏剧艺术与音乐艺术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在流动的音乐中,不同的故事线索,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性格旋律复杂、有机地穿插,结合在一起,同时伴以靓丽的服饰、逼真的场景,紧张激烈的剧情,感人肺腑的咏唱,发人深省的哲理……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在此有条不紊地、缜密地交织和展开,爱情与谎言,忠诚与背叛,崇高与卑劣……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人类所有最伟大、最深刻的情感通过戏剧和音乐两架 (主要的)二重结构以最为炫目的形式展示出来,并揭示最为深刻的矛盾。歌剧堪称人类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创意。

经济观察报:中国人在欣赏歌剧上除了语言,还有什么障碍?

高屹:其实,说到底,欣赏歌剧,跟欣赏古典音乐,是一个问题:乐感。除了极少数具有天赋的人之外,大多数人天生其乐感是不完善,不敏锐的。这就是为什么一首新歌出来,人们常常需要听十几遍才能渐渐感受到它的美妙。对于乐迷来说,欣赏古典音乐最大的障碍不是不了解音乐家的生平,不是不了解音乐术语,也不是不识五线谱,而是乐感较为迟钝。这就需要听大量的古典音乐作品来“磨耳朵”——培养乐感。等到一段时间的“磨合”,乐感较为敏锐了,那么对于包括歌剧在内的西方古典音乐各种形式和体裁也就能够比较轻松的欣赏了。除此之外,可以就某一部歌剧的内容、寓意、背景做一些人文性的了解,可以有助于理解歌剧的内涵。

经济观察报:在西方,歌剧文化是一门永恒的艺术。目前在中国发展是怎样的?

高屹:坦白地讲,歌剧艺术尤其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持。一场完美的歌剧演出,除了聘用天价的歌剧演唱者、海量的演员群和后台工作者之外,其服装、道具、机关、布景更是耗资不菲。别忘了,那些演员和歌者不是演出当晚才出现,在登台献艺之前,维持数周的排练也需要滚滚财源支持;我甚至没有提到台下无论何时都要到场的庞大的乐队……像威尔第的歌剧 《阿依达》这样规模和级别的歌剧演出没有数百万资金投入是难以为继的——而所有这些开销,是不可能藉由票房收益获得的,否则没人买得起票(哪怕是最差的座位)。除了广告收益和大财团大公司的艺术赞助之外,必须靠国家来支持类似的艺术活动。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歌剧还是非常奢侈的艺术。欣慰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持续、高速发展,于是歌剧艺术也得以越来越频繁和深入地走近寻常百姓。特别是国家大剧院这样的艺术殿堂地建成,为歌剧艺术提供了永久性的舞台。

经济观察报:歌剧被另一种艺术形式电影越来越发扬光大,比如根据歌剧《蝴蝶夫人》、《理发师陶德》改编的电影都受到了大众的欢迎,票房与口碑获得双赢。您认为电影中的歌剧与歌剧本身的区别在哪里?电影这样的载体形式有什么更大的优点?

高屹:首先说,电影介质比传统舞台的歌剧表演具有更灵活的表现空间,特别是可以带有外景,这是传统舞台歌剧无法比拟的。另外,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音效,都可以更灵活地编辑、配搭,而传统舞台的歌剧只能是线性地展开,无法后期编辑。电影将给与歌剧最为绚丽、大胆和完美的视觉想象。

电影介质也给人们欣赏歌剧带来了更大的方便,它突破了传统舞台歌剧最多一次只能容纳数千人欣赏的局限,借助现代数字工业的庞大产能,只要条件允许,一个版本的电影歌剧的发行量可以数以亿计。现代数码媒体还可以提供多镜头的画面,提供在歌剧院观赏时无法达到的远、近场景,不同角度画面的随意切换功能,并可为使用不同语言的听众提供相应字幕,更为方便地理解剧情。

当然,电影媒介只是一种单向的“广播”,听众只能被动地欣赏歌剧,而不能将他们的掌声和鼓励传达至 “舞台上”的歌剧演员——有时,这种舞台上下的互动是极为重要,并且有可能产生更为精彩的现场表现。

此外,音乐是流动的艺术形式。电影记录的歌剧即使再完美,一旦成形,就已经僵化了,永远不可能像在歌剧院中的歌剧一样,每一场演出都有不同的差异。音乐,本没有对错,也没有唯一的解释,每一场演出的微弱差异,就像人的不同时间的表情和性格一样,是音乐活的灵魂——而这是电影版歌剧所无法承载的动态。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