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11-11-20 08:42 新芭网 孙拥君
踏遍青山“歌”未老
——访著名音乐家朱南溪先生
孙拥君
朱南溪的名字也许并不为很多普通人所知,但他创作的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却脍炙人口、高亢激昂的旋律曾在共和国大地上荡漾。我少年时代就多次从广播里听到过,同时还听到过他为毛泽东主席诗词谱曲的歌曲《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菩萨蛮/黄鹤楼》。然而,第一次有幸见到这位著名的音乐家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挺拔的水杉掩映的小楼,朱先生夫妇兴致勃勃地接待了我们几个“江宁客人”,交谈一直延续到秋雨霏霏、华灯初上的时候。
江南春早——成长之路上的里程碑
朱南溪1929年出生于苏北灌南县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来了共产党游击队,他的哥哥姐姐先后参加革命。不久,村里成立了儿童团,10岁的朱南溪当上了儿童团长,既组织站岗放哨,又组织孩子们拉歌。孩提时代学到的山歌、号子、民间小调等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积淀下丰厚的素材。
1945年初,他进入淮海边区中学就读,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2月,他成为华东野战军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入伍后打的第一仗是睢杞战役。在战斗中,朱南溪除了筹军粮、抬担架,还写出了音乐生涯中的第一首歌曲《看谁功劳大》。1948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白天赶排节目,夜晚到部队演出,日行一百二十里。那时为了防空只能夜间行动,太阳落山时部队开始出发,常常边走边唱,像《伏尔加船夫曲》,聂耳的《开矿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等,都是他爱唱的歌。有时敌人的炮弹就在他们演出现场附近爆炸,但他和其他文工团员毫无惧色。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他的音乐创作激情如岩浆般喷涌而出。他写的小歌剧《一样爱护他》及歌曲《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
1953年,朱南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这里,他从战场走到了课堂,如饥似渴,白天上课,晚上做习题,礼拜天也很少休息,在钢琴房里一坐就是半天。毕业后,他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江南春早》。该曲采用众多民间音乐曲调,旋律清新优美,民族特色浓郁,荣获了“上海之春”中国作品演奏奖,上世纪60年代还被灌制成唱片,至今它仍是小提琴爱好者的常拉曲目。1958年,他与人合作了《采红菱》舞曲,1959年在维也纳参加了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的比赛演出,获得了银质奖章。
丰收歌——发展之路上的史诗性华章
朱南溪一生创作歌曲500余首,其中最著名的有《丰收歌》舞曲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丰收歌》原是军队舞蹈家黄素嘉、李玉兰创编的舞蹈,朱南溪花了5天时间一气呵成为其创作了音乐曲谱。 该舞在一九六四年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获优秀作品奖,随后拍成电影,音乐还灌成唱片。上海文化出版社、北京音乐出版社,先后出了单行本和音乐总谱。《东方红》大型歌舞中也用了《丰收歌》。在庆祝建国十五周年游行活动中,有数百人唱着《丰收歌》,跳着《丰收歌》的舞步通过天安门广场。当晚由他所在的剧团演员在天安门城楼的联欢会上演出《丰收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那份殊荣、那份激动,让朱南溪至今难忘。《丰收歌》迅速红遍全国,许多普通百姓都能吟唱其曲调。
1965年,前线歌舞团远赴波兰、阿尔巴尼亚及东南亚巡回演出,把《丰收歌》带到海外。有趣的是,当时众多友好国家如罗马尼亚、朝鲜等国的艺术团来华演出时,也特地排练了《丰收歌》,让中国观众品尝到“洋味十足”的《丰收歌》。一个作品要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很难的。当时全军、全国的音乐权威称赞《丰收歌》在这两个方面是典范。朱南溪先生回忆说:我常以“黄河大合唱”为学习典范,感觉到它不仅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且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我国民族音乐如汪洋大海,怎样在这大海中搏击风浪,稳步向前,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的音乐作品,这成为我当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奔赴东海最前沿的小岛东福山,在风大浪急、床上有雾床下也有雾的环境中,和战士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当年第四季度就集体创作排练了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其中他个人主创的“贝壳一打响连连”还被选作全国演出节目,由于旋律优美、新颖、民族风格浓,深受外国朋友们的称赞和欢迎。
新国歌—— 崛起之路上的巅峰
建国后,《义勇军进行曲》一直是代国歌。197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征集小组向全国征集新国歌。前线歌舞团非常重视此事,除专门成立创作班子,还从部队抽调文艺骨干,包括日后成为著名词作家的贺东久。当时他写了一首《中国啊中国》的歌词,经资深词作家任红举等人补充修改,形成了《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的完整歌词。“中国,中国,壮丽的山河,长江奔腾,昆仑巍峨……”当朱南溪拿到这首歌的歌词时,他感到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在文革十年耽搁创作黄金时代的军旅音乐家,十分珍惜这一百年难得的机遇,他迅速坐到钢琴前,将脑海里跳出的一串串雄壮有力、铿锵有声的音符弹奏出来。不到半天,这首优秀歌曲便一气呵成,速度之快连他自己也始料未及。朱南溪坦言,相比过去创作歌曲时的苦思冥想和精心推敲,这首“新国歌”的谱曲颇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
经文化部、中国音协推荐,这首歌曲成为新国歌备选作品。《人民日报》同时刊出5首作品供专家和群众评选,最终《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脱颖而出。后因种种原因,《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未被采用,但它的艺术魅力延绵不绝。总政歌舞团和中央乐团在庆祝全国人大召开的晚会上,以合唱的形式演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北京音乐出版社以英汉两种文字编入《中国歌曲选》,在国内外发行。总政军乐团将它改编成军乐曲,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国庆大典上演奏。
朱南溪先生深知,音乐创造需要灵感,但不是闭门造车、心血来潮,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扎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从中吸取音乐的源泉。为此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一日步行百里深入大别山区,在老革命根据地学习、采风;参加中央慰问团,赴甘肃、青海地区为反击战的部队创作;在云南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一字一句向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学习民歌,和兄弟民族结下深厚的感情,写出歌曲《西双版纳,我爱上了你》,唱响红土高原和大江南北;在霍尔果斯哨所的雪山下,教战士们学唱新写的歌曲;在祖国最南端的天涯海角,和战士们座谈,为他们谱写了新的英雄赞歌;在新疆,搜集欣赏了兄弟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音乐,集体完成了大型组歌《金色的新疆》,其中他写的合唱《金色的新疆》,在新疆电视台举办的庆祝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征歌中,获优秀歌曲奖,此后应约为江苏和新疆电视台合拍的艺术片《长江天山两依依》作曲,此片获广播电影电视部“星光杯”奖。他还紧扣当代,创作出《闪耀吧,大学生体育之歌》等朝气蓬勃的青春之歌,受到青年朋友的喜爱。“5、12”汶川大地震,年近八十的著名音乐家朱南溪心情沉重,一直希望为四川,为那些从四面八方赶往灾区的英雄们写一首歌。他得知知名音乐家熊初保震后第二天就写好了歌词《为你感动》,立刻安排会面,看了歌词后,很激动,后来把《为你感动》写成了一个大型合唱歌曲。朱老师说,这次地震,感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民族。所以我把《为你感动》写成了一首大合唱。
如今,耄耋之年的朱南溪仍坚持每年参加采风活动,并不断创作新歌,发表在《歌曲》《江南音乐》等期刊上。音乐始终是他人生的主题。临别时,他执意送我们到门口,凉爽的夜雨中,他毅然精神矍铄,身影挺拔,朝我们挥手致意。我忽然想,他那手可是五指山,他那眼神可是万泉河,心灵的五线谱正是通过那载体传送出来,飞洒并感染着人间的。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