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5年的初冬,和央视的一个节目组来上海采访杨松斯,顺便在上海音乐厅听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会。记得上半场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

2012-03-05 10:03 新民晚报 胡尚文

丹尼尔 哈丁

左图为指挥家丹尼尔·哈丁,右图为小提琴家特兹拉夫

◆ 胡尚文

2005年的初冬,和央视的一个节目组来上海采访杨松斯,顺便在上海音乐厅听了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会。记得上半场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一乐章的引子中规中矩,正主题出来非常轻巧,木管尤其好。乐队全奏时不抢不拖,渐强做得十分自然。巴伐利亚乐团的声音像醇酒一样。贝多芬第七仿佛透着春天的气息,温暖亮丽,明媚一片。

杨松斯没有打算“创造”贝多芬,他只是在“引领”“召唤”贝多芬,朴实而真诚地走进我们这个时代。他本人却躲进贝多芬身影的后面,不露声色,听任乐团和贝多芬一起歌唱。小快板的第二乐章肃穆庄严而又淡定,弦乐部分极有节制,营造出葬礼进行曲般哀恸的氛围。第三乐章的急板仍然紧凑干净。最后一个乐章,很多指挥都会赶速度,特别是现场,目的在于表现“酒神的舞蹈”的狂欢。但杨松斯和巴伐利亚的速度却是疾徐有序,张弛有度,他们不是酒神而是日神,高洁光明,阳光灿烂。

下半场的曲目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期待着杨松斯的爆发。果然,第一乐章一开始就充满张力,在逻辑的背后保留着节制与理性。在弦乐拨奏的乐段,节奏突然加快,气氛更为紧张。弦乐齐奏后管乐也跟了进来,喧嚣的声浪一直推演到高潮。管乐和打击乐一片肃杀,把听众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第二乐章的小快板,结实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厚重而方正,引出木管时反而带有几分调侃和戏谑。慢板的第三乐章对指挥是个极大的考验,这是诠释第五交响曲的关键所在。三乐章的慢板既有深刻的沉思,又有白热化的展开。杨松斯的处理颇有些像普列文,这符合他内敛而不张扬的个性。弦乐声部异乎寻常的好,气氛自悲悯情绪之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使我们触摸到作品的灵魂。四乐章的开场英气勃发,精神抖擞地进入了小快板。饱满的弦乐之后,铜管乐悲怆而出,打击乐引领出乐队豪迈的全奏。

那是7年前的往事,是我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厅移位后听音乐会,感觉声音有些“压迫”,乐团的能量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所以对今年3月8日东方艺术中心巴伐利亚的演出很期盼。这个团的曲目很广泛,声音绝对是“德国范儿”,贝多芬的《艾格蒙特》序曲、舒伯特的“第九”都是地道的德奥曲目,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又是大家的最爱。大过其瘾是一定的,非此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表达当下的心态。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热门音乐人 Art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