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06-18 01:29 浙江在线
随着1983年新年钟声的敲响,春节联欢晚会走进国人的生活,并一路陪伴人们走过25个春秋,这档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俨然成了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同一年诞生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让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浙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2月28日,国务院批转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草案)的报告》并发出通知,指出:对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利改税,就是将国营企业原来给国家上缴利润的办法,改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向国家缴纳税金。
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关于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并发出通知,决定加快海南岛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海南行政区较多的自主权,并指示中央各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态度,从人、财、物方面给海南岛以必要的直接支持。
4月28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5月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并同意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逐步推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7月1日,《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向全国发行。
10月11日至12日,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确定从1983年冬季开始全面整党,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地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
11月21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一I”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银河一I”巨型计算机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巨型计算机研制的行列。
“小百花”五朵金花年轻时。左起:何赛飞、何英、茅威涛、方雪雯、董柯娣
浙江在线06月16日讯 杭州教工路95号的楼顶伫立着一块大标志牌,上书“浙江小百花越剧团”8个飘逸的大字,每天上班时,团长茅威涛都会习惯性地抬头望上一眼。如今,这车水马龙的街对面刚刚建成了“小百花”公园,里头所有的元素都与越剧有关。看着越剧文化渐渐融入杭州市民的生活,路过的茅威涛常会发出会心一笑。
直到现在,茅威涛也会经常想起25年前,与何英、方雪雯、何赛飞、陶慧敏等人一起,通过“海选”组成浙江小百花越剧演出团时的情景。谁也没想到这个海选出来的“小百花”,给越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年以后,成为浙江戏曲的头块牌子。
刻苦集训
“小百花”迅速成长
1982年,为了改变越剧人才青黄不接、“四个花旦两百岁,三个老生两颗牙”的尴尬局面,有关部门举办了全省戏曲“小百花”会演。会演结束后不久,为出访香港演出的需要,又在会演的基础上从全省60多个越剧团中“海选”出茅威涛、何英、方雪雯、董柯娣、何赛飞、夏赛丽、陶慧敏等40名优秀越剧新苗,组成了一个赴港演出团。第二年,组建了浙江小百花越剧演出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前身),演员就是从赴港演出团中选出的28名优秀苗子。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建立过程,可以称得上是最早的“选秀”,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正是这种打破体制局限的机制,才使这群平均年龄才18岁的优秀越剧演员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在以后的日子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1983年,是这些“小百花”们异常艰苦的一年。为了代表浙江戏曲首次赴港,她们在省艺校接受了近一年的强化训练。编剧顾锡东、导演张俊生、作曲胡梦桥、昆曲名家汪世瑜等江浙沪戏曲的中坚力量都曾辅导过这些年轻的花朵。
“当时的训练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负责唱腔的老师袁开祥回忆。“五朵金花”之一的方雪雯,以前一开口嗓子就哑。袁开祥发现,方雪雯的声音是从喉头逼出来的,必须打开她的口腔,重新练唱。这个过程很艰苦,要用拇指和食指紧紧卡住她的两颊,让她使劲唱,方雪雯两颊的肌肉常常磨出血。经过6个月的调整,她的嗓子才慢慢好起来。
艰苦的训练没有使这些年轻的姑娘退缩。回忆起当年的情况,昆曲名家汪世瑜仍记忆犹新。“何赛飞、夏赛丽都很勤奋。排《断桥》的时候是冬天,夏赛丽的脚老是冻出血,大冬天衣服全是湿的,还不肯休息,生怕自己落后。何赛飞悟性很高,经常钻研剧本的背景,揣摩人物的内心,现在能在影视方面发展得这么好,和她的刻苦是分不开的。”
对于茅威涛这个得意弟子,汪世瑜更是赞不绝口:“茅威涛是块海绵,她什么都想学,所以她演的小生感觉就很丰富,不仅风流潇洒,还带着一股子书卷气。”为了练小生的眼神,茅威涛一有空就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窗外白杨树的树梢,直到流泪还不肯放弃。有时在路上走,看见大雁飞过,她就驻足凝望,视线紧紧追随着头雁,直到目标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赴港演出
“小百花”一夜成名
经过一年的集训,1983年10月24日,“小百花”赴港演出并一举征服香港。14天演出15场,“小百花”创下了香港戏曲演出日程最紧的纪录。“每次演出结束,就会有许多观众拥到台前,要求签名、拍照。”时任赴港演出团副团长的金宝花回忆说。香港新闻界对“小百花”也是赞誉有加,共刊发了100多篇相关报道。
巡演回来后,领导觉得这支队伍如果就这样解散太可惜了,于是这个集中了当时浙江最优秀年轻演员的越剧团得以保留下来,名字也从“小百花赴香港演出团”改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1984年10月,“小百花”的经典剧目《五女拜寿》晋京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前,八十高龄的邓颖超接见了她们。茅威涛一直记得邓颖超说过的一句话:“我是各种剧种的观众,特别喜欢越剧。”此后,邓颖超欣然提笔赠言,“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精益求精,后来居上。”
25年辉煌
打造浙江金名片
这20多年来,“小百花”不断创新,积累了一大批优秀演出剧目,初创时期的《五女拜寿》、转折时期的《陆游与唐琬》、成熟时期的《西厢记》、变革时期的《寒情》、通俗喜剧《红丝错》、南戏佳作《琵琶记》等先后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剧评奖中获最高奖。
“小百花”有备受赞誉的10年,也有因对越剧的变革而饱受争议的时期,但没有人怀疑它是戏剧界的一面旗帜,是浙江文化的一张名片。20多年来,“小百花”的足迹踏遍了新加坡、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荷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的魅力把越剧推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2006年是中国越剧诞生百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举办了“穿越百年·感受经典”2006中国巡演,《藏书之家》、《春琴传》和新版《梁祝》三个题材与性质完全不同的剧目,再次引起了越剧界的关注。在题材和演出形式创新的同时,“小百花”也瞄准了国际市场。2007年9月,新版越剧《梁祝》赴新加坡商演。一连三晚,晚晚爆满,演员们五度谢幕,观众仍依依不舍。新加坡演出打开了“小百花”新运营策略的崭新一页。“小百花”人相信,下一个25年,她们将给世人带来更多的惊喜。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