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1-05-20 07:38 新华网陕西频道 张 井
2011年5月17日,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陕西省歌舞团、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白秉权老师从事声乐教学、传承陕北民歌、培养演唱人才回顾座谈会"在西安武警招待所隆重举行。文化厅副厅长蒋惠丽、省音协主席尚飞林、陕西省演出集团艺术总监冯健雪、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贺艺等出席了本次座谈会,来自北京、陕西等地百余名弟子、歌手,共同追忆先师音容,缅怀前辈风范。
白秉权资料照
白秉权,女,生于1930年10月,陕西省绥德县人,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陕西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历任陕西省歌舞团艺委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学会理事、陕西省音协理事、中国国际友好协会陕西分会理事、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高级职称评委、省内外各类声乐大赛评委、陕北民歌研究会常委副会长等。于2010年5月18日,因病瘁逝,享年80岁。
白秉权老师参加文艺工作63年,从事声乐教学研究50年,嫡传弟子300余人。曾主演《刘胡兰》、《一个志愿军的妻子》等歌剧。 1956年省文艺汇演获独唱一等奖,同年参加全国音乐周,首唱《赶牲灵》、《跑旱船》、《买菜》等获得成功,从此该作品传向全国。1958年,由北京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编唱专集《陕北民歌独唱集》。1986年由她策划、并担任副主编,录制出版了《陕北民歌精选》盒带。
她在成名之后,并没有陶醉在掌声和鲜花之中,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她动情地说:"是陕北民间音乐的乳汁哺育了我!"她曾十多次重返陕北,走访老艺人、民歌手,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掌握了无以数计的民歌、道情、榆林小调、碗碗腔、二人台、说书等珍贵的一手资料,并搜集、整理和改编了不少陕北民歌。如《回娘家》(陕北说书)、《走西口》、《送情郎》、《送大哥》、《枣园来了秧歌队》、《圪梁梁上的二妹妹》、《绣荷包》、《九连环》(榆林小调)、《信天游》、《扛上土枪打游击》等,部分作品被音乐院校编入教材,同时编入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中国陕北民歌》。
白秉权老师早在六十年代就应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王品素教授之邀,给声乐系的全体师生教民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周小燕教授曾说:"我们就应请白老师这样的民歌手教民歌,她懂声乐理论,教得好、学得快,嗓子又舒服"。对于学生的演唱曲目,她从理解歌曲,感情处理,风格、润腔、表演风度到台步、眼神、手势等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因此,她教出的学生,声情结合较好,能很快地适应舞台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一位跟白老师学习过的年轻教师,利用暑假自费来西安请白老师上课,有人好奇地问:"北京、上海有的是名专家,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年轻教师坚定地说:"我不管什么专家,白老师能解决我的问题,因为她在上海教我时,大家一致认为我进步很快,收获极大"。果然,来西安一个月后,她满载而归,回到上海还经常给白老师打电话,汇报近况。如今,她不仅自己的演唱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还将白老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了她自己学生的身上,效果显著。年轻老师高兴地说:"白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实用"。
女高音歌唱家邓桂萍说,她最难忘白秉权老师对她的启迪。白老师曾经生动地对她说:"在你的上额中间有一个'小洞洞',要把声音唱在 '小洞洞'里",并交给她把声音"拉直甩高"的技巧。这在当时热衷"走西洋路"的中央音乐学院是件新奇的事情,因为有些人对民歌不屑一顾。邓桂萍却从那些民歌唱法中获得了演唱西洋歌剧的珍贵元素。如今,她之所以能站在世界歌剧舞台上主演《蝴蝶夫人》和《图兰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声音处理上,都揉进了中国民歌的唱法技巧,使角色韵味别致,在艺术上有了独到的突破。
白秉权老师曾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海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师大艺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大艺术学院、福建艺校闽剧班、陕西教育学院以及福州、郑州、杭州、兰州等艺术学校的邀请,进行了讲学活动三十余次,并被上海等三家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白秉权老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桃李满园,培养出了大批歌唱人才和陕北民歌手。如:郝秉风、孙志宽、张华敏、章红艳、董华、刘茹、薛承斌、陈向均、李正飞、李光明、莎莎、米卓、韩军、秦靖红、邵宝国、王世清、刘春风、郝萌、赵海晨……等二百多人,她的学生已经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
白秉权老师60多年来,走了一条学民歌、唱民歌、编民歌、教民歌、研究民歌唱法、传承民歌艺术的求索之路,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为中国的民歌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辈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张 井)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