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刘天华 Liu Tianhua 近代作曲家 |
2009-10-28 09:17 新芭音乐网 吴晓勇
摘 要:本文通过剖析刘天华先生的十首二胡名曲中的运弓技术,结合乐曲丰富的思想内涵,强调了慢弓、中速弓、快弓、顿弓、颤弓等技术的艺术表现特点,同时指出了这些常用右手技术的技术特点、用力方法,从而规范右手技术,并强化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刘天华;二胡曲;运弓
刘天华先生创作的十首二胡独奏曲在二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专业二胡表演艺术的开始。这十首作品蕴含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所表现的 感情色彩也极为丰富,其中有轻松、愉快心情的表露,色调极为明快;有忧郁、悲愤,痛苦、彷徨的内心煎熬,色调较为灰暗;有奋发向上,充满自信的心态流露, 色调较为明亮。要准确到位地表达乐曲情感,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显得特别重要。首先要求演奏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作品,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好音乐作 品的风格。同时,正确掌握表演技巧,合理运用技术,使技术与艺术较好地糅合在一起,也是正确诠释作品的必经之路。在表现刘天华二胡作品的诸多技术中,运弓 技术是各种技术之基础,刘天华先生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与思想内涵必须依靠与之相配的各种运弓技术,才能完美地加以表现。
二胡自诞生直至20世纪初,基本处于其它音乐表演形式的附属地位,其主要功用是“为戏曲、说唱、歌舞伴奏和参与某些小型乐队的合奏。在伴奏与合 奏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1]在进行伴奏与合奏时所产生的各种演奏技术,并没有形成体系且不够完善,直至刘天华先生把二胡作为一 件独奏乐器,并运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技法,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之后,二胡的演奏技术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有所创新。表现在运弓技术上,慢长弓、中速弓得到 充分的发挥,快弓、连顿弓、颤弓等技术更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各种运弓技术的综合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二胡这一传统伴奏乐器的表现力。
一、慢长弓技术的运用
慢长弓顾名思义就是用慢速演奏长弓,它是其它一切右手技术之基础。在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中,慢长弓是运用频率最高、使用最为频繁的运弓技术之一。 慢长弓演奏的基本技术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重量的运用:我们可以借鉴钢琴触键的重量弹奏法,把运弓称为重量运弓。二胡的发音是由一定的 力量带动弓子,使弓毛磨擦琴弦产生振动,引起琴筒共鸣发出声音。带动弓子运动的力量主要由手臂带动手腕、手指来加以完成,这种力量包括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 运动产生的力量和手臂的自然重量。一些演奏者往往忽略的是,运弓过程中只注重牵引弓子运动的肌肉力量,而忽视了弓子以及手臂的自然重量的运用。这样就会导 致身体的紧张和自然重量的浪费,也会导致琴弦振动不够充分,声音干瘪、缺乏应有的共鸣。2、弓速、用力的均匀:演奏慢长弓时保持均匀的弓速及在不同的弓段 保持相同的力度,是保证音质均匀,声音统一的重要前提,忽快忽慢的弓速及力度不匀的弓段常导致声音不稳,音色不够纯净。3、换弓:自然换弓时手腕与手指配 合协调,动作连贯、流畅,保证音与音之间的平稳过渡,从而使声音统一,乐句流动。4、擦弦角度正确:弓毛与琴弦的摩擦角度保持九十度,并保证运弓平稳,才 能确保琴弦振动充分。
以上是慢长弓的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在演奏十首名曲时,要根据具体的艺术处理及意境表现要求,灵活加以运用。
1、表现较为轻松的情绪,声音要求柔和、清澈。
乐曲《月夜》、《良宵》、《闲居吟》是刘天华先生在事业、生活都很如意,心情相当愉快的情况下所写的三首乐曲。《月夜》旋律清新、优美,充满诗 情画意。在乐曲第一段,作曲家借景抒情,通过优美、委婉的旋律,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夜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对理想的美好憧憬。具体演奏时,为突出 乐曲所营造的意境,演奏者需充分理解乐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内涵,富有想象地加以演绎。在运弓技术上,要运用慢长弓的技法,运弓要求平直,注意气息的 平稳及力量的通畅,力度与速度适中且配合良好,换弓连贯、协调,发出清澈、透明的声音。
《良宵》是“作者刘天华与音乐届友人学生守岁时即兴写作,在乐意思维的表现上来说,是一个舒畅愉快的乐曲,……”[2](p.55)在演奏过程 中,演奏者要奏出柔美、温暖的色调,营造出温磐、祥和的情绪氛围。整个乐曲的运弓技术,以慢长弓为主。实际演奏中,首先注重用力的分寸感,柔和、松驰的声 音,需要手指有控制地把握弓毛的挂弦感。另外,气息的均匀,运弓的流动、酣畅,也是使旋律富有歌唱性的必要条件。
《闲居吟》旋律动听,美妙,富有情趣,反映了作者愉悦、轻松的心境。第一段的旋律优美如歌,如行云流水。在演奏时,演奏者必须内含情感,准确把 握住旋律所蕴含的意境,运弓时要保持右手的灵活性与熟练性,连弓演奏十六分音符时,手对弓子的控制力要极为敏感有效,意念到位,字字清楚。运弓张弛有度、 柔和委婉,声音清新、连贯。
2、表现苦闷、忧郁的情绪,声音要求饱满、厚实。
《病中吟》、《独弦操》、《苦闷之讴》、《悲歌》都具有苦恼、痛苦、悲愤的情感色彩。《病中吟》第一段旋律深沉而徐缓,反映了天华先生在经历了 失业、丧父等种种打击后,所流露出的种种失意、伤感与惆怅。演奏时,需把握一种悲凉、凄楚的情感,声音要求凝重而厚实,运弓平直,利用大臂的重量带动手 指,并适当增加对弓子的压力,从而增加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力。同时左手按弦的力量适当加强,使发音有力、饱满,情感深沉。
《苦闷之讴》又名《苦中乐》,顾名思义整首乐曲的基调是较为沉闷的。天华先生当时事业面临种种不如意,正如他讲“……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 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仁无不疾首痛心。……无如处此时代,说也没用,不如不说好些……”,[3]他心情苦闷同时又对未来充满幻想,因此,内心是矛盾的,所谓 的乐也就是有节制的乐,表现了天华先生在困境中的一种乐观情绪。在乐曲第一段的演奏中,演奏者需把握中国传统音乐中少见的,较为独特的8个三十二分音符一 弓的节奏型,用一种很肯定的语气感来表现作者逆境中奋斗的意志。运弓要求非常平稳,用力强而通畅,字字饱满,表现一种向上的精神。三十二分音符要圆韵,连 贯,换弓时手腕、手指配合完美,声音均匀而没有痕迹。另外,注意运弓的连断结合,表现好语气。
《悲歌》又名《处世难》,其创作背景与《苦闷之讴》相似,音乐风格较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创作手法有一些不同,乐曲中有大量变化音而导致调性不够 稳定,节奏较为自由,正如刘育和女士所讲“悲歌一曲,似散板曲调,极难配合有定节奏。”[2(p.27)]在演奏时,运弓随着旋律的跌宕起伏,做一些长 短、缓急的语气变化,强力地宣泄出一种抑郁、悲愤的情绪。另外,此曲弓法较为特殊,演奏时可适当自由,运弓时要调整好呼吸,强调自由宣泄的语气感,弓速、 弓幅要灵活运用,用力要游刃有余。
《独弦操》又名《忧心曲》,创作时间正值国难当头,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跃然谱中。在创作手法上,天华先生独辟蹊径,利用声音较暗的一根内弦来酝 酿乐思,从而营造出较为暗淡的情感音色。演奏第一段时,运弓要求连绵不断,中指与无名指紧扣弓毛,使弦充分振动,切分节奏通过手指加以强调,表现出一种力 量与渴望。
二、中速弓技术的运用
中速弓即用中等速度来进行运弓,是介于慢长弓与快弓之间的一种运弓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总体运弓幅度较慢长弓要小,较快弓要大,运弓速度较慢长弓要快,较快弓要慢。运弓时手臂、手腕动作积极、放松,在用力、换弓等基本技术要求方面与慢长弓的要求有相似之处。
《病中吟》的第二段表现出作者奋力抗争的思想意识,曲调慷慨激昂。运弓时大臂主动带动小臂与手腕,手腕必须灵活、有力,声音干脆、明亮。拉奏休 止符前后的八分音符时,要求手指用力干净,并适当突出这些音,以表现一种坚定的精神。在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时,手指控制灵活,声音清楚,旋律连贯而有激 情,显示出一种永往向前,势不可挡的劲头。
《闲居吟》第二段轻松、愉快,富有动感,运弓时利用弓子的自身重量贴在弦上,松弛地发音。声音要求自然,有弹性,尤其在演奏两音一弓的小连线 时,注意手臂、手腕柔软而协调地做内外旋转与屈伸动作,声音连贯、清晰。另外,乐曲的力度层次,与句子感觉,要求运弓力度有张弛感,幅度有语气感。
《烛影摇红》具有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旋律具有中国风格,节奏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常用的三拍子,舞蹈性较强。在演奏时注意把握好乐曲的风格,在优美的 旋律背后,要体现出作者一种自强、激越,勇往向前的精神。乐曲第一段、第二段,运弓时要强调旋律的律动感,二音一组,三音一组,四音一组等小连线需用心处 理,弓子在每一组的第一音稍作强调,以突出一种跳跃感。弓毛贴住琴弦,有适当的分量,运弓流畅,声音华丽但不轻浮,有一定的厚重感。
三、快弓及两音一组的快速连弓技术的运用
快弓一般用来演奏十六分音符,当然也有例外。常用来表现热烈、愉快、激动、紧张的情绪。在演奏快弓时,要求上臂内外旋转与手腕的屈伸动作较小, 弓子平直稳定,左右手配合良好。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1、手腕灵活,手臂稳定。2、弓毛紧贴琴弦保持声音的饱满。3、发力要快,确保声音具有颗粒性。 4、拉推弓弓幅一致,确保声音的均匀度。4、换弓及时、果断,保持声音的清晰度。
在表现轻快情绪时,用中弓偏左的弓段,手臂、手腕的幅度、力度较小,大臂保持稳定,不主动参与运弓。表现较为激动的情绪时,用中弓,甚至中弓偏右的弓段,同时随着情感幅度的增长,用弓幅度应随之增大,大臂也应主动参与到运弓中。
《空山鸟语》是一首艺术性与技巧性相得益彰的乐曲,作者通过独特的模拟手法,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从而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 人生的美好情感。此曲音符以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为主,速度要求较快,全曲运用快弓及快速连弓技术。乐曲第三段由八分音符组成,全部用快弓演奏,换弓技术 要运用到位,手指、手腕、手臂配合及时、协调,发音果断、有力。整段强弱对比分明,表现一种欢快、热闹的氛围与意境。前十六小节四小节一组强弱交替,一强 一弱,错落有致,弱时弓幅较小、用力有所控制,用弓子的中弓靠左位置,强时弓幅增大、用力加强,用中弓演奏。
两音一弓的快速连弓在十首乐曲中运用也较频繁,运弓技术要求与快弓也比较相似。《空山鸟语》的第一段,弓法以两音一组十六分音符的连弓,和两音 一组的八分音符分弓构成,在运弓过程中,前十六小节乐句手腕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要求主动发力,弹性发力,屈伸自如,且内外弦换弓及时,手臂保持稳定。第 十七小节开始手臂要主动参与,手腕手臂配合协调,幅度逐渐拉宽,声音有气势,表现作者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月夜》第三段快速连弓表现了作者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手腕敏捷、主动,运弓迅速、发音干净。《闲居吟》第四段是一段篇幅比较长的快板,以快速连弓为主,表现了一种乐观、高兴的情绪。演奏时注意节奏的平稳。
四、顿弓技术的运用
顿弓是种色彩性的弓法,常用来表现活泼、欢乐的情绪。分为分顿弓与连顿弓两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分顿弓用分弓演奏,演奏时右手发力要快,发完力以 后,立即放松,弓毛离弦,音与音之间有明显的断开,声音短促、饱满、明亮。用一弓奏出几个顿音,称为连顿弓,连顿弓较之分顿弓而言相对较难掌握,手指要连 续用力,并有很好的控制力,声音要求轻巧、灵活。
《光明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乐曲,对于创作目的,作者写道:“以外人多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乃写此曲以证其误。” 乐曲一改过去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吸收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创作手法,音调新颖,节奏铿锵,反映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乐曲在引子与第一段 中运用了分顿弓与连顿弓。引子4小节模仿小军鼓的节奏型,全部用分顿弓演奏,演奏时要求用弓迅速、有力,声音结实而不僵硬,发音短促而有弹性,音量逐渐增 强,有由远至近的视觉感,给人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第一段一开始有4小节连顿弓,弓毛紧贴琴弦,手指发力集中,尤其在顿弓过程中有内外弦的换弓要 格外仔细,做到力量转换自然,声音没有明显痕迹。另外,要奏出由强至弱的力度层次,也需要控制好顿弓的弓幅与速度。第一段25小节开始有连续6小节带附点 节奏的顿弓,需要保证十六分音符顿弓的清晰度与颗粒感,时值短的顿弓,运弓时要求力量迅速到位,否则会导致发音不清,旋律模糊。
五、颤弓技术的运用
颤弓是利用手臂与手腕的快速抖动而使二胡发出一种细密音响的特殊技法,常用来表达一种情绪与意境。实际演奏时要求手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紧张 度,手腕放松、灵活,但不能松垮。手臂的旋转与手腕的屈伸要求幅度统一,以保证声音的均匀。另外,要根据所表达的情绪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弓段。
《光明行》的尾声部分全部运用颤弓技术,天华先生借鉴了小提琴的颤弓技术并把它移植到二胡上,使二胡演奏的运弓艺术更加全面。大段的颤弓运用表 现了作者追求自由与光明的坚定信念,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情绪感染。在长时间的颤弓过程中,力度层次在mf-ff之间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弓段必须在弓尖与中 弓之间做及时地调整。力度弱时,用弓尖部分演奏,抖动细密,弓幅较小。力度增强时,弓段逐渐向中弓偏左及中弓转移,抖动幅度逐渐增大。由于颤弓时间较长, 身体、手臂、手腕的放松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在做力度变化时,可根据力度的大小适时调整手臂、手腕的紧张度,以免长时间的用力而带来肌体的疲劳与僵硬,导 致演奏无法进行下去。
结 语
刘天华先生的十首二胡名曲的创作,运用了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发展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拓展了民族乐器的发展道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 义。在这些作品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反映了二十世纪初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有较强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同时也给二胡的演奏技术及表演形式带来 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演奏刘天华的二胡作品,不但可以培养与提高演奏者的艺术感悟能力与音乐表现能力,同时还可以全面提升演奏者的个人技术。表现在运弓 上,十首二胡曲的演奏基本运用了二胡的常用右手技术,通过演奏这十首二胡名曲,可以很好地规范右手各方面的基本功,掌握运弓的基础技术,并在实际作品中加 以运用,从而使技术与艺术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提高表演者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一个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J].音乐研究,2000,(1):36.
[2]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
[3]刘育和.刘天华创作曲集[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4.39.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