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9-02-16 09:09 娄底日报
神奇美丽的新化,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宋代以前此地为瑶、苗聚居地,汉称“梅山蛮”。直到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涌入,瑶、苗、汉民族逐渐融合,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神奇的土地上劳作和生活,不断形成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瑰宝:新化山歌。
“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梅山人用俚俗的山歌表达心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了他们在深山老林打猎的惊险,开山劈水的壮举,到资水险滩打鱼捕虾的艰辛,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对朴素爱情的渴求,寄托了他们太多的梦想和期盼。
《新化文史》第三卷《新化山歌考》中记载,新化山歌是从“秦始皇兴起到如今”。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秦代以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按内容可分为历史歌、劳动歌、仪式歌、陶情歌、时政歌、生活歌、儿歌等;按腔调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在音乐上特色鲜明,不管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起音都较高,跳跃性强,往往是一个人起头众人和,歌声抬得山摇水动,具有粗犷、激越、调皮的抒情风格和野性美的特色。
新化山歌是瑶、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和文化传播,是研究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活化石”,它对这一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民间音乐等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是民间音乐的瑰宝。
新化是传统的山歌之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化山歌已发展到繁盛阶段。1956年新化举办梅山千人山歌大联唱,规模宏大,观众近万人,轰动城郊四乡。1957年著名山歌手伍喜珍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荣获一等奖。她把新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多次聆听她演唱山歌。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山歌,握着伍喜珍的手高兴地说:泥巴里长出的歌,蛮脆蛮甜呢。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媒体文化的冲击,口传心授的新化山歌面临失传的危机,老一代民间歌手相继去世,青年歌手后继乏人,面临断代的窘境。
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新化山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2005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和五年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深入全县乡村进行拉网式的普查,现已搜集整理山歌千余首、谱例10个,并编成乡土教材,在一些学校进行试点教学,还帮助乡村组建了15支山歌队。
近年来,新化山歌的抢救保护工作成绩显著。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新化县选送的《梅山山歌联唱》荣获银奖。2006年,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县剧团编导的山歌剧《寻宝》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新化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今年,新化山歌又在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高水远,岁月悠悠;欣逢盛世,歌声长留!我国民间音乐的奇葩———新化山歌,将会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异彩!(编辑/禹海君)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