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在当今乐坛多如牛毛的颁奖典礼中,台湾金曲奖应该算是权威性相对较强的音乐评选活动。有人说,音乐讲究原创,而金曲奖实在不能算是“原创”,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照搬美国的格莱美模式,没有任何的台湾味道。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它在华语乐坛中的地位还是首屈一指的。为
2008-08-22 22:15 中国音乐报
在当今乐坛多如牛毛的颁奖典礼中,台湾金曲奖应该算是权威性相对较强的音乐评选活动。有人说,音乐讲究原创,而金曲奖实在不能算是“原创”,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照搬美国的格莱美模式,没有任何的台湾味道。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它在华语乐坛中的地位还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在如此多的奖项中,它的口碑比较好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其一就是金曲奖“好玩”。纵观许多比较官方的音乐颁奖,死板的台词,一成不变的模式,相对固定的主持人,获奖感言实在逃不出“谢谢”一词,少了许多轻松的成分。从音乐功能化的角度而言,音乐本身就是让人放松,让人去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如果试图将颁奖典礼搞得异常的严肃而死板,那么没多少人尤其是观众买账。如此以来,金曲奖几乎完全照搬格莱美的模式也在情理之中了。观众爱看,参与者觉得有意思,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必须提醒的是,格莱美的模式我们看了这么多年,应该融入许多台湾的味道进去,这道菜才卖的更好,老是洋餐,我们吃一顿觉得新鲜,吃第二顿的可能就会有点反胃了。金曲奖到如今也有18年的历史了,应该寻求许多新鲜的元素,让观众与参与者每一次都有新鲜感觉。
与内地的许多音乐奖相比,金曲奖勇于打破死板的语言套路,虽然也会有事先策划好的噱头及写好的台词模板,但是所涉及的几个板块几乎被几位喜好“搞”的女主持人彻底打翻了。倒不是说内地的主持人没有这个智慧,关键还是在于策划方的勇气。不按套路出牌往往会受到意外的惊喜,比如这次几位女主持人拿披头士来说事就很令人感觉新奇,再比如李宗盛与周华健的搞怪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李宗盛抗了一个煤气罐,周华健伶着米袋,令人捧腹之余又多了许多对于音乐人的重新认识及音乐行业的重新认识。其实并不是说音乐奖就一味的需要去搞怪,去捣乱,而是说在一个特别设计背后蕴含着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让人在捧腹之后会有一些感慨,比如说抗煤气罐与拿米袋一说,就是要告诉年轻的音乐人要把音乐当成一种事业去做,当成自己职业去做,不要抱有一种玩的心态。这种“喻教与乐”的方式效果非常好,反观内地的许多音乐颁奖,简单的说教令人心烦,譬如“谢谢主办方,谢谢我的公司的”的颁奖词既却反新鲜感,也不会调动起现场参与者的胃口。现场气氛就淡了很多,现场颁奖就是这样,气氛很重要,当你把周遭的氛围变得严肃而单调时,其他有新想法的艺人估计也会怕过于突出自己而开始收敛了。
当然,作为音乐奖而言,音乐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奖项而言,完全可以像音乐作品一样多一些新奇的尝试,一成不变的曲风迟早会被人遗忘乃至遗弃。
其二是金曲奖在变。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音乐奖项,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而全面,从1990年开始从流行音乐范畴一直到1997年起将古典音乐、戏曲曲艺、宗教音乐、儿童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融合进来,并且扩大了评选范围。这项举措使金曲奖成为了华语乐坛涵盖最丰富、涉及最全面、内容最专业的奖项。总结其发展的成功,就一个字“变”,或者说在进步。这与音乐的发展是具备同一规律的,最为音乐来说,它在整个社会或者说民族发展进化进程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是促进还是只是简单的精神享受,这其实是两个有本质不同的概念。简单的精神享受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精神世界的需求而产生的,我们所享受的音乐、影视等都是如此的产品,然而这其中有一部分的精神产品是能起到促进人类思想改变或者说使人类精神世界得到质变,这部分的精神产品正是我们在不断的进步当中需要补充进来的。金曲奖正是在1997年,也就是它诞生的第七年后开始了这样的补充过程,流行音乐固然传播范围广,也容易被人所接受,更不存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划分,但是它也仅仅属于精神享受这个层面的产品。补充了古典音乐、戏曲曲艺、宗教音乐、儿童音乐等等,极大的扩大了音乐对我们的影响范围,或者说填补了许多能促进人类发展或改变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种类。这种改变无疑是一种质的改变,也正是这种改变彻底树立了金曲奖在华语乐坛的崇高地位。反观内地的音乐奖,毫不客气的说,商业味道过于浓厚并不是最大的错,在允许你铜臭的同时你也必须树立许多正面积极的元素,金曲奖其实也商业,但是它懂得吸收与改变,懂得音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日趋商业化的今天,谈钱并无罪,但是在粉饰太平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可以时刻矫正我们精神世界的精神产品,而对于这些能产品积极影响的艺术种类,我们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尊重并且适当关注这些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的艺术。这一点,金曲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极致。
其三就是金曲奖不排斥或者说它具备开放性。简单的范围广也并不是它口碑好的关键原因,有时候,人们潜意识当中往往把专业性强与涵盖范围广矛盾起来。认为很小的一个圈子,全是专业人士才够权威,才够说服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说金曲奖不排斥,有例证所在,何训田这个名字相信多数圈内人并不陌生,他1994年创作的《阿姐鼓》让许多人认识了这位创造出RD作曲法的音乐“新人类”,毫不夸张的说,从他的新作曲法开始,人类有可能开始重新解构音乐,重新分析音乐。但是无论是如何肯定他的音乐创作新手段,无论如何的颂扬他在音乐历史上的贡献,功过是非往往是由可以改变历史的人民决定。实事求是的讲,何训田用新作曲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完全是小众化的,甚至是极其小众化的,包括这次在金曲奖中获奖的《声音图案》,并没有多少人能接受,更别说是喜欢。然而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音乐奖,却将这个具备完全先锋的作品收入到大奖里面,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作为欣赏古典音乐的群体来说,无非就这么几大类,一种是专门对名家名曲感兴趣,一种是对学院派的先锋作品情有独钟。但是敢于把极其小众化的作品纳入到金曲奖,确实需要一种魄力与胆量,这在内地的音乐圈中也有可能出现,但恐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争论阶段,况且结果如何也未可知。有人这样戏谑的说艺术从业者,艺术流派之间的艺术分歧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金曲奖不仅在探索前行,也在这近20年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会包容与开放,这个要比评出一两部经典作品要更有意义。
当然,金曲奖的这种开放或者说不排斥也是由局限性的。它的口号是涵盖面广,面向全世界进行评选,实际是很困难的。流行音乐还是占据了近乎9成的观众视线,并且主办方也并未有意扩大其他音乐种类的宣传,这一点令人有点遗憾。在一定程度上,金曲奖也并非刚正不阿的,还是向商业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但这也无可厚非,要想面对更多的人,就必须从流行音乐这个口切进去,否则必将面临受众群体逐渐缩小的尴尬。
其三是金曲奖真实。用句北京的糙话就是比较靠谱,我们知道,内地的音乐颁奖无非就是各大唱片公司、经纪公司的圣诞PARTY,找几个赞助商,将一整块蛋糕按照彼此的利益划分好,剩下的就只是在鲜亮的镁光灯下炫耀自己的装束而已了。其实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之所以还是会去关注,无非就是图一个乐呵,好玩而已。真正的权威性有多大,我们内地的歌迷早已经失去了期待或者说信心。所以说,内地的音乐颁奖已经逐渐失去了它所应有的音乐意义,更多的是一个秀场而已。当然,并不能说金曲奖就有多大的透明与公正,但是至少可以在适当的“规则”之下去追求各类奖项的公平,请注意,这里的“追求”很重要,其实有的时候并非是观众与乐评人去吹毛求疵,而是看“态度”,足球圈曾经甚为流行一名言叫“态度决定一切”,当你试图去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很难去强求它的结果,怨言与批评也就会被看得很淡。问题是金曲奖与内地的许多奖项,在操作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便是许多知名音乐人非常看重且尊重的原因。
其实,我们提到的真实是一个音乐圈子所迫切需要的,人人都说音乐圈有些浮躁,可并不清楚哪些地方浮躁,又怎么样去消除这些浮躁。单流行音乐,诸多歌手写歌、出专辑的态度已经不是那么的纯粹,有时候影视圈的人也时不时的发烧一把。一首歌红了,其他的歌手便蜂拥而至,短短几个月,网络上,专辑中这种类型的作品便铺天盖地,也不管自己是否擅长这种风格。这一系列的非正常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功利使然!尤其是内地的音乐圈!又或者说目光过于短浅,音乐链条也是一个不能存在冒进的产业,艺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商业产品,在这个产品没有出现附加值的时候盲目的去追求它的剩余价值,即便是取得一定的利润,也只能算是蝇头小利。当你包装的这个产品在市场中形成一种“质量信誉”时,会赢得一个长久而持续的市场。总之,都是音乐圈乱,其实乱并不是全部,整个圈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存在,那就是“货真价实”与长远产略。台湾音乐在这一点上比内地要好很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更因为如此,它的音乐产品或者说音乐产业链更加的持续而有效。
有时候,中国人做事与西方人做事风格还是有本质区别但又有相似之处,西方人讲规则,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则办事,而中国人讲口碑,只要你信誉好就会有成功。但反过来,规则有规则的好处,口碑亦有口碑的优势,而对于音乐这个圈子来说,口碑似乎更加重要一些。其实在这里对台湾金曲奖说三道四并不是很妥,这样无疑会招来诸多内地音乐奖项铺天盖地的漫骂与愤愤不平,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金曲奖的确是音乐圈的人最为重视的奖项之一,它的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与研究,甚至是反思。
其一就是金曲奖“好玩”。纵观许多比较官方的音乐颁奖,死板的台词,一成不变的模式,相对固定的主持人,获奖感言实在逃不出“谢谢”一词,少了许多轻松的成分。从音乐功能化的角度而言,音乐本身就是让人放松,让人去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得到一份心灵的慰藉,如果试图将颁奖典礼搞得异常的严肃而死板,那么没多少人尤其是观众买账。如此以来,金曲奖几乎完全照搬格莱美的模式也在情理之中了。观众爱看,参与者觉得有意思,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必须提醒的是,格莱美的模式我们看了这么多年,应该融入许多台湾的味道进去,这道菜才卖的更好,老是洋餐,我们吃一顿觉得新鲜,吃第二顿的可能就会有点反胃了。金曲奖到如今也有18年的历史了,应该寻求许多新鲜的元素,让观众与参与者每一次都有新鲜感觉。
与内地的许多音乐奖相比,金曲奖勇于打破死板的语言套路,虽然也会有事先策划好的噱头及写好的台词模板,但是所涉及的几个板块几乎被几位喜好“搞”的女主持人彻底打翻了。倒不是说内地的主持人没有这个智慧,关键还是在于策划方的勇气。不按套路出牌往往会受到意外的惊喜,比如这次几位女主持人拿披头士来说事就很令人感觉新奇,再比如李宗盛与周华健的搞怪就更能说明问题了,李宗盛抗了一个煤气罐,周华健伶着米袋,令人捧腹之余又多了许多对于音乐人的重新认识及音乐行业的重新认识。其实并不是说音乐奖就一味的需要去搞怪,去捣乱,而是说在一个特别设计背后蕴含着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让人在捧腹之后会有一些感慨,比如说抗煤气罐与拿米袋一说,就是要告诉年轻的音乐人要把音乐当成一种事业去做,当成自己职业去做,不要抱有一种玩的心态。这种“喻教与乐”的方式效果非常好,反观内地的许多音乐颁奖,简单的说教令人心烦,譬如“谢谢主办方,谢谢我的公司的”的颁奖词既却反新鲜感,也不会调动起现场参与者的胃口。现场气氛就淡了很多,现场颁奖就是这样,气氛很重要,当你把周遭的氛围变得严肃而单调时,其他有新想法的艺人估计也会怕过于突出自己而开始收敛了。
当然,作为音乐奖而言,音乐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奖项而言,完全可以像音乐作品一样多一些新奇的尝试,一成不变的曲风迟早会被人遗忘乃至遗弃。
其二是金曲奖在变。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音乐奖项,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不断的丰富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而全面,从1990年开始从流行音乐范畴一直到1997年起将古典音乐、戏曲曲艺、宗教音乐、儿童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融合进来,并且扩大了评选范围。这项举措使金曲奖成为了华语乐坛涵盖最丰富、涉及最全面、内容最专业的奖项。总结其发展的成功,就一个字“变”,或者说在进步。这与音乐的发展是具备同一规律的,最为音乐来说,它在整个社会或者说民族发展进化进程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是促进还是只是简单的精神享受,这其实是两个有本质不同的概念。简单的精神享受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精神世界的需求而产生的,我们所享受的音乐、影视等都是如此的产品,然而这其中有一部分的精神产品是能起到促进人类思想改变或者说使人类精神世界得到质变,这部分的精神产品正是我们在不断的进步当中需要补充进来的。金曲奖正是在1997年,也就是它诞生的第七年后开始了这样的补充过程,流行音乐固然传播范围广,也容易被人所接受,更不存在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划分,但是它也仅仅属于精神享受这个层面的产品。补充了古典音乐、戏曲曲艺、宗教音乐、儿童音乐等等,极大的扩大了音乐对我们的影响范围,或者说填补了许多能促进人类发展或改变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种类。这种改变无疑是一种质的改变,也正是这种改变彻底树立了金曲奖在华语乐坛的崇高地位。反观内地的音乐奖,毫不客气的说,商业味道过于浓厚并不是最大的错,在允许你铜臭的同时你也必须树立许多正面积极的元素,金曲奖其实也商业,但是它懂得吸收与改变,懂得音乐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在日趋商业化的今天,谈钱并无罪,但是在粉饰太平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些可以时刻矫正我们精神世界的精神产品,而对于这些能产品积极影响的艺术种类,我们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尊重并且适当关注这些对我们来说意义更大的艺术。这一点,金曲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极致。
其三就是金曲奖不排斥或者说它具备开放性。简单的范围广也并不是它口碑好的关键原因,有时候,人们潜意识当中往往把专业性强与涵盖范围广矛盾起来。认为很小的一个圈子,全是专业人士才够权威,才够说服力,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说金曲奖不排斥,有例证所在,何训田这个名字相信多数圈内人并不陌生,他1994年创作的《阿姐鼓》让许多人认识了这位创造出RD作曲法的音乐“新人类”,毫不夸张的说,从他的新作曲法开始,人类有可能开始重新解构音乐,重新分析音乐。但是无论是如何肯定他的音乐创作新手段,无论如何的颂扬他在音乐历史上的贡献,功过是非往往是由可以改变历史的人民决定。实事求是的讲,何训田用新作曲法创作出来的作品完全是小众化的,甚至是极其小众化的,包括这次在金曲奖中获奖的《声音图案》,并没有多少人能接受,更别说是喜欢。然而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音乐奖,却将这个具备完全先锋的作品收入到大奖里面,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作为欣赏古典音乐的群体来说,无非就这么几大类,一种是专门对名家名曲感兴趣,一种是对学院派的先锋作品情有独钟。但是敢于把极其小众化的作品纳入到金曲奖,确实需要一种魄力与胆量,这在内地的音乐圈中也有可能出现,但恐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争论阶段,况且结果如何也未可知。有人这样戏谑的说艺术从业者,艺术流派之间的艺术分歧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金曲奖不仅在探索前行,也在这近20年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会包容与开放,这个要比评出一两部经典作品要更有意义。
当然,金曲奖的这种开放或者说不排斥也是由局限性的。它的口号是涵盖面广,面向全世界进行评选,实际是很困难的。流行音乐还是占据了近乎9成的观众视线,并且主办方也并未有意扩大其他音乐种类的宣传,这一点令人有点遗憾。在一定程度上,金曲奖也并非刚正不阿的,还是向商业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但这也无可厚非,要想面对更多的人,就必须从流行音乐这个口切进去,否则必将面临受众群体逐渐缩小的尴尬。
其三是金曲奖真实。用句北京的糙话就是比较靠谱,我们知道,内地的音乐颁奖无非就是各大唱片公司、经纪公司的圣诞PARTY,找几个赞助商,将一整块蛋糕按照彼此的利益划分好,剩下的就只是在鲜亮的镁光灯下炫耀自己的装束而已了。其实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之所以还是会去关注,无非就是图一个乐呵,好玩而已。真正的权威性有多大,我们内地的歌迷早已经失去了期待或者说信心。所以说,内地的音乐颁奖已经逐渐失去了它所应有的音乐意义,更多的是一个秀场而已。当然,并不能说金曲奖就有多大的透明与公正,但是至少可以在适当的“规则”之下去追求各类奖项的公平,请注意,这里的“追求”很重要,其实有的时候并非是观众与乐评人去吹毛求疵,而是看“态度”,足球圈曾经甚为流行一名言叫“态度决定一切”,当你试图去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很难去强求它的结果,怨言与批评也就会被看得很淡。问题是金曲奖与内地的许多奖项,在操作态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便是许多知名音乐人非常看重且尊重的原因。
其实,我们提到的真实是一个音乐圈子所迫切需要的,人人都说音乐圈有些浮躁,可并不清楚哪些地方浮躁,又怎么样去消除这些浮躁。单流行音乐,诸多歌手写歌、出专辑的态度已经不是那么的纯粹,有时候影视圈的人也时不时的发烧一把。一首歌红了,其他的歌手便蜂拥而至,短短几个月,网络上,专辑中这种类型的作品便铺天盖地,也不管自己是否擅长这种风格。这一系列的非正常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功利使然!尤其是内地的音乐圈!又或者说目光过于短浅,音乐链条也是一个不能存在冒进的产业,艺人说白了就是一个商业产品,在这个产品没有出现附加值的时候盲目的去追求它的剩余价值,即便是取得一定的利润,也只能算是蝇头小利。当你包装的这个产品在市场中形成一种“质量信誉”时,会赢得一个长久而持续的市场。总之,都是音乐圈乱,其实乱并不是全部,整个圈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存在,那就是“货真价实”与长远产略。台湾音乐在这一点上比内地要好很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更因为如此,它的音乐产品或者说音乐产业链更加的持续而有效。
有时候,中国人做事与西方人做事风格还是有本质区别但又有相似之处,西方人讲规则,什么事情都要按照规则办事,而中国人讲口碑,只要你信誉好就会有成功。但反过来,规则有规则的好处,口碑亦有口碑的优势,而对于音乐这个圈子来说,口碑似乎更加重要一些。其实在这里对台湾金曲奖说三道四并不是很妥,这样无疑会招来诸多内地音乐奖项铺天盖地的漫骂与愤愤不平,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金曲奖的确是音乐圈的人最为重视的奖项之一,它的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与研究,甚至是反思。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