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5-27 09:05 新芭音乐网 徐治
摘要:扬琴已在我国发展了三百余年。解放前由于不受重视及科学技术落后,扬琴无论在表演还是乐器改革上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解放后,在一段时期内,扬琴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成为了极富表现力的民族乐器。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形成,扬琴艺术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原来的伴奏乐器变成一件技巧多样,艺术表现力丰富,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独奏兼伴奏乐器。
关键词:中国扬琴;演奏艺术;发展;沿革
扬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世界性乐器。相传于明代(1368年~1644年)由波斯传人我国。先在广东一带流行,到了明末清初,就已在我国很多地方的民间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音乐的伴奏中普遍使用。现在的中国扬琴与其它国家的扬琴无论在外形、音位排列、音色特点、演奏方法、演奏工具上都不一样。它已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深受中国人民喜爱,并在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国民族乐器了。
从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扬琴由于缺乏上层社会,特别是职业音乐家的扶植,一直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当时全国普遍使用的扬琴是一种 只有两排码条,共鸣腔体很小,没有配置滚珠(或滚轴)和变音槽等附件的旧式扬琴,即所谓“七音”、“八音”、“双十型”等扬琴。这类扬琴音数少,音域窄, 音量小,转调十分不便和有限,而且音色不够理想,调音困难,技巧简单,演奏方法随意,只能为民间说唱伴奏或弹唱一些民间小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广东籍 琴家严老烈首创独奏表演后,至此时期已形成以表演风格特点和不同传统曲目积累来划分的广东、江南(江浙)、四JIl、东北等地方流派。
广东音乐是我国著名乐种之一,影响遍及国内外,尤其在东南亚。清末明初,邱鹤俦编著的《琴学新编》中,介绍了扬琴的演奏方法,并在乐曲上加注演 奏符号,标注竹法用左竹起。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严老烈用右手起竹创造改编了《旱天雷》、《连环扣》等曲。广东扬琴以其弹轮音、衬音等演奏特点形成了它明 朗、活泼、爽快的风格特色。
江南丝竹是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因用丝弦和管乐演奏而得名。江南丝竹的扬琴在长期的实践合作过程中,巧妙配合,互相默契,根据“嵌当 让路、五吹分明、繁简配合”的原则,以加花、减字、变换节奏音型等手法,恰当完美的运用扬琴演奏竹法连续使用十六字符密集音列花饰曲调,使旋律华丽流畅, 动作优雅。江南丝竹扬琴以它擅长的竹法,以具有优美典雅、细致明快的特色为人称颂。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是流行于四川各地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演奏时,扬琴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据现有的记载及老艺人们的口述,四川扬琴在清朝乾 隆、光绪年间已经盛行,经过历代民间艺术家的继承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和完美系统的表现方法。四川扬琴中的咕噜音、浪竹、收竹音等特有的竹法构成了四 JIl扬琴的刚劲、浓烈、粗犷的特殊风格。
东北扬琴是由东北皮影戏扬琴演奏竹法发展,创新而独具演奏特色的风格流派。东北皮影戏是流行于东北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扬琴主要用于伴奏。形成东 北扬琴风格流派的演奏技法,主要是“颤、滑、揉”的演奏技巧。辽宁盖县的民间艺人赵殿学在自己的演奏实践中,总结创新了扬琴的滑音技法,又在扬琴上运用揉 弦(压音),大大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为扬琴演艺作了开拓性的贡献。后经王沂甫的继承整理,从实践到理论,并创作了新曲,发展丰富了“颤、滑、揉”的演奏 技巧,使东北扬琴成为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
除了这四大流派之外,还有新疆扬琴、西藏歌舞扬琴、内蒙古二人台扬琴、云南扬琴等小流派。但是由于科技落后,信息不发达,各流派扬琴不能互相借 鉴、学习。所以每个流派只能流行于自己所属的地区,不能广泛流传。这成为当时扬琴处于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建国后,为了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文艺形 式的需要,为了改变二排码扬琴的不足,于是出现了三排码扬琴。同时还增加了各码条上的音数,这就相对的扩大了音域。此外,由于扩大了共鸣腔,因而在一定程 度上又扩大了音量,改变了音色。另外,在这种扬琴上还使用了活动滚珠和变音槽等附件,并在既保留传统演奏手法,又能适应现代创作乐曲的演奏需要的基础上采 用了新的音位排列法,更加大大方便了调弦和转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旧式扬琴的缺点和不足,扩大了扬琴的使用范围。而目前在全国较为普遍使用的四码条变 音扬琴(401型扬琴),则是继三排码变音扬琴后,由杨竞明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研制的又一种更具有特点和较为成功的新型改良扬琴。在这一阶段,一些乐器 改革家针对旧式扬琴的不足也进行了不同的创新,研制出了其它种类的扬琴。如:由郑宝恒和张子锐在l953年研制成功的律吕式大扬琴。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扬琴走进了音乐艺术院校的课堂,在老一代扬琴艺术家的带领下,扬琴这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乐器,变化了,发展了。不但成为伴 奏、重奏、合奏的主要乐器,而且还是极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郑宝恒、宿英、杨竟明、项祖华等人。杨竞明于1958年编辑并由人民音 乐出版社出版了《扬琴曲选》(第一集)。它是以前扬琴新作的结集。接着宿英整理编创的《扬琴独奏曲八首》(1959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的《扬琴独奏 曲九首》(1964年)与读者见面。后一选集中的作品一律是改编移植之作,包括《翻身的日子》(胡运籍)、《大浪淘沙》(张金堂)、《南景宫》(李德才传 谱)等。上述作品原本是传统或其它现代曲目,鉴于扬琴原先无很深的独奏传统,作者们将这些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完整作品,移植于扬琴,结合扬琴独特的演奏技 巧,使之另具一番韵致,为扬琴创作敞开一条新路。这个时期的另外一些作品,如:《翻身五更》(宿英)、《绣金匾》(王沂甫)、《龙灯》(钟义良)、《东湖 之春甫》(朴东生)等,也与以上作品相类似,同样得到当时听众的好评。就整体而言,五、六十年代可以说是扬琴作品的一个移植改编期。通过这种创作方式,作 者们普遍的摸索积累了扬琴创作的技巧、语汇,为日后的创新进行了演习和准备。
七十年代是中国器乐发展的蛰伏时期。在“文化大革命”禁锢传统优秀文化的封闭环境中,正处于初步发展的扬琴除了在乐器沿革方面有一些改革,其余方面均没有明显实质性的发展和创新。
这一阶段出现了转盘转调扬琴和筝扬琴。转盘转调扬琴装有变音活页,立起时,升高半音从而达到转调的目的。筝扬琴把两种乐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上部为四排码扬琴,下部为l6弦筝,演奏可击、弹结合。同时获得双重的音响效果。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器乐表演艺术进入流派交融、技艺综合的全面发展阶段。老一辈演奏家焕发青春,新一代演奏家脱颖而出。扬琴的发展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乐器的改革方面,一些艺术家通过长期反复设计试奏,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扬琴。如:501型扬琴、敦煌牌81型十二平均律扬琴和402型新型扬 琴。501型扬琴是北京民族乐器厂研制的。它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充了音域,革新了共鸣箱,健全了半音,以增设的半音取代变音槽装置。但是这种琴由于琴弦较 多,很容易产生噪音,而且这种琴的体积比较大,也比较重,不便于搬动。501型扬琴已不能适应现代扬琴发展的需要,现在已基本被淘汰。敦煌牌8l型十二平 均律扬琴在保持传统扬琴的基础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音位不固定,半音不全,不能自由转调等主要缺陷。以最小的改动达到十二平均律的目的。既方便演奏五声音阶的 乐曲,更善于演奏半音阶。只要用一种手法就能演奏十二个不同的调,还配有制音器,可随时控制余音。402型扬琴为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扬琴。它的形制 与401型扬琴大致相同,只是增加了若干个音。它最大的特点是对琴弦的改革。401型扬琴为铜丝缠弦,声音较噪。而4O2型扬琴将铜丝改为银丝,由于银的 质地较软,使这种琴演奏出的音色比较柔和,更为悦耳。随着科技的发展又有许多新式扬琴相继出现,如:电扬琴、多用扬琴、合音扬琴、锣鼓扬琴等等。但笔者认 为,虽然扬琴乐器改革的形式是大为可喜,但弊端也就随之显现。由于扬琴种类过多,音位排列和演奏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演奏员一般只能操作一种类型的扬琴, 对其它种类的扬琴的接触是少之又少。如:北方通用4O2型扬琴,而南方使用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和8l型十二平均律扬琴。北方演奏员很少接触南方扬琴,甚至 根本没有见过南方扬琴。而南方亦然。这便造成了某一类型扬琴只在某一范围内应用,而不能被广泛应用。这对扬琴的交流融合及前进发展都是没有好处的。所以, 有必要将扬琴的形制、音位排列、演奏方法统一化,以便能够更适应现代民族乐器的发展需要。
这一时期随着专业音乐教育的完善深入和演奏技巧的普遍提高,扬琴曲的 创作一度趋于繁盛。改编创作齐头并进,大量成熟的作品相继出现。197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桂习礼等人的合集《映山红》(六首)。1980年该社又 出版了《王沂甫独奏曲选》。1985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宿英扬琴作品选》。在上述专辑中,《喜讯》、《音乐会练习曲》(桂习礼)、《欢乐的新 疆》(周德明)、《红旗渠畔喜丰收》(桂喜礼、翟渊国)、‘边寨之歌》(张晓峰)、‘春满江南》(项祖华、樊祖荫)、《双手开出幸福泉》(丁国舜)、《海 燕》(琶音练习曲)等均属这一时期的创作曲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扬琴音乐不断吸收国外弹弦乐器先进的优点和长处,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如:《觅》(杨青)、《秋、梦、 藕》(许学东)等。同时也改编了一批国内外难度较大的乐曲,如:《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曲徐平心改编)、《风暴》(Geza Auaga《匈牙利》曲李玲玲定谱)、《流浪者之歌》(萨拉沙蒂《西班牙》曲项祖华移编)等。在这一阶段也涌现出一批扬琴新秀,像黄河、许学东、李玲玲、 刘月宁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但个人技艺纯熟精湛又能够进行音乐创作。他们为扬琴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领域。
总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和创作实践,加上演奏家们对乐器本身的不断革新,扬琴成为十二平均律的弹拨乐器,使中国扬琴由原来的伴奏乐器变成为一件技巧多样,艺术表现力丰富、广为听众喜爱的独奏兼伴奏乐器。
作者简介:徐治(1977~),女,山西永济人,山西运城学院音乐系教师。
原载《运城学院学报》2003年8月第2l卷第4期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