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Overview
2008-11-24 15:07 甘肃日报 邹海林
经国务院批准,“花儿”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备选项目,正式进入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开始了冲刺“申遗”之旅。消息传来,“花儿”流传地区群众无不欢欣鼓舞,“中国花儿之乡”临夏回族自治州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1月10日至13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带领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调研组,先后深入到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康乐县和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和政县调研,并召开临夏花儿文化座谈会,听取文化部门、研究人员、花儿歌手的意见,具体研究、帮助指导“申遗”有关工作。
临夏是中国花儿的发祥地。早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就有“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作流传于世。20世纪40年代初,张亚雄先生在他的《花儿集》中写道:“河州是花儿最兴盛之地,是花儿的故乡。”河州是临夏的古称,临夏花儿按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按地域又分东、西、南、北、乡花儿。临夏花儿的曲调有上百种,民间常以“令”称呼,唱词亦格律奇特,押韵手法中还有《诗经》的韵味,演唱则用临夏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民族特色。临夏花儿的演唱会场俗称“唱山”或“山场”,以松鸣岩、莲花山为盛行区的传统花儿会场,以参加人数众多、演唱规模宏大而闻名遐迩,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临夏就以传统花儿会为基地,组织开展花儿的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工作,收集整理花儿民歌近万首,编辑出版《临夏花儿选》《莲花山与莲花山花儿》等多部花儿文化资料。以花儿为载体,举办花儿民歌调演演唱活动上百场次,吸引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的各路民歌歌手“唱山”、“踏歌”,以歌会友,还热情接纳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考察传统花儿会场,观摩花儿歌手演唱,交流学术研究成果,推动花儿学研究,引起国内外文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
在发掘、保护花儿文化的同时,临夏从队伍建设入手,建立花儿歌手档案,采用专家授课和集中培训等形式,提高各民族花儿歌手的演唱水平,先后有张佩兰、马永华、何清祥、马玉芝等多名优秀花儿歌手参加了全国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演唱活动。并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制作发行了《临夏花儿》《马五哥与尕豆妹》等主题录音带、系列CD、VCD光盘,在互联网上开通国内首家花儿网站,将花儿文化推向广阔空间。在传承花儿传统文化的实践中,临夏还研究创立了以花儿音乐、唱词为基调,载歌载舞的花儿舞台艺术“花儿剧”,跻身中国戏剧正式剧种行列。其中五场花儿剧《花海雪冤》晋京汇报演出获得盛誉;花儿剧《牡丹月里来》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花儿剧《雪原情》一举夺得全省新剧目调演编剧、演出等12个奖项。
花儿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推广,使临夏花儿声名鹊起。2004年,临夏回族自治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和政县、康乐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和中国花儿保护基地,永靖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州、县市67名花儿歌手先后被命名为花儿歌唱家、著名花儿歌手和优秀花儿歌手。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临夏宣告成立。同年5月,临夏花儿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借助“花儿”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临夏花儿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花儿文化遗产价值得到更大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励小捷说,临夏花儿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基础深厚,既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又融入产业发展,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具备传承与发展的优势和条件。面对“申遗”的机遇与挑战,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保护与利用并重,高标准定位,整体化运作,做大做强普及工程、研究工程、人才工程、创作工程、产业工程和保障工程,形成花儿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让花儿走出甘肃,“漫”遍中华大地。
省文化厅和临夏州负责同志均表示,要按照“申遗”的要求,制定完整的保护计划,对花儿文化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制作濒危项目、重点代表作保护项目音像资料,建立科学、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资料数据库。要把花儿文化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对花儿传承基地和花儿文化传承人给予大力扶持,对有潜力的花儿歌手进行重点培养,对有艺术价值的创编剧目和演唱活动总体谋划运作,扩大“花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申遗”成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记者 邹海林
投稿、挑错、建议、提供资料?在线提交
推荐 Recommend
用户评论 Reviews [ 发表评论 ]
快来抢占沙发吧! |