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相关 About
陈萨 Chen Sa 著名钢琴家 |
2009-02-12 09:15 外滩画报 王琳妮
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陈萨却希望别人忘记自己名字前面那些闪光的奖杯。她希望音乐会上的观众都能冲着他们热爱的音乐而来,而不是演奏家的履历。
2009年1月18日,长居德国的陈萨将与香港管弦乐团携手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身为李云迪的同门、傅聪的学生,长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的陈萨,说起话来却如男人般坚定、爽利,与她身着的黑色皮西装相得益彰。陈萨很强的个人意识、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减弱了女性音乐家所擅长的抒情性,使她仿佛“五四”时代的“新女性”。
年仅16岁时,陈萨出现在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的决赛舞台上,最终获得第4名的佳绩。21岁时,陈萨又在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奖。在第12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水晶大奖后,陈萨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
我不要学你的小提琴
与其他钢琴神童不同,学习钢琴对陈萨来说是一条特别艰辛的道路。父亲拉小提琴,母亲跳芭蕾舞,在西方古典氛围中成长的陈萨,自然而然地跟随父亲的朋友学起了小提琴。听上去一切都很完美,然而8岁的陈萨在一次小提琴课上却当着父母和老师的面,公然宣布“我不要学你的小提琴”。回忆起这段往事,陈萨并没有笑话当年那个较真的自己,她告诉记者:“我说‘你的小提琴’,说明当时我对小提琴毫无归属感。不过8岁时就这么说话,说明我自小就挺拿主意的。”
至于后来为什么选择钢琴,陈萨已经不记得了,“大概逃开了小提琴,选什么都无所谓吧”。然而恰是钢琴这个选择,让陈萨付出了远比学习小提琴多得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因为陈萨所在的城市重庆当时没有专门的钢琴学校,她只能通宵乘火车到成都师从李云迪的老师但昭义。每周一次的钢琴课,懂事的她时常买站票,站得累了就弓着身子到硬座座位下睡觉。那时正逢父亲重病,母亲分身乏术,收入不丰的家庭还要支付钢琴学费,生活格外艰难。12岁时父亲去世,对陈萨更是无情的打击。
早年生活艰辛的人似乎总有股气,正是这种要强使她的演奏和个性都有些“中性化”,在演绎细腻抒情的乐曲如肖邦的乐曲时,轻灵而不失英气。
中心词就是独立
对于“音乐和情感”,陈萨有特别的认识。“音乐包含了各种丰富的性格,所以虽然音乐家中女性较少,但男同性恋不少,以维持某种均衡。而女性在练习阳刚的音乐时容易被无形地塑形,被中性化,这是音乐的需要。我认为这是好事,因为女性特征有局限,细腻但容易受伤、沉溺、流于情绪化,就是太感性了,但通过音乐的练习,性格的发展就更完整了。回顾我的出国经历和三场比赛,所有的中心词就是‘独立’。”
1996年,陈萨由傅聪牵线,赴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师从乔安·哈维尔(Joan Havill)学习钢琴,并获得硕士学位。离开家时,她连鸡蛋都不会做,头两年就吃方便面度日。但是陈萨很兴奋,感觉彻底摆脱了各种束缚,“彻底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像大胆谈恋爱啊,这是国内师长最担心的事情”。不过回想起这段成长期,陈萨还是很庆幸自己一直走在正道上,“孤身在异乡虽然有迷茫的时候,但好在没像周围有些同学一样吸毒、抽大麻、交很多男朋友,还是过比较简单健康的生活”。
2000年,陈萨参加了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这也是傅聪和李云迪都获得过金奖的比赛。“准备肖邦比赛那半年里只弹肖邦的作品,有点受不了。演奏肖邦需要有一定的自发的东西,长时间练习肖邦可能到最后一点自主性都没有了,所以我一直犹豫着不想去,后来经不住劝才去的。”这是陈萨第一个独立参加的比赛,决赛中因玛祖卡失误而仅获第4名。她坦承,“有过失落感、挫折感,虽然我并不在意‘偶像’这两个字,而且获得第一名也并非之后就一路顺风了”。
2001年,陈萨转到德国汉诺威音乐学院,师从阿里·瓦迪(Arie Vardi),并于2005年获得第12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水晶大奖,这个奖项在给她带来更高荣誉的同时,更让她走出了个人的困境。“之前因为情感原因有过低谷期,主观上希望走出去,找回自我,于是报名比赛希望给自己一些刺激,所以这个比赛对我是一个转折点。”
希望别人把比赛忘掉
陈萨形象地称自己出国留学的经历为“放养”,她说,西方老师更看重学生自己的空间,“ 2001年去德国后更是在放养,老师都是聊天、交流式的上课,讲的是大的、抽象的、氛围上的东西,简直就是放你自然发展”。多年接受国内教育的陈萨坦言当时不太习惯,很多问题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自己到底走得对不对,“不过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必需的,每个演奏家都必须经历”。
对于让自己声名鹊起的音乐比赛,陈萨反倒很无奈:“我希望别人把比赛忘掉,虽然现在我介绍自己必须从比赛说起,但这是很无奈的介绍方式,其实别人看重的甚至不是比赛,而是我的头衔,而这只会促使更多的人参加比赛。我希望音乐会上的听众们来听他们喜欢的音乐,而不是来听履历,这会有助于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
但是她也很清楚,“现在不参加比赛就没有出路,但这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国家的家长只是让孩子自由地追求喜欢的东西”,说完她连忙又补了句,“也许站在中国古典音乐教育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是必需的”。
“如果比赛比的是谁更爱音乐,也许就是好的比赛。”阿里·瓦迪教授的话在小提琴家吉登·克莱默(Gidon Kremer)创办的罗克豪斯音乐节(LockenhausFestival)上体现得比较充分,这也是陈萨常常出席该音乐节的原因。音乐节在教堂或古堡中举行,周围是山谷、森林和溪流,很有古典音乐的氛围。“我们临时决定演什么就排练什么,就像一个音乐SPA。克莱默在排练时并不把自己放进去,就像一个客观的聆听者,寻找诠释音乐的方式,但到演奏时他又非常投入,所以每次从排练到演出都像一次历险。”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